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目标:“十二五”怎样接力“十一五”
【类型】期刊
【刊名】能源评论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女娲补天的五色石》 杂文 现代文学
【摘要】文I戴彦德 “十一五”期间,我国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 61%,如果2010年能够下降5.2%,则20%的节能目标即可顺利实现,那么,“十一五”可累计节约一次能源约6亿多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以上。此外,“十一五”期间一系列节能措施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为“十二五”节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相比于“十五”,虽然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放缓,污染物的排放由升转降,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依然十分巨大,这大大压缩了未来能源消费增长和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此外,虽然近十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但人均能耗水平还不到经合组织国家的50%,能源消费总量的刚性增长将难以改变,“十二五”节能的任务十分艰巨。 “十—五”节能行动推动了全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度下降 “十五”时期后半段,我国能源消费增速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了超高速增长期,2005年能源弹性系数达到了1. 56。如延续这种发展方式,到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接近40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的节能行动成功改变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程度逐渐增高的不利趋势,4年间以年均6.7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4%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回落到0.59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好转。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变 “十一五”前4年,虽然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并不明显,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的趋势未得到根本转变,但行业内部的生产能力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 在电力行业中,300兆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从2006年的48.3%提升到了2008年的77%; 钢铁行业中,干熄焦和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普及率分别由2006年的40%和95%提升到了2008年的50%和98.6%,连铸比由2006年的98.6%提升到了2008年的99.2%; 炼焦行业中,机焦占焦炭产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88%提升到了2008年的96.3%; 电解铝行业中大型预焙槽占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82%提升到了2008年的86%; 建材行业中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在水泥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50%提升到了2008年的61. 8%,浮法工艺玻璃的产量在平板玻璃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82%提升到了2008年的83%,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40%提升到了2008年的50%。 节能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能效 “十一五”期间,高耗能行业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使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等高耗能产品单耗下降显著快于“十五”时期。 2006年—2009年,火力发电供电煤耗年均下降1.95%、吨钢可比能耗年均下降2.7%、水泥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68%、乙烯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03%,分别高于“十五”期间0.85、0.8、3.08、1.13个百分点。“十_五”前四年,火电发电、钢、电解铝、精炼铜、水泥、平板玻璃、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原油加工等十余种高耗能产品能源效率的提高带来的直接节能量超过了2亿吨标准煤。淘汰落后产能成效不菲 到2009年年底,我国共关停小火电6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00万吨;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00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1亿吨;关闭小煤窑1.1万处。2010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十一五”期间众多落后产能的淘汰,不仅极大减少了能源浪费,而且使高耗能行业内部生产能力结构得以显著优化,极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节能意识明显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节能体系正逐渐成型、节能基础能力不断强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人民享受到了更多实惠。总之,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成效卓著。评价“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状况,应该综合、全面,不能仅从20%的完成状况去考量,更要看到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去完成很难实现的指标,带给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将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乎未来一段时间节能目标的制定是高还是低的问题。 “十二五”能源需求增长空间有限,节能任重道远 “十二五”节能形势严峻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近2亿吨标准煤的速度累计增加了近20亿吨标准煤,超出了所有人预料,这不禁令人深思,十年后会不会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亿吨标准煤?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看,这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不到50%,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不到发达国家的10%,人均能耗不到发达国家的50%。这些基本现实,是今后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因。 未来十年与前十年相比,虽然工业能耗增速可能放缓,但是交通、建筑、民用用能将迅速增长,这一消三涨的结果是,未来十年能源消费需求仍有可能保持在每年2亿吨标准煤,如果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3亿吨标准煤,那么,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这一巨大的需求增量,无论从我国能源供应能力、区域环境保护,还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对外承诺减排目标诸多方面看都面临空前压力。 第一,能源供应端将无法满足2020年5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需求。我国石油年产量不到2亿吨,多年徘徊不前,增量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天然气在未来10年虽有可能得到空前发展,但到2020年总供给量不会超过30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当前已是高速发展,不过,受资源、技术等约束,2020年总供给量只能在7亿吨标准煤左右;最后,能源供应增加的压力几乎全部要依靠煤炭解决,但目前煤炭产量已达30多亿吨,且采出率低,矿难事故频发,如果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十几亿吨,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第二,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的对外承诺,无意中对能源需求增长的总量做出了限定。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总供给量最多只有7亿吨标准煤左右,要兑现这一承诺,就要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届时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左右。53亿吨标准煤的需求将对我国实现承诺造成巨大压力。 第三,我国环境容量无法承受5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目前,我国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不良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中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水域仅占57.3%; 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水域仅占23.1%;全国近岸海域中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21.1%,每年直接排人海水中的污水达47.6亿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比例达到21.4%;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达20.4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环境恶化已无容量。 第四,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尽管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未能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协议,但是,地球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已被写入哥本哈根协议,这一域值使全球未来允许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被大大压缩。虽然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同等时期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目前每年碳排放总量已占到全球的20%以上,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幅增加碳排放,无疑将会给我国的气候谈判带来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十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将是难以转变.的事实,如果继续延续新世纪前十年能源需求年均约2亿吨标准煤的增速,无疑将会为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生态环境保护、对外承诺等多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节能来大幅度削减能源的需求,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应设定相对和绝对相结合的节能目标 “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的制定,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遵循与2020年全面实现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相衔接、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与确保完成2020年对外承诺目标相衔接的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女娲补天的五色石 作者:叶舒宪 年份:2012
- 2、特高压:煤电运顽疾的终结者 年份:2010
- 3、有多少奇迹可以重来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