首页>
根据【作者:刘永祥】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待渡(雕塑)
-
作者:
刘永祥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6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走向
巴尔干
-
描述:
待渡(雕塑)
-
贵阳人民广场毛主席塑像雕塑前后
-
作者:
刘永祥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内
毛主席
年代
塑像
西南地区
造反派
人民广场
中央
雕塑
贵阳
-
描述:
在“文革”年代,“第一声春雷”的称誉为贵州所“抢先”。1967年早春,贵州省“造反派”夺取了省市领导权,被“中央文革”誉为“西南地区在隆冬季节响彻云霄的第一声春雷。”如是,省会贵阳市便有了“春雷广场”,便有了当时国内最高的一座雕塑:毛主席塑像。早自1966年,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抽调雕塑专业人员设计,计划在贵阳市建立毛主席的塑像。而当时省内经过专业学习的雕人员屈指可数,也无雕塑专业单位,终究无果。到了“春雷”炸后,“中央文革”批准在四个城市建立大型毛主席塑像的文件下达到贵州。1968年5月,贵阳市革委批示成立“贵阳地区敬塑伟大领袖毛主席塑像筹建委员会”,并由贵阳市革委主任杜竹林任主任,贵阳军分区司令李联修任副主任。下设关键的一个小组便是“敬塑毛主席塑像小组”。小组成员6人,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刘骥林任组长,由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我任副组长,其余四位是从工厂及单位抽调的雕塑爱好者,他们是张润生、洪文理、林仪及邵忠。后来省革委又莫名其妙地派来3个十六七岁的红卫兵参加进来。小组一成立便投入紧张的小稿设计,即做出一批又一批二、三十公分高的石膏小像供审查。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主席像已经不少,大多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