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值500万的包子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作者】汕潮 

【刊名】生意经

【关键词】 拷胶 陶瓷 单宁酸 持续发展 栲胶 泥料 解胶剂 球磨粉碎 利用途径 注浆成型

【摘要】一个小巧玲珑的汤包,咬一口,满口流油,那味道,绝了!肉鲜,皮薄,香气扑鼻……这就是在浙江地区家喻户晓的“老台门”汤包。每天早晨,绍兴人会抢着购买这样的汤包。这种汤包,绍兴每天至少要消费15万个。就是这5毛钱一个的小汤包,带给这些店主的是惊人的丰厚利润。 小汤包让他成了暴发户 2002年,学了10年手艺的陈庆松从安徽农村老家只身一人来到绍兴。经过调研,陈庆松发现绍兴的包子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的,陈庆松觉得自己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在一家集贸市场的门口,陈庆松开起了第一家“中国汤包王”店,那时小店只有十几平米,员工也只有夫妻两人。 包子店开张了,但是周围的商铺却对这个外来的小伙充满了怀疑。因为以前也曾有人在这里开过包子店,但都因为生意清淡关门大吉了,大家担心他的包子打不开市场。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陈庆松的汤包却渐渐被绍兴人接受了。 原来,陈庆松做出的汤包很有特点。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对汤包进行了改良,借鉴绍兴传统小吃的成功经验,做出了皮薄、馅大、汤汁充盈的汤包,弥补了传统灌汤包口感油腻,面皮弹性不足的缺陷。包子按面来分有死面和发面两种,北方的大肉包子都是发面的,而上海的汤包、开封的灌汤包都是死面的,原因就在于这包子里面如果有汤汤水水,发过的面就包不住,所以只能用死面。而陈庆松包子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明明是发过的面,还能把水给包住,这样的包子皮既有发面的嚼头,又能把汤包住,不让它漏掉。就这个能耐,真比用纸包住水还难。 每天早上,买包子的队伍都排成了长龙。那段时间,陈庆松每天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下午6点,一天要用400多斤面粉,做7000多个包子,一天利润少说也是七八百元,后来实在忙不过来了,陈庆松就请了两个小工。一年过去了,陈庆松一算账,5毛钱一个的汤包为他赚到了30多万元。 陈庆松靠包子一年挣了几十万元的消息,迅速在安徽老家传开了,越传越奇,老乡们都把陈庆松说成了神话般的人物。老家的亲戚都坐不住了,从2004年开始,很多亲戚老乡来到绍兴投奔陈庆松,跟着他学会手艺之后,也在绍兴做起了包子店。为了避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学艺之前,陈庆松约法三章:学艺可以,出师后自立门户,不得与师傅抢生意,新设立的店必须和自己的店有一定距离,这样生意才互不影响。 第一批过来的就有陈庆松的妹妹陈庆红,在陈庆松的指导下,她和她的老公在绍兴东街也开了一家汤包店,第一年的盈利足足有6位数,陈庆红开心得不得了,她如此形容自己:“好像是一夜之间,就咸鱼翻身成了暴发户,做梦都要笑醒。”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庆松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他带领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绍兴连续开出了50多家汤包店,生意都很不错。 对于每一个从老家来的人,陈庆松都会教给他们汤包技艺,同时也把做馅的技艺都传给了徒弟,可徒弟无论怎么学,也觉得没有师父做的馅味道香。而且他们算了一笔账,自己做肉馅又要机器,又要多请工人,成本明显提高。徒弟们一商量,做了一个决定:给师父加点钱干脆让师父请人来做。 这么多家包子铺,每天需要的肉馅不是个小数目,陈庆松直接去肉联厂批发鲜肉,自己做成肉馅后,送到位于绍兴各个地方的汤包店。陈庆松通过统一配送馅料,控制住了包子最关键的口味问题,他也在送馅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商机。 当时陈庆松的出发点不是赚他们的钱,可是后来肉馅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需要批发的鲜肉量也就越来越大。以前他买10斤鲜肉是12元钱,而随着批发量的增加,肉的批发价就便宜了,而他给徒弟们的肉馅的价钱却不变,无形当中这个利润就出来了。现在每天他要做1500多公斤肉馅。靠肉馅,陈庆松一年能挣60多万元。 “汤包王”遭遇瓶颈 从2006年开始,“中国汤包王”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了,家族型经营面对巨大的市场,遭遇到了管理的瓶颈。没有统一的商标,没有统一的卫生标准,各店之间又是散兵游勇,严重阻碍了汤包的发展。陈庆松看到了这一切,很是着急。 与此同时,灌汤包也以极为惊人的速度在绍兴市区“繁殖”。只要有小区,有菜场,几乎都能看到灌汤包的踪影。一时间,挂“中国汤包王”招牌的小店大量充斥着绍兴的大街小巷。到2006年底,绍兴城里大大小小的包子店超过了百家。这让品牌开创者陈庆松非常气愤。 陈庆松找到了这些店的老板,让他们把“中国汤包王”这个牌子拆下来。但那些老板却向陈庆松要“中国汤包王”商标的注册证明。陈庆松只能无奈地苦笑。原来,根据《商标法》,陈庆松“中国汤包王”的商标中有“中国”二字,不符合注册规范,根本注册不了。别人用了自己的招牌,却无法维权,真的是很郁闷的一件事。陈庆松想,如果要发展汤包事业,就必须要注册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商标。 于是,陈庆松主动找到了后来的合作伙伴——曾经成功地将“吴家老太”臭豆腐这一品牌推向全国的营销人周波。而周波也恰恰早在两年前就盯上了这只“汤包”。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提供技术,一个经营品牌,注册了“老台门”商标,开始了对“中国汤包王”的“品牌革命”。 本以为自己带出来的徒弟们都会支持自己,然而陈庆松没有想到,当陈庆松提出要把100多家“中国汤包王”集体更名时,多数人都不同意。让做生意的人换牌子是件大事,更何况现在大家生意又这么火。“中国汤包王”已经很响亮了,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了,大家都舍不得换掉;但如果不换牌子,又怕陈庆松把他们赖以生存的馅料停掉;真要是换了牌子呢,又担心陈庆松以后会提出什么附加要求。 其实,陈庆松明白,徒弟们最主要担心的还是怕收他们的加盟费。无奈之下,陈庆松给徒弟们开了个会,并且写下了一份保证书。 保证书上,陈庆松承诺换牌后,不收老乡一分加盟费,馅料不涨价。2007年2月,陈庆松自掏腰包,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把100多家店全部更换了招牌。 对于陈庆松而言,把包子做成一个产业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他的财富梦想又迎来了一个新开端。 小汤包拓展连锁大事业 陈庆松将绍兴原有的100多家汤包店都收归在“老台门”的品牌下,以加盟的形式,统一店面设计,统一价格,统一馅料配送,统一产品种类,在原有的灌汤包统一基础上,增加品种和口味。从而也彻底摆脱了传统小吃小打小闹的形象,用品牌来一统天下。 “老台门”汤包的异军突起,让众多商家瞠目结舌。前段时间,面对持续上涨的猪肉价格,每天必须与猪肉打交道的餐饮行业直呼吃不消。但老台门却挑了这么个时间全面进军杭州市场,还以5毛钱低价销售,而且陈庆松还能盈利,这中间的奥秘是什么呢?陈庆松笑着给出答案,“猪肉涨价了,要保持继续盈利,那可以在馅料上动脑筋,做各种馅的包子啊,比如香菇料的,鸡肉料的,口味还是很好,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口味的需求,加大了选择范围,两全其美。” 目前老台门食品连锁有限公司已成功建立,“老台门汤包”的加盟店也从绍兴发展到了杭州、嘉兴、温州、丽水等周边地区。而且随着市场的扩大,“老台门”还研发出了很多新品种,如水晶烧卖、玉米汁、南瓜汁等特色产品,更符合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绿色的追求。 初具规模的“老台门”汤包名头越来越响,很多外地人纷纷登门拜师,想跟随陈庆松学艺,而这时的陈庆松力不从心了。在周波的建议下,陈庆松把自己的包子店交给亲戚打理,他自己成立了一个专业培训中心,把自己做包子的技术进行了量化,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员进行培训。陈庆松把培训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从和面到包馅陈庆松都会亲自传授。 “今年,我们计划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加盟店。‘老台门’在做透本土汤包文化的同时,更远的目标是让以汤包为代表的绍兴小吃遍布全国,冲向世界。”陈庆松充满自信地说。

【年份】2010

【期号】第13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