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明清时期的苏州玉雕
【类型】期刊
【作者】古方
【刊名】收藏家
【关键词】 造办处 玉器 乾隆 故宫博物院 明代 玉雕业 手工业 作品 明清时期 苏州
【摘要】口古方 明清时期,玉器的琢治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小如玲珑剔透的佩饰,大至宏伟壮观的玉山,无不精美绝妙,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琢玉主要地区在江南一带,而最重要的琢玉地点就是苏州。 据宋代《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坊和名艺人了。在明清时期,苏州是一座商业经济十分繁荣的城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制玉业也不例外。苏州的琢玉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技术基础十分雄厚。明代时,苏州的琢玉工坊已名震京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就盛赞过苏州玉工,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的琢玉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对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苏州最初没有专售玉器的店铺,玉匠在家琢成玉器后,每逢市集,就聚到阊门外吊桥旁,摆设玉器摊。当时苏州民间用玉风气很盛,普通市民无论男女,大都有一枚压发和挖耳勺。富人家中,则既有随身佩带的各种玉饰,又有琳琅满目的玉制小摆设。玉器还作为财富的象征,成为巨豪夸奇斗富的奢侈品。 苏州琢玉业的空前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怀绝技的玉匠,代表人物有贺四、刘谂、陆子刚等人,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琢成精巧的小品,誉满天下,其中最著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治玉高手陆子刚。在传世的明清玉器中,有一些刻有“子刚”或“子冈”款的玉器,这类玉器构思奇巧,制作精致,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珍品。这“子刚”与“子冈”就是陆子刚。陆子刚是苏州太仓人,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的《长物志》在讲述当时琢玉名匠时曾提及陆子刚。明陆继儒的《妮占录》记载: “乙未(1 547年)十月四日,于吴伯度家,见百乳白玉觯,觯盖有环贯于把手,匕,几十三连环,吴门陆子刚所制。”可见陆子刚大致活跃在十五世纪中叶的苏州玉肆行,但具体生卒年月无法确知。传说陆子刚私自在一件龙形玉器上刻了“子冈”款,后被人告发,冒犯了皇上,被秘密赐死。 《苏州府志》和《太仓州志》中,都有一些关于陆子刚制玉绝技的记载。据说陆子刚琢制的水仙发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深受当时妇女的推崇, “价一枝值五十六金”。徐渭《咏水仙》赞叹道: “略有风情陈妙常,却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刚。”凡玉器的琢治一般用砂碾,而陆子刚独用刀雕刻,他死之后,这手绝技也就失传了。 由.州击子刚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得到了明代皇帝的赏识,将其调入富内供事。传说有一天,皇帝想试试陆子刚的才艺,拿出一个拉弓引弦用的玉扳指,让他在扳指上雕出百骏之图。一个玉扳指不过拇指大小,如果真要在扳指表面雕出一百匹奔腾的骏马,那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但陆子刚却满口应承下来。几天后,陆子刚将雕成百骏图的玉扳指呈上。皇帝仔细一看,扳指上并无百骏,仅有三匹骏马,以及崇山叠峦和大开的城门。这三匹骏马中,一马正向城门飞奔,一马已到城门下并向城里奔跑,另一匹在山谷中仅露马头。陆子刚在极有限的画面上,巧妙运用虚拟手法,寓百骏于想象之中,完美地表现了画面主题。于是皇帝对子刚的构思设计大加赞赏。 明清时期,上流社会形成一股收藏古玩的风气,同时代名人的作品也在此之列。一些著名工匠因身怀绝技而成为社会名流,陆子刚属当时玉匠中顶尖人物,因此他的作品的价格往往比一般玉器要高数倍。到了清代,带有“子刚”款的玉雕作品更是人们竞价追逐的对象。 目前所能见到的带有“子刚”或 “子冈”款的玉器很多,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数十件,国内外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手中亦收藏不少。但明清时期伪制。 玉“合卺杯” 玉质呈青色,高7.5、横宽13厘米。杯由两个直筒状圆形器连接而成。底部有6个兽首足,杯体腰部上下各饰一周绳纹,作捆扎状。杯体一面圆雕一凤书章,上刻隶粥“万寿”两字。杯的一侧刻诗一首: “隰隰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钓其广乐。”末属“祝允明”三字,诗上部有“合卺杯” 三字。杯的另一侧亦刻诗一首:“九陌祥烟合,千香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有“子冈制”三字。此器雕琢古朴典雅,又刻有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祝允明的诗句,实为罕见的传世之宝。从纹饰和铭文来看,这件玉杯是贡给某帝王结婚用的重要礼品。 玉环把杯 玉质量白色,连盏通高10.5、口径6.8厘米。1962-出生予北京小西天一座清墓中。杯体为筒形,由杯身和盖两部分组成。盖顶芷中有一个圆形钮,上面饰水涡纹,靠近外沿有三个圆雕的卧狮,成等距离三角形排列,每两狮间各阴刻一个兽面。盖沿边缘阴刻云纹,杯体表面以蚕纹作锦地,隐起螭虎和夔凤纹。杯底为平底,外侧有三个兽状足。杯身有一个环形把,作象形,象鼻内弯成一孔,可持用。把下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冈”两字。顶钮和把上原有穿嵌的活环套,但已丢失。从造型和纹饰来看,该器是仿先秦汉代的同类器物制作的。此杯主人是清康熙年闻一品官索额图的幼女黑含里氏,天亡时年仅7岁。葬于康熙十四年,估计此杯是作为蕞主人生前珍爱的物品陪葬入墓的。子冈款的玉器出土极少,因此这件玉杯是研究子冈款玉器难得的实物资料。 明末清初的战乱,破坏了全国经济,玉器生产也是难以幸免。但是皇家总是例外的,苏州玉工因手艺精巧,引起了皇家的注意。清王朝自建国以来,在其内廷机构便集中了一批工匠,成立宫廷手工业机构,为其制造典章文物和生活需要服务。顺治初成立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初年又成立了武英殿造办处,康熙四十七年春武英殿造办处各作归并养心殿造办处管理。雍正帝上台后,扩大了作坊,宫廷在养心殿造办处设玉作,下令征调苏州玉匠到宫中任职。雍正元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档》中就有玉作,毋庸置疑玉作也是从康熙时期沿袭下来,并非雍正年间新设。这时玉作玉匠可能来自苏州,因玉材来源困难,新作玉器很少,主要是收拾新玉、玛瑙、蜜蜡、银晶、珊瑚、碧玺、寿山石、青金石、松石、孔雀石等多种美石和宝石等材料。这时皇帝需要玉材还要向外地采买。雍正十年,胤祯命内大臣海望写信给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和苏州织造郎中海保, “将好玉材料寻些送来” 。说明清宫玉石收藏甚少,不够使用。这时玉匠大多来自苏州,如:杨玉、许国正、陈廷秀、都志通、姚宗仁、韩土良、邹学文、黄国柱、施仁正、陈宜嘉、王斌、鲍有信、顾观光、倪炳南、朱云章、张家贤、朱彩、金震寰等等。这些玉匠不仅手艺精巧,有的还擅长鉴定(如都志通、邹学文、陈廷秀、黄国柱、姚宗仁),这批“好手玉匠”的另一任务,就是指点“学手玉匠”学习制玉并提高技术。 乾隆元年于圆明园如意馆设御用作坊和画院,开始专为乾隆琢玉。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乾隆要造办处收贮各色玉块呈览,当时司库白世秀将各色玉石10块,并碎玉66块,进交太监高玉等呈览,乾隆只相中白玉l块,可见乾隆初年清官收藏蕞石的家底之薄。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因“玉匠短少,活计甚多”,通过太监胡世杰转奏, “准许外雇几个匠役成做”。这些玉匠也可能来自苏州。所谓“玉活甚多”,是乾隆嗜古成癖,热衷于玩鉴赏考古玉,并积极的提倡做假古玉,如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七日,命新做白玉仙人、白玉马各l件,俱烧汉玉,配文雅座,而目.还要照《考古图>的颜色烧造。并命在碧玉虎右腿里怀刻“十三”,配座要秀气,上面刻隶字 “宣和御玩”,底面刻篆字“伯时珍藏”。这显然是仿汉宋古玉之作。乾隆几度下旨招苏州玉工到北京,专为皇家贵戚琢制和田美玉。一部分苏州玉工从此落籍在北京,不再返回故乡,他们所怀的绝技,也就传授给了北京人。以前北京前门一带的玉工,大多是苏州玉工传授的手艺。乾隆皇帝常常把精美的玉料,画样后发往苏州,令在专诸巷加工制造。乾隆十八年四月,由姚宗仁在银库玉石内挑选玉101块,其重4428斤,可做碗120件,卓木120件。乾隆帝准做玉碗100件,玉卓木100件,这批玉活也由南边苏州承做。 据统计,乾隆时苏州向宫廷供奉玉器50次,数量达397件,深得乾隆帝的赞赏,这就是说乾隆初年苏州织造已有了自己的玉作,专为皇家琢碾玉器。 明清以来,以阊门为中心,在专诸巷和吊桥一带,兴起了200多家琢玉工场,琢玉工匠近千人,形成了独立的行业。他们以周宣王为祖师,在周王诞辰之日,展出各自的作品,进行观摩切磋,市民争相参观、盛况空前。苏州琢玉业最盛时,沙沙琢玉之声昼夜不停,毗户可闻。 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碧玉蟾,它曾被供奉在苏州玉业公所——周王庙内。蟾蜍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神物,所以周王庙在出会时,还得抬着它云游苏州的大街。 苏州琢玉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选用料。玉匠在看到一块光滑如石头的玉璞时,能判定它里面玉质的优劣,百无一失,常常择优采玉;二是细致琢磨。无论器物大小,都润滑平整,抛光晶亮,充分显示出玉质内在美的特性,给人一种温润柔和,嫩如婴肤的感觉;三是器物造型精奖新颖,富有创造性。无论网雕,还是平雕作品,都很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婉转流畅,毫不拖泥带水,不留碾琢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页码】8-12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从《视学》看十八世纪东西方透视学知识的交融和影响 作者:沈康身, 年份:1985
- 2、界画与线法画 作者:聂崇正 年份:1999
- 3、妙笔丹青清代御窑的官样 作者:王光尧,孙悦 年份:2016
- 4、双重身份的画家:郎世宁 作者:刘桂芳 年份:2014
- 5、中华兵书宝典——治平胜算全书 作者:万方 年份:2016
- 6、雍正对画珐琅彩瓷艺术成就的影响 作者:孙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