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兹】搜索到相关结果 109 条
-
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改扩建,林茨,奥地利
-
作者:
阿道夫·克利尚尼兹
司马蕾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建筑物
可视化
大学
功能需求
艺术
桥头堡建筑
新古典主义
建筑构造
工业设计
-
描述:
林茨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需要独特的外观作为学校的可视化名片。学校建于纳粹时期的两座新古典主义的桥头堡建筑,为坐落其上的醒目的透明构造建筑提供了底座和背景。两部分建筑构造相辅相成,同时也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建筑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两个墨守成规的建筑物从图面和形体上都延伸到了天空。这些"可移动的"雕塑般形体
-
洗衣妇(油画)1889年
-
作者:
吐鲁兹—劳特累克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博物馆
规范化
材料的使用
古典油画
油画布
先进技术
涂料
外框
底料
-
描述:
洗衣妇(油画)1889年
-
实现隐喻、记忆和意义
-
作者:
明哈兹·马宗达
许琦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达克
布朗库
艺术创造
勒芒
加内什
暗指
社会政治问题
柏兰
阿萨姆邦
《无题》
-
描述:
加内什·哥哈因(Ganesh Gohain)创作的雕塑和绘画是针对神话、记忆、物质性和形而上学的极具个性化的强烈内省。虽然这些作品因为较小且简单的形式而极具欺骗性,但它们却内含相当复杂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基于艺术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性沉思。它们亦深深植根于全世界的人对意义的探寻。哥哈
-
尤里·克内尔的雕塑
-
作者:
杰玛·德·克鲁兹
沈吉鹏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艺术形态
尤里·克内尔
艺术观念
雕塑
-
描述:
尤里·克内尔的雕塑
-
领会双重含义
-
作者:
乔治·斯托尔兹
朱橙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展人
木匠
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
服装设计师
古巴
团体
双年展
作品
雕塑艺术
-
描述:
梦幻般的逻辑、不可能的并置以及视觉的双关,充斥着古巴雕塑艺术家团体"木匠"的作品。在2012年5月举办的哈瓦那双年展上,被称为"木匠"的古巴艺术家团体上演了一出新奇而复杂的行为表演,名为《不可逆转的康茄舞》。这场包括将近100名舞者、音乐家、舞蹈动作设计者、作曲家和服装设计师的行为演出,其组成部分还涉及一场古巴传统的狂欢街道游行,俗称"剧团表演",往往沿
-
关于人的束缚
-
作者:
卡拉·舒尔兹·霍夫曼
甘霞明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机玻璃
建筑师
威尼斯人
工作室
安东尼
创作过程
雕塑家
早期作品
边缘
高古
-
描述:
马克斯·贝克曼的一部分作品最近在慕尼黑现代绘画馆展出。这是该馆所藏贝克曼作品中的一部分,揭示了他在艺术上对残酷的现代生活所作出的回应。在现代绘画馆的现代艺术收藏馆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是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的一大批作品,包括37件绘画和两件雕塑,跨越了艺术家所有的重要创作阶段,从《大临终场景》(1906)开始,以《有曼陀林的女子》(1950
-
活动雕塑评介
-
作者:
皮特·塞尔兹
龚文痒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结构复杂
自动装置
拉奥孔
艺品
划分为
造型艺术
十八世纪
魔术师
雕塑
时间艺术
-
描述:
莱辛将艺术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二类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造型艺术,一类是持续于时间之中的时间艺术。然而千百年来匠人们制作的各种精巧的活动工艺品或用品也许远比拉奥孔的雕象更能赢得人们的喜爱。这一事实足以轻易地驳倒莱辛的理论。十八世纪的宫廷和市场充斥着各种结构复杂的钟表和机械玩偶,术士和魔术师们用奇妙的自动装置和机械小鸟吸引着观众。如果追溯到古代,正象
-
复兴工笔重彩的殷切期望
-
作者:
潘絮兹
来源:
新华月报(文摘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
国家博物馆
马赛克
雕塑
-
描述:
复兴工笔重彩的殷切期望
-
洛佩兹·卡西亚作品
-
作者:
洛佩兹·卡西亚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局部
妇人
着色木
西亚
石墨
木板
作品
铅笔
马德里
油画
-
描述:
洛佩兹·卡西亚作品
-
印象主义的太阳——艺术史和艺术史志
-
作者:
克罗隆·弗隆提兹
关键
曾培根
梁韶敏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文艺复兴
太阳
蒙娜丽莎
印象主义
艺术史
克罗德
绘画
作品
莫奈
-
描述:
被窃油画之谜 1985年10月27日《日出·印象》从玛莫唐博物馆不翼而飞。令人震惊的是,克罗德·莫奈这幅名画被人轻而易举地窃走,而有关方面的反应却如此平平,就连报界也缺少应有的热情。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案曾轰动德国,震惊世界,难道今天的人们见怪不怪,已经麻木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了吗?抑或是他们对莫奈这幅作品的评价远低于达·芬奇的“永恒的徽笑”? 实际上把这两位画家联系起来,除了因为他们都受崇拜之外,并非纯粹出于历史的偶然。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二是专就绘画而言的。在近代史初期,达·芬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
<
1
2
3
4
5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