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袁枚与豆腐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日本料理的豆腐像水墨画,刻意的留白令画中的山水树木深呼吸;中华料理的豆腐则像油画,厚重的颜料撞击吾人的审美意识。” 清代乾隆年间名士袁枚,爱吃,也懂得吃,他曾经写过一本《随园食单》,该书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美食经验谈。在以海鲜单、江鲜单、羽族单、特牲单、杂牲单等分类的《随园食单》中,到了“杂素菜单”的部分,一开始袁枚就写了7道豆腐菜。 网上的野史中,有袁枚多么喜爱豆腐,为一个豆腐菜谱给人三鞠躬的事,但仔细一瞧,那道菜不正是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中的“雪霞羹”么?以袁枚之博览群书绝对不可能不知道。据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袁枚倒是有为得到蒋太守家的豆腐菜谱,向其作三揖的故事。 《食单》中一共提到的九道豆腐菜中,很多是以他在谁家吃到的豆腐为菜名。“蒋侍郎豆腐”用虾米、油葱煎使入味;“杨中丞豆腐”用九孔、香蕈煨至入味;“张恺豆腐”用碎虾米干炒;“庆元豆腐”用豆豉炒至入味;“芙蓉豆腐”用虾肉、紫菜煨豆花;“王太守八宝豆腐”用7种配料来融入碎豆腐中;“程立万豆腐”用蚬类调味,煎至豆腐两面黄干;“冻豆腐”用鸡汤、火腿汁、肉汁煨,再加香蕈、冬笋;“虾油豆腐”用猪油、葱、椒煎黄。
哪儿都美不过菜市场
作者: 殳俏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我得承认,从走进巴塞罗那的波克利亚菜市场的那一瞬间起,我的脑子就晕了。我已经听不见身边那个西班牙姑娘用费力的带着加泰罗尼亚口音的英语给我解释——这是欧洲最大的菜市场之一,以及西班牙国宝级厨师费兰·阿德里亚也爱死了这个菜市场,云云。对于每个爱吃,又爱烹饪的人来说,走进一间菜市场,等同于是走进了一家游乐场。一点儿都没错,这种时刻会令你像个置身于游乐场的小孩,既茫然又兴奋地站在那些闪闪发亮的单轨滑车、旋转木马、七彩滑梯和宇宙飞船的中间,简直像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什么都熟悉,却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要试一下,却不知从何开始比较好。 那些一字排开的覆盖着一层霉之花的火腿;被结结实实捆绑着但肉味却势不可挡地向外弥漫着的腊肠、带辣味儿的腊肠,还有血肠;晶莹剔透带着红珊瑚般光泽的鱼们气呼呼地瞪着你;堆积如山的各种蚌类贝类生蚝像是成群结队登陆的海怪一般;水果摊位上颜色鲜艳到好似油画色彩的桑葚、树莓、蔓越莓、蓝莓、草莓、黑樱桃被装成一小篮一小篮地漫不经心地搁置在摊位上;每家每户的小摊上方几乎都挂着成串的干辣椒和大蒜……看到这些情景,我只能发出一句感慨:在这世界上,哪儿都美不过菜市场。 同样的眩晕也来自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肉铺、法国南部的乳酪摊儿、中东的香料市场,以及美国加州的农夫市集。
在美国赶集
作者: 西洪柿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听隔壁的美国老夫妇说,40分钟外的阿米绪小镇Belleville每周三有集市,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鸡蛋,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了。 集市的停车场上,一边停汽车,一边停马车。每匹马都只用两根绳子简单地绕在铁杆上,并不担心小偷。这些马车的主人,就是不用电、不开车、拒绝现代生活的阿米绪人。阿米绪农民不把产品卖给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原因有两个:首先,人口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农场面积,不能规模经营;其次,他们不用电话,沃尔玛没法和他们联系。 我们先来到集市里农产品的“拍卖所”,这里正在拍卖盆栽花。大家竞拍得还算踊跃,但因为起拍价低的原因,最后成交价并不高,好几盆花加在一起也就五六美元,比超市里便宜不少。除了花之外,这里还拍卖蔬菜、水果、自制糕点,以及鸡蛋。某种程度上说,大家竞拍鸡蛋时堪称盲目——拍卖的主持人只是介绍一下鸡蛋的颜色是白色还是褐色,一盒有几个,而观众坐在下面,连鸡蛋的大小都看不到。也许大家相信这是附近农民的产品,不会受骗。抛开心理因素不谈,我和小熊也觉得这儿的鸡蛋煎来吃比超市买的更香。我纳闷的是,自己也学过经济学,只听说拍卖油画,没想到鸡蛋也可以拍卖。问了边上摆摊的当地女孩才知道,这里拍卖的东西多半是附近农民的副业,他们并没指望卖多少钱,委托市场拍卖可以省去租小摊的费用,还省去了人工。
一个人的油画发展史
作者: 舒可文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个人的油画发展史
当代油画值钱了
作者: 谭雪梅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当代油画值钱了
艺术:油画不时髦 他是油画家
作者: 舒可文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艺术:油画不时髦 他是油画家
艺术:十年之痒的两个减法油画版本
作者: 舒可文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艺术:十年之痒的两个减法油画版本
一边听摇滚,一边画工笔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新加坡MOCA美术馆看水墨画家朱伟的新作展,仔细对比,看出“新”来:画中人似在不易觉察地老去。从2003年后延续至今的《报春图》系列,从2005年开始的《开春图》系列,画到2012年,面部日益加深的法令纹使他的人物有了世事了然的苍茫。朱伟还是他自己,在几乎不可见的细节中挥霍功力,和自己一决高低。 2007年以后,有那么三四年,自称“以画画为生”的画家朱伟好像不务正业:白天溜冰,练练书法,晚上大部分时间看电影、看光盘;他十几年如一日地继续混在摇滚圈,为老友崔健的乐队拍电影,然后给艺术杂志写写专栏,电影、郭德纲、奥运会、大白菜……什么都聊,就是不怎么正经聊艺术,可又改不了老北京“愤青”的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焦虑和讥诮,时不时在文中对当代艺术之现状夹枪带棒地抡上几句,且多半时候抡中要害。
重返苏博的仇十洲
作者: 钟和晏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仇英是近乎“全能”的明代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界画无所不工,青绿、浅绛、水墨、工笔、写意俱为精妙。 没有故事的人 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幅仇英肖像出自清代画家李岳云之手,这幅画被印制在绢布上,如今竖立在苏州博物馆西廊尽头通向二楼的楼梯处,上书“吴门画派仇英”几个字。在他的身后,博物馆的室内瀑布正伴着飞溅的水声倾泻而下。
毛边书的异趣味
作者: 阿紫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毛边书,肇始于欧洲。中国的毛边书,始作俑者是周氏兄弟。鲁迅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毛边书“纸之四周,皆极广博,故订定时亦不病隘陋”。 毛边儿,非裁不能读也,究竟美在何处?像情人做得佳肴,偏要你来装盘,新妆初成,偏等你来画眉。是一种款曲暗递,情意绵绵,风月无边。是人约黄昏后的曼妙,是墙内佳人笑的风情。这种心事,不能轻付愚夫莽汉,否则便是明珠投暗、月照沟渠。说得矫情点儿,毛边儿是故作矜持的回眸,是恃娇而沽的邀宠。裁落的也是清高的艳屑。 毛边书之于切边书,如写意之于工笔,如云鬓半偏之于严妆以待,自有一种自在与沉潜,一种畅达与疏阔。懂之人为之销魂,不懂之人谓之欺世。并非毛、切有高下,实癖痼也。 保持未裁,是任其本然;施以切削,别有一种不破不立、不琢不器的快感。
< 1 2 3 ... 6 7 8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