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之26 《 蒙古身甲和战靴》
【类型】期刊
【作者】威廉·林赛
【刊名】华夏地理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摘要】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无论你走进哪一家超市和食品店,你都会发现伏特加酒占据了很大一个区域。不仅品牌繁多,而且几乎每种酒无不冠以成吉思汗的大名。一种毛玻璃瓶的精装伏特加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的名酒茅台誉满全国,被称为“国酒”;这款伏特加酒的品牌是成吉思汗,蒙古人则自诩它是蒙古人的骄傲。金属浮雕标签上的成吉思汗披戴盔甲,弓在手箭在囊,精神抖擞地骑在战马上,好不威武! 恰巧头一天的整整一个下午,我在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探究一件蒙古身甲和一只战靴的奥秘。这会儿我十分好奇,标签上成吉思汗穿戴的盔甲和皮靴竟然和博物馆陈列的一模一样!这个盛装着俄罗斯烈酒的酒瓶竟成为蒙古国古往今来的一个载体。 这件蒙古身甲和这只战靴是乌兰巴托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国宝级藏品,代表了蒙古鼎盛时期的个人防护用具。身甲和战靴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都同出于14世纪初期。一套完整的盔甲,除了身甲和战靴之外,还应包括头盔、护肩、护腕和护腿。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整套盔甲,约重40公斤。反映了蒙古人从统一各个部落到征战四方的160多年里战略战术发生的变化:从出其不意到虚张声势、从速战速决到缓兵之计,从左右迂回到正面进攻。充足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也使金属盔甲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身甲是将薄铁片一片片连起来,并用铆钉铆在羊毛填充的内衬上。首先可以保护人体躯干里的重要器官,同时又可以保暖。类似的盔甲早期只有大汗和将军们才会配备,它在征战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蒙古人对待他们的盔甲永远像对待任何一种物品一样:反复利用他们已有的,寻找他们没有的,从不浪费他们缴获的。 在英语里,盔甲作为名词,是指用来防身的金属护具;但用作动词时,意思则是对社会交往、精神和肉体提供的防护。暗示"盔甲"并非一定是物质性的。 根据《蒙古秘史》,1201年铁木真与泰亦赤兀惕部战斗中颈部被箭射伤。午夜过后,铁木真暂时恢复了知觉,他想要喝阿亦拉可(airak),即马奶酒,但是帐篷里没有。他的部下,第二指挥官者勒蔑脱下衣服,悄悄地通过战地,裸着身体摸向敌营去寻找马奶酒。者勒蔑非但没有全副武装,披戴盔甲,相反他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带回来一桶发酵的乳酪。 冒险夜间进入敌人的营地,保护者勒蔑的盔甲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是他的赤裸。对蒙古人而言,当众裸体有失身份,要是敌人看到有人裸体穿越营地,会认为是自己人起床解手。出于礼貌,他们会把脸转过去,以免羞辱到自己的勇士。要是他们认出了他,者勒蔑也会假装投降。 早期草原部落制作盔甲的原材料多来自大自然。大多用牛皮绳将150多块信用卡一半大小的牛皮连接起来。皮甲制成后,在外面涂上一层如同今天的超级胶水的热鱼胶。当鱼胶冷却后,皮子表面坚硬无比。这种皮甲体量轻、贴身舒适、灵活自如,对战马也不增加负担。展示在乌兰巴托国家历史博物馆里的皮甲仅重6公斤。 战靴也具有保护和保暖的双重功效。这只战靴的皮子和内层毡子之间加进了一层小铁片相连的“铠甲”保护层。它是在1953年,从蒙古国中部的后杭爱省一位老年妇女手中收到的。这位名叫达施拉格察的老妇人把靴子开了一个“窗口”,里面展示的真可谓是一个合作项目:皮子来自中亚、铁片源于中原,毛毡出自当地。而她并不是为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而出此举动的,她将战靴夹层里的铁片取出几片赠给即将参军的年轻人。用古代勇士的遗物鼓舞今天年轻士兵。这只靴子是42号,虽然曾经穿过这只靴子的勇士一去不复返,但是我却能从中感受到他征战世界的风采。
【年份】2013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