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力更 阴山下的地理奇境和蒙古语诵经
【类型】期刊
【刊名】国家人文地理
【摘要】文 邢丹丹 图 王忠伟 包头市旅游局 梅力更风景区提供 梅力更沟内有巨岩两则翘起,中部凹陷并有水流,其状如石床,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阴石”,以代表阴山之“阴”。阴石东侧伫立着典型的乳状峰,所以这条沟谷也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女儿沟”。 梅力更除了雄奇的自然风光,还有古老的黄教喇嘛庙梅力更召,它年年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香客前来诵经拜佛。这是因为它在藏经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世界上唯一吟诵蒙语佛经的喇嘛庙。 在内蒙古包头市以西30公里处的乌拉山南麓,有一片点缀着巨型球状花岗岩山体、瀑布和植物景观的美地,这就是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眺九曲黄河,西接巴彦淖尔盟,区内更有梅力更沟、石包克图沟、西沟等奇峻峡谷,峡谷两侧山势巍峨,雄奇险峭,其中主峰大桦背海拔高达2324米。 梅力更多为沟谷,拥有奇特的自然风物和生态景观,沟内四季凉爽宜人,山石峻峭,花木丛生,禽乌飞鸣,瀑布奔流,景色迷人,其植被覆盖率达90%,大片阴山侧柏、高耸的奇松,加上千姿百态的石、泉、瀑和雄奇的高山峡谷,呈现出一个奇境,吸引人们前来或寻幽揽胜,或进行户外活动。历史上,梅力更还曾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 这片美地上,还坐落着古老的黄教喇嘛庙——梅力更召,它不仅产生过8代转世活佛,还是世界上唯一吟诵蒙语佛经的宗教场所。可以这样说,这里的蒙古语诵经,全面、完整、生动地记录了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已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梅力更沟:“阴石”之上的泉瀑与奇石 梅力更沟大部分山岩裸露在外,历经千百年水流的冲刷和侵蚀,显现出醒目的花岗岩地貌。梅力更沟分东、西两沟,东沟比较平坦,西沟为高山流泉沟谷,纵深12公里,观赏性较强,巨石从沟谷底部连绵而上,越是往上,岩石就越是洁净、美观,千姿百态,独具艺术造型。 进入西沟1 5公里处,岩石便呈梯级状横向铺开,那粉灰白的岩面如同横卧在山谷中的巨大石墙或石床,宽数十米,高十几米,光滑完整得令人难以置信。岩石表面有天然大凹眼,仿佛是人工抠出的大洞,清澈的泉水颇有点“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从上面蜿蜒流下,最终形成了山涧泉瀑,此景被人们称为“水帘洞”或“天眼瀑布”。由于这里有巨岩在两侧翘起,中部凹陷并有水流,其状如石床,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阴石”,就是女性石,以代表阴山之“阴”。阴石东侧伫立着典型的乳状峰,所以这条沟谷也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一“女儿沟”。 其实梅力更沟的风光,点睛之笔还在于石。如果沿沟上行至海拔1300米处,更为壮观的峰体巨石便映入眼帘。沟谷的东、北、西三侧,全部被巨峰包围,南面为高山悬崖绝壁,一条洁净如练的山泉瀑布从60多米高的凹槽大洞飞流飘下,泉瀑的西侧,高大的峰体类似斜躺着挤压在一块儿的书本,也有人说像如来佛祖的4根手指,而泉瀑东侧的高峰则是如来佛祖的“拇指”,瀑布就从这“拇指”与食指”之间飞流直下,在这奇山的相衬下,这道流泉被称为“落九天泉瀑”——一泓飞瀑犹如从天而降,大有九天银河坠谷之势,泻入碧绿的“智水潭”。而“智水潭”有一个传说:相传凡是饮过潭中“智水”的人,仿佛得到了仙翁指点,聪慧过人。每当隆冬大雪冰封时,此处便银装素裹,墨绿的松柏下,泉水结起了“冰川”,在峭壁上、峡谷中形成了晶莹剔透的万丈长链,宛如一条冰龙,但在冰层下,泉水依然欢快地流淌着,宛若这条冰龙的血脉。 从落九天泉瀑绝壁右侧的峰峦攀缘而上,到达瀑布顶端放眼望去,但见山谷两侧的峰峦因视角的变幻而显得愈加高大、绵延,岩石变成灰粉相间的颜色,那泉瀑自更远的谷中逶迤而来,在峰谷平地的石床上缓缓流淌。回首山间,重峦叠嶂,灰、黄、蓝、粉、白诸色时时变幻。在沟谷两侧山岭上下,粗大的油松苍翠欲滴,其中一些盘枝错节,好似黄山迎客松或送客松,是包头风景中极为珍贵的盆景式观赏植物,在山岭之间,可谓石仗松,松配石,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梅力更沟西沟峰谷的各条侧沟中,石头造型变得尤为奇特,随处可见树石相缠、相错,每块石头或大如房屋,或怪如仙界之物,不可名状。进沟不久,就可望见“箭头峰”、 “秀石岭”等峰岭,及行至沟中部的“女娲一现”、 “佛爷念经”,更令人感觉是别有洞天。 梅力更召:汉藏结合的美岱庙与蒙古语诵经 梅力更除了雄奇的自然风光,还有古老的黄教喇嘛庙梅力更召,它年年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香客前来诵经拜佛。这是因为它在藏传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世界上唯一吟诵蒙语佛经的喇嘛庙。 梅力更召(蒙古语, “庙”的意思),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产生过8代转世活佛。据召庙喇嘛相传,康熙帝曾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活佛和喇嘛到北京翻译著名的《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来自梅力更召的三世活佛劳布森·丹碧·扎拉森是其中最有学问的活佛之一,因此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当即赐名梅力更召为“广法寺”,拜梅力更召活佛为敬神喇嘛。这位活佛聪慧博学,能通晓9种文字,被人们尊为“莫日根活佛”。 “莫日根”与“梅力更”同为蒙古语“聪慧”的音译,召名与地名皆由此而来。如今,梅力更召流传下来的很多经卷都是由他主持翻译的。 梅力更召是一组融合了汉藏风格的建筑群,有8座汉式院落僧舍以及完整的藏式佛事经院殿堂。整个建筑群沿乌拉山缓坡而修建,临山面河,在兴旺鼎盛时期聚集了500余喇嘛,是当时内蒙古西部规模较大的宗教圣地和民族文化中心。 梅力更召最大的殿堂为美岱庙,因内供有泥塑的美岱佛而得名。其外墙上镶有22个砖雕佛龛,佛龛内雕塑着佛像,上有表达“吉祥”、 “如意”等意的题词;少贡沁庙在美岱庙前方,规模略小于美岱庙,门额上悬挂有用满、蒙、藏、汉4种文字书写的“广法寺”牌匾。两殿墙体均为藏式风格,殿顶则为汉式宫殿顶风格。活佛府及各学府院落错落有致地散落在主体建筑东侧,活佛府由几个小院套在一起。此外还有大甲巴府和5座白塔等建筑物,喇嘛住房则散落在寺庙周围,建筑式样与当地民居相近。 历史上,梅力更召曾管辖着27座庙宇(登记在册的有24座),产生过8代转世活佛。每逢嘛呢庙会(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下属各庙都会派人前来顶礼焚香,诵读经文,来自各地香客亦川流不息。除传授、诵读佛经外,这座寺庙还收集很多流传于民间的优美曲调,并将其融于召庙念经时吹奏的音乐中,听起来具有深切的感召力。 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加上战乱与人祸,梅力更召的很多殿堂、佛像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损,一些经书和供器也流失。尽管如此,融合了民间曲调的宗教音乐却如余音绕梁,那亘古不变的蒙古语诵经也一直传承着,至今仍然不绝于耳……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金马鞍 作者:李寒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年份:2009
- 2、祖先们究竟在哪里安息 ? 年份:2010
- 3、爱乐兰 绿宝石岛上的绿色国度狂欢曲 年份:2010
- 4、澳门气质,四百多年铸就的绅士风度 作者:亦非 年份:2010
- 5、土耳其恰塔勒胡由克:男女地位之谜 年份:2010
- 6、河西直廊上的王朝遗迹 作者:唐荣尧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