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碎片犹可读

日期:2012.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赵畅 

【刊名】岁月

【关键词】 青年 九十年代 芦苇 八十年代 大庆 文化个性 市花 标志性 邓小平 城市

【摘要】如果说,瓷器的发明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我们似更能从古瓷碎片上拾掇线索,进而走进瓷器文明的丛林,去发现瓷器起源的必然,去找寻瓷器嬗变的逻辑,去赏识瓷器人文的精彩。 古瓷碎片,总是幽幽地躲在古窑址及其附近的碎瓷片堆积场。然而,与其说躲,不如说是等待着人们的邂逅。 有一天,当其被掀开神秘的面纱,便预示着一段文明历史的揭晓,尤其当一座座古窑址、一个个碎瓷片堆积场被陆续“起获”,则意味着千百年来附着在这一个个窑址、一爿爿瓷片上的灵性被缓缓地点亮、打开,意味着一部面目清晰、身体丰满的瓷器发展史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我的家乡浙江上虞,是世界青瓷发源地。叶宏明,一位将南宋官窑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中国名瓷大师,也是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早在1978年,他率领他的团队在上虞县曹娥江下游小舜江附近的上浦镇石浦村小仙坛、红光村帐子山一些古龙窑考察,除得出上虞自东汉起已普遍使用龙窑的结论外,经碎瓷片化验考证:釉的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无裂纹,釉层厚度为0.1-0.2毫米,烧成温度达到1300℃。釉面光亮明快,釉呈淡青色,较为纯正美观。

【年份】2012

【期号】第6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