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描教学中的层次与作画状态的转换

日期:1988.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韦尔申 

【刊名】美苑

【关键词】 精神状态 十六世纪 基本的 转换 素描教学 艺术表现 造型艺术 作品 基础教学 深度发展

【摘要】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已经能够运用基本的造型因素,如点、线、黑白,以及单纯的色彩去创造反映他们美感心理的图式。这些原始的图式是人类对于美的观念的物化。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的这种造型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并向多层次的广度与深度发展,使造型这一概念不断地深化。素描就是在这种意识不断深化和积累中发展起来的。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始于十六世纪意大利的美术学院。当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科学的造型手段,如解剖、透视等对于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和写生,并配以着衣模特同时进行。这一套教学内容虽然在以后各个不同时期内不同的素描学派加以调整和充实,但基本的内容与主张一直沿用至今。至于学院派教学的得失早为大家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年份】1988

【期号】第3期

【页码】17-20,26-27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研究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