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俗花鸟中的都市意味

日期:2012.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皮力 

【刊名】头等舱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校长 博士 中国文化研究 香港高校 邓小平 教职员工 政协委员 生物化学 君子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四川地区的油画就在现当代美术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伤痕”美术到“乡土风格”,到85新潮时期以西南艺术群体为代表的“生命之流”表现主义画风,90年代,四川地区的油画创作开始不仅局限于地域特质,而是将眼光投向全球化和都市化,市场经济和都市进程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看方式,90年代的四川油画更多地从“乡土”转而关心都市,以及都市对人在情感、生存等方面的异化和物化,在风格上则更多地受到波普艺术以及以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为代表的艳俗艺术启发,90年代的视角比起80年代来说更具现代性、开放性,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在整个90年代所集中关注的问题。90年代关注点的转变直接导致了2000年以来四川当代油画的风格多元化时代的来临,除去波普风和艳俗风,卡通元素、抽象等等也加入当代油画的创作脉络。在多元化时代,70年代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突破口从而奠定个人的艺术风格是至关重要的,就像70后艺术家赵弥所说的那样:“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画家处境都比较尴尬,前有60年代周春芽、何多苓这样的‘伤痕一代’,后有创作力更为旺盛的80后一代。”危机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个人风格的形成,由此四川70年代画家发出的声音才能够使更多的人听到。

【年份】2012

【期号】第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