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祭 寻找一战中的华工军团

日期:2014.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董金超 

【刊名】华夏地理

【关键词】 废物 韦斯特 佛罗里达州 2009年 爆炸 钢铁

【摘要】法兰德斯战争博物馆,一位少女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四周的影像还原了百年前战壕中的场景。 华工的出现帮助中国获得了凡尔赛谈判的资格。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受尽屈辱的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前。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几乎完全遗忘了这批远涉重洋、历尽艰辛的14万人的华工军团。 当我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发布想要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后代的线索时,我发现周围很多朋友根本没有听说过有这群人存在过。不止一个朋友漏掉看“后代”两个字,他们给我留言意图纠正我关于人正常寿命的常识。 几天下来,我一无所获,只好另外想办法四处寻找,在碰了不少壁之后,《淄博晚报》一位姓沙的记者,帮助我联系到了山东周村主管当地宣传工作的一位姓孙的部长。山东是当年招募华工最主要的地区,而周村又是山东华工招募比较集中的地区。博山人孙干所著《欧战华工记》写道:“英人在华所设立之招工局,分总局与分局。总局在山东沧口,其余烟台、坊子、周村、济南皆设分局。”当年,36岁的孙干就是在周村首次应募华工的。 这位孙部长告诉我,周村有一片关于华工的纪念林,由一位华工的后代负责管理。我高兴地等待他的进展。然而焦灼的几天之后再次给他打去电话,他说,华工后人找不到,纪念林好像也早就被砍伐了。火星燃亮片刻旋即熄灭。我对中国人这种遗忘历史的行为感到失望。 然而不久,在国外的寻找有了起色。通过《人民日报》驻法记者王芳女士联系的叶星球先生给我回复了邮件。叶星球先生是在巴黎做生意的温州人,然而当他偶然接触到一位华工的后人时,他对这段“增进中法友谊”的历史突然发生了兴趣,打算搜集整理这些100年前的历史碎片。他答应帮忙联系自己的好朋友卢西安。卢西安是华工李秀云的儿子,今年70岁。 两天后我给叶先生去电话询问进展,他告诉我卢西安先生正跟妻子在外度假,要我耐心等待。跟法国人打交道就是这样,你得学会放松,适应某些不靠谱和慢节奏。我想,那些100年前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工人必须比我更加有学会适应的韧性,而在这个过程中,碰撞也必然在所难免。 在比利时最大的一战墓地,35在当地牺牲的华工被埋葬在这里。在他们的墓碑前,华工研究专家菲利普为我们展示了华工军团的旧照。 1915 :酒已斟满,必须干杯 虽然第一批华工前往欧洲的时间是在1916年,但是招募华工的工作从1915年年底就已经开始筹备了。众所周知,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老皇帝约瑟夫·佛朗茨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普鲁士于19世纪晚期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之后,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大陆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德国人口大约有7000多万,而法国人口是4000万,英国人口略少于法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德国与英法等老牌欧洲帝国在争夺海外利益方面矛盾不断。 起初,德国首相俾斯麦奉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很好地化解了德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然而其被迫发兵割占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二省,却为两国仇隙埋下了祸端。 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一改俾斯麦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位因出生小产造成左臂残疾的皇帝性格怪癖,卤莽行事,心无定见。在他执政前期,欧洲外交迅速降温,各个大国都感受到了压力。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一些秘密的或公开的条约陆续在这些国家之间签订。最终,英国、法国、俄国形成了互相捆绑的协约国,德国与奥匈帝国成为敌对一方的同盟国。一战之前的整个外交势态逐渐失去弹性,丘吉尔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酒已斟满,必须干杯”。 在工业化带来的世界文明进步和紧密合作的当时,谁也想不到一场世界大战会从天而降。战争发动前的几天,还有大批来自巴伐利亚高原和德国平原以及波兰走廊(当时属于德国领土)的德国人,出现在布鲁日等比利时近海的小城中,享受着充满海风、阳光和比利时啤酒的完美假日。 对于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来说,这场战役让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本该额手称庆。但是大战爆发和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消息却引起了北京的忧虑:并非担心大战波及远东,而是担心日本将趁机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 在一战初期,日本已经通过其海上舰队加入到对德作战的队列中。1904年的日俄战争让欧洲各国对这个打败俄罗斯巨人的东方国家刮目相看,而日俄战争的赢家也更加不掩饰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领土野心。1914年8月,虎视眈眈的日本舰队迅速开进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刚由东京回任的日本公 使要求特别会见总统袁世凯。会晤时,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虽然袁世凯授意陆徵祥等人极力拖延,并力争获得美、英等国的同情,但是条约还是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于1915年5月签了字。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为了使山东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借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都因日本的强烈反对而搁浅。1915年6月,梁士诒与英国接触,再次提议派30万华工赴欧洲战场,而提议却再遭英国驻华公使的反对。 一战开始之初,交战双方都对战争做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德国力图打一场闪电战,迅速穿过比利时,从法国北部南下攻占巴黎。而英、法对自身实力也做了同样乐观的估计。在战争机器的宣传鼓吹下,年轻的战士们带上野餐箱,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就上了战场。 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在维也纳,我国有必要加入大战。对于在欧洲战场打得不可开交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值得竭力争取。 协约国各国公使竭力主张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对协约国表示同情”(《顾维钧回忆录》)。而德国却力图劝说中国保持中立。同时,中国国内南北利益集团出现分歧,南方(以及其他军阀派系)担心北京政府借参战之机赢得美国甚至整个协约国集团的援助,以增强武装力量用以对付北京政府的反对派。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参战势必引起日本的不满,而在战争初期既已为协约国提供帮助的日本,早已凭借其有力的海上援助充分获得英法对其在亚洲扩张的默许。所以中国的参战必然也会招致英法的反对。 正在各派势力互相较劲之时,“对协约国表示同情”的行动却在悄悄进行...... 华工李秀云的儿子卢西安先生在自己家中的阁楼上为我们弹奏一首法国歌曲,他的妻子菲红坐在旁边。卢西安身后的墙上挂着逝去的父母的照片,左边是母亲欧也妮,右边是父亲李秀云。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1月号)

【年份】2014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