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煤电运顽疾的终结者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刊名】能源评论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女娲补天的五色石》 杂文 现代文学

【摘要】2009年,中国能源本可以用“总体平衡,缓慢攀升”作结,但在第四季度出现了“状况”,困扰多年的“燃煤”之急再次来袭。华中、华东、京津—片焦灼。 其中,湖北省也许算是幸运的。2009年正式亮相的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在关键时期,为湖北送去了200万千瓦的电力,使湖北省无形中“少停了一个中等城市的电”!回想起2008年对无电之城郴州的举国救援,人们困惑不解的是,在我国很多领域产能过剩的今天,为什么在能源资源领域却屡屡出现“短缺”和告急的魅影?“年年难过年年过”,难道中国经济注定要在每一个岁末度一次“年关”吗?难道中国百姓注定要在每年春节的喜庆节日中,与铁路部门一起在“运人’还是“运煤”的痛苦抉择中煎熬吗? 是到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气喘吁吁的煤炭运输 每年春节前后的中国铁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数以亿计的人群要在这个时候进行集体大转移,一票难求的困局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与此纠葛在一起的,还有分布与使用不平衡造成的能源失衡,“煤要运过去,人要运过来”每每伴随着寒冷天气,“运煤”就与“运人’开始争夺铁路运力。 其他物品可以为春运客流让路,唯有电煤不能,华东、华北、华中的大批火电厂在等米下锅!于是,春运的煎熬与电煤的煎熬,便在每个冬天折磨每一个利益相关者。 于是才有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同煤集团和秦皇岛港催煤的场景,才有了每年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亲自主持的各种煤电运联席会议。 尽管如此,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的火电厂却常常处于“嗷嗷待哺”状态。煤电顽疾症候连连。 ——电煤运输“惧冷症” 对于今年电煤紧张,一个公开的解释是,随着寒潮来临,各地供热量大幅度上升,加剧了煤炭储备不足的状况,受天气影响交通运力明显不足。而湖北水电比重较大,在枯水期发电量下降,导致对火电的需求上升。 “我们早已预计到今年的用电量增长会比较快,而且提前做了准备。”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力处副处长易新文表示,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即使这样,湖北电煤供应同样面临了极大压力。 ——电煤供应“恐暖症” 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宏观经济复苏高于预期,重工业用电量大增,电力需求加大导致电煤紧张。 2009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36430亿千瓦时,其中,2009年l2月份的用电量同比增幅超过2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认为,国民经济发展 将继续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由于我国北煤南运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以及煤炭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煤炭净进口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电煤产能“不足症”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山西整顿小煤窑前,全国中小煤矿煤产量占煤矿总产量的50%以上。西山煤电公司一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对媒体表示,“每一座矿的产量和产能是在开发时就已核准好的,我们的产量一直都是在求稳的前提下慢慢提高的。如果突然提高产量,那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电煤运力“营养不良症” 每到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或者恶劣天气发生之际,铁路部门的神经就会格外紧张。1月9日,铁道部决定1月10日至30日,集中力量突击抢运电煤,重点抢运湖北、湖南、江西省及京津唐地区电煤,全路电煤日装车计划由目前的3.8万车增加到4.5万车。1月20日,全路单日电煤装车达46264车的新高。 以能源大动脉大秦线为例,今年抢运电煤以来,采用和谐2型电力机车,由两台机车,一前一中牵引车辆。这种机车可以保证铁路日运量达到每110万吨。“每秒钟就有12.73吨的电煤从大同运往秦皇岛”,大秦铁路湖东车辆段副段长李栓良说。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专家石群则表示,目前铁路电煤运输的主要问题是现有铁路适应度低,预留程度不能完全满足条件的变化。 ——电厂储煤“底气不足症” 2009年,发电企业预期煤炭价格会进一步下降,所以并未大量囤煤。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叠加恶劣天气,导致电煤库存迅速下降,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引发煤炭运输紧张。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局长邱青森对媒体表示,今年初山东电煤库存维持在9天,个别电厂电煤库存仅5天,这种库存状态已持续40多天。 发电企业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担心的是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林法说,电厂所用煤60%来自省内,电厂难以接受省里协凋的5000大卡煤炭640元/吨的价格,而市场煤价今年以来大幅上涨,发热量在7000大卡的标煤价格已升到900元/吨。照目前情况来看,电厂元月份预计亏损1000万元。“受天气和煤质影响,煤炭冻结严重,一车煤最多要卸十几个小时。目前,公司电煤库存仅能维持7天,后续增库十分困难。考虑到电厂的亏损状态,公司已准备停机。” 而从五大发电集团向上游产业链延伸的情况来看,电厂不是不想存煤,它们甚至希望直接拥有自己的煤矿’但即使抛开在煤炭业打拼的风险和管理成本,电厂也需要考虑,从煤到电厂,运输成本问题不可忽略。 于是,许多发电集团选择建坑口电厂,选择响应国家能源政策的号召,参与大型煤电基地的整合。而这些基地,往往离用户较远。 所有问题又回到了起点,中国能源供应过于倚重煤炭的大范围调配,是否科学?我们是否该调整—下固有的运输思维模式? 纠结的能源输送思维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缺煤扩能,缺电装机”,中国的能源运输问题似乎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里纠结。 国家发改委年初公布的煤炭跨省区运力配置框架方案显示,2010年,铁路部门为煤炭跨省区调运预留的运力总量为9.06亿吨,其中电煤占7.2亿吨,与2008年相比,2009年跨省铁路运力已经增加了6000万吨。但截止到“关门”时间,全国煤炭合同签订量已超过15亿吨,“爆仓量”大大超过预期。这也印证了问题症结所在——如果仅仅依靠传统运输方式,将很难解决电煤季节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一方面,输煤环节繁多,情况复杂。从煤矿开采出来,经过汽车运输到集运站后,装车进行铁路运输。然后到港口,存入储煤码头,进行混煤存放。再经过装船运输到其他港口的码头,有些直接运输到港口附近的电厂,有些在港口卸下来后运往内陆电厂还有些需要经过内河航运,运至沿江的电厂。在整个过程中,有多次运输、装卸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发问题,还会有加价产生,进而推高煤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煤炭价格中运费估计能占到50%,高运费已经成为高煤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中部地区煤炭运输依赖铁路,但是从资源省区(山西、内蒙古)到用煤地区,除了京广铁路外,缺少像大秦铁路这样的运煤大动脉,所以运力不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按照目前的铁路建设常规程序,启动铁路建设项目,光是论证可能就要花数年时间,称得上远水难解近渴。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全年净进口1.03亿吨,这意味着,“短缺魅影”将出现得更加频繁。 特高压: “远水”可以解“近渴” 古代人类在地面驰骋感到不尽兴时,希望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里飞翔;今天的我们在地面运输不通畅时,是否也可以将视野转移到天空? 试想—下,如果实现煤从空中走,现有能源运输格局将会怎样? 2010年1月14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会议上,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自信地提出,“特高压可以解决困扰中国政府和百姓多年的煤电运顽疾,这不是说大话,而是实话。” 《人民日报》l月18日刊文《这个“老六”可以有》,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把输电作为五大运输体系外的第六种运输形态,非常必要。特高压输电将是缓解煤电运紧张顽疾的终结者。 1月21日,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专门向国家电网公司表示谢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2009年累计向湖北省送电近20亿千瓦时,2010年的前20天,又向湖北输送电力约4亿千瓦时,累计相当于输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