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冯亦同】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鲜活是新诗的生命
-
作者:
冯亦同
来源:
扬子江诗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父亲
新时期
社会转型期
韵律
中立
无产阶级专政
村支书
农村基层干部
油画
-
描述:
同罗中立油画名作《父亲》中那个满脸皱纹迭印着大地沧桑和新时期渴望的巴蜀老农一样,组诗《父亲》的主人公也是个泥土般质朴、石碾般敦实的庄稼汉子,只不过他的“村支书”身份大小算个“当权派”。文革中挨整时,年幼的儿子听到有人喊“打倒刘德”竟也跟着吆喝,父亲“瞥见我举着小拳头喊叫/噗嗤一下笑了……”结果招来“刘德不老实”的斥责,一个民兵飞起一脚,他趔趄着差点被踹倒;儿子清晰地看到那“‘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鞋印/悬在父亲补丁连着补丁的褂子上”——这个象征着“贫穷社会主义”和荒谬年代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镜头,“定格”为“成长的记忆”: 多少年了,这个大脚印 一直悬在我的心上 幸亏是悬着没有落地 刚强的父亲至今不倒 就是这位“刚强的父亲”,当一头名叫“黄大嫂”的母牛“春天跑青”跌翻在悬崖边,他“箭一样蹿过去/拽住了黄大嫂的尾巴/跟着她滚了两滚/终于把黄大嫂拽住”,从此“黄大嫂再见到父亲/先是伫足,低着头/舔父亲的手掌,尔后/仰起脖子哞哞几声……”同样是这位刚强的父亲“为吴志学送葬归来/一连几天不想吃饭/觉也没睡好/嘴上都起了火泡”,因为吴志学是“我们庄里/最能干的年轻人”,“这些年拼命挣钱/准备盖几间新房/给儿子张罗媳妇/不料在铁矿上班的他/被 一块巨石砸诚了肉饼”—— “唉,吴学志连一天好日子 也没过上!” 父亲对着村前的小河叹息 有几滴老泪 砸伤了流水 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是精心提炼的字句,不动声色而又扣人心弦地刻划着这位可亲可敬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忠厚长者的形象。与罗中立油画问世的1980年前后有所不同,身处改革巨变和社会转型期的父亲面对的农村现实,既有依然存在的贫困和艰辛,也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例如《门前的小河》中“父亲的忧虑”:“河水越来越小了/鱼儿越来越少了”,“小河在身边,就像孩子/谁能把她留住”;《老支书》中父亲被安排住进“总统套房”(儿子建造的山庄别墅)时的“楞”和“噌”:“我最大当过村支书,/总统连想都不敢想!”说完“甩手就走/样子比总统还总统/就是皇上来了/也劝不住”——不无夸张和调侃的笔触,将父亲的“本色”行状渲染得唯妙唯肖,也极其自然地流露出儿子对他的理解和“激赏”。 早在白话新诗的草创阶段,郭沫若论述“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时,将新诗语言冲破传统格律的束缚,“诉诸心而不诉诸耳”,由诗人“情绪的自然消涨”而形成的“内韵律”称为“无形律”(1921年《论诗三扎》),并认为这种全新的自由诗,更接近于诗的本质,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裸体美”,因而对诗人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我读刘福君的这组新作,时时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原生态”之美。包括《萤火虫》、《倭瓜车》中的真挚父爱,《羡慕》和《溜达溜达的父亲》中两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的沟通,全都表现得那样鲜活、感人,“土得掉渣”又恰到好处,丝毫没有我们在某些“现代汉诗”中读到的故作高深、忸怩作态、呕哑嘲哳和空洞无物。多一些货真价实的人生感悟,多一些从丰富和深厚的生命蕴藏中采撷的“诗美”和“心声”——我想,这也许正是《父亲》的创作带给今日诗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