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生活周刊】搜索到相关结果 268 条
-
黛安.冯.弗斯滕伯格的旅程
-
作者:
钟和晏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运动鞋
晋江
-
描述:
“大部分童话故事是以年轻女孩嫁给了一位王子结束,而我的故事是从那里开始的。” 时装设计师王妃 黛安·冯·弗斯滕伯格(Diane Von Fürstenberg)比约定的发布会开始时间迟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那段时间里,我已经在佩斯北京画廊里,几十次看到她被凝固在画布和照片上的面容和身姿——安迪·沃霍尔1973年的波普丝网印刷肖像;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画笔下那个身体似乎有些畸形、高跟鞋的尖锐鞋跟朝向天的女人;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照片中她骑着一辆红色杜卡迪(Ducati)自行车,显得生机勃勃;弗朗索瓦-玛丽·巴尼耶(Francois-Marie Banier)的镜头里她性感妖娆地侧卧在沙发上;英扬(Anh Duong)的油画里,身穿裹裙的她看起来像个孤苦无依的穷女人。 所有这些画作和摄影都分享着同一个标题——《黛安》,或者经常被缩写为DVF的《黛安·冯·弗斯滕伯格》。1998年,西蒙与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社出版过《黛安:一种显著的生活》(Diane:A Signature Life),一本以艳蓝底色上头发蓬松的黛安肖像为封面的自传。
-
在画布之上的当代“造像”
-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运动鞋
晋江
-
描述:
人称“陀爷”的评论家李陀,这几年是王子璇画室里不多的几个访客之一。他说:“观王子璇的佛画,无论是如来,还是菩萨、罗汉,无不是宝相庄严,神光内盈,有如佛经所说所述,并且和传统佛像艺术衔接得十分自然,其间有清楚的传承关系,足迹脉络清晰可辨;另一面,这些画像又是以与过去传统完全不同的现代画法来创作的——对熟悉现代油画艺术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特别的感悟和亲切:油彩、笔触、光影和造型,这些本来和‘佛’的世界几乎无缘相遇的材料、工具、技法和观念,此刻随缘转化,竟然一下子这样圆融无碍地融于佛界佛家,这真是奇妙,让人既喜悦又兴奋。
-
行走土耳其
-
作者:
袁越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土耳其军事博物馆里有一张巨幅油画,画的是突厥攻长城的情景。这幅画的主角自然是英勇的突厥武士们,在他们深邃的目光注视下,城墙上浓烟四起,眼看就要被攻克了。 这是我第一次从这个角度观察长城,并试图体会一个北方草原上的游牧者看到长城时的心情。看着看着,我感觉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越来越模糊,衡量战争是否正义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几百年后,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原帝国日趋强盛,中华文明也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这个世界上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展时间最长的古老文明之一。
-
一个家族的收藏事业
-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好友,她喜欢大家直呼她的名字,Kathy。Kathy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很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探求新知,绝不落伍。我很爱与她聊天,听她说那些过往的旧闻轶事,生动且极富戏剧性。Kathy一家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从内地迁居香港,之后她考上美国哈佛女校。当时能在此读书的学生,家庭非富则贵。与Kathy同宿舍楼的一个姑娘名叫简,平日里衣着简单朴素,行事低调。直到有一日,同学们在她寝室里看到了挂在墙上的毕加索油画时,才知简的家族在当时与洛克菲勒家族旗鼓相当。 故事听上去虽然像极了今天偶像剧的桥段,却不失为一个时代缩影的最佳例证。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美新兴崛起的一批顶级富豪,如洛克菲勒家族、J.P.摩根家族、Stephen JunkuncⅢ等,他们对艺术品有着狂热的追求,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门类的艺术收藏,而是兴趣广泛,包罗万象。这似乎也暗示着他们对财富的态度,无论世界各地,凡是能赚取金钱的地方,皆有他们的身影。这些富豪们将艺术品视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这也就出现了带着毕加索油画上学的一幕。 在这个群体中,以洛克菲勒家族最为引人注目。六代人收藏了全世界十几万件艺术品,建立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旗下的企业摩根大通则是最早建立企业收藏的机构,通过艺术评估委员会收藏作品,并在全球450个分公司中进行展示;纽约亚洲协会则成为促进美国与亚洲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民间交流组织,并建立了11个海外分会,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于1990年成立,成为纽约之后的海外首家。
-
何森:怀疑和改变也是一种习惯
-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何森为新展“对月”做微博访谈,有人提问他,现在这么画的冒险点在哪儿?何森刷了一下屏,对我说,其实所谓冒险都是别人认为,我自己没这么觉得。作为艺术家,当然要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存在冒不冒险的问题。 他说了一个题外故事:他刚到北京时住中央美院一带的花家地,有个和那帮画家都挺熟的女孩过去玩,然后对何森说,当艺术家有什么意思啊,“这么多年了,感觉就是在画一张画,我想象中的艺术家应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何森说,她的话可能很外行,但她有一种感觉是对的:一个艺术家怎么可以在这么多年里,作品没有什么区别。 看得出来,何森对自己的敢于改变很坚持,不管新作获得的评价将是怎样,至少他还满意自己能忠实于作为艺术家的真切性情。“对月”展示的是他6年来的34件新作,作为背景,还有27件他在1992至2005年的作品——那是他转向以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图式进行临摹和挪用之前的历史。 2004年,何森做了一个总结“那些女孩”系列的个展“如影随形”。年轻孤独的女子,以各种挟烟姿态出现在他的单色画面中,大面积灰和小面积猩红的拿捏,让这批作品在一众“艳俗艺术”中富于较高的辨识度。用旁观者的目光来看,他的知名度和身价都“暴发”了。
-
当波希米亚特质遇上中国需求
-
作者:
李三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作为至今仍在运营的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斯柯达汽车的奋斗史就是以自行车制造开篇的。斯柯达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捷克布拉格以北大约60公里的姆拉达?博雷斯拉夫小镇,中文直译为“年轻的城市”,带着波希米亚气质。斯柯达汽车全球销售和市场董事斯塔克曼(Jürgen Stackmann)先生告诉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老城区建筑,基本上建成于1890~1915年。1910~1915年是西方油画立体派开始出现的时期,当时这里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 斯柯达学院所在地曾经是一座修道院,至今保留着哥特风格的拱顶和礼拜堂,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那里也是斯柯达汽车的发源地。顺着斯塔克曼手指的方向朝窗外望去,竖起大烟囱的建筑就是设计中心,它的旁边是先期研发中心,再旁边一座现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就是斯柯达技术研发中心,斯柯达汽车的一些外观设计和汽车表面部件也都是在此研发。如今,这里是斯柯达灵魂的栖息地,是斯柯达品牌建设的核心所在。 斯塔克曼先生说:“比斯柯达汽车历史长的有两家制造商,一个是奔驰,另一个是标致。”(奔驰-戴姆勒于1886年制造了第一辆汽车,法国制成第一辆汽车的时间是1890年)1895年,机械师劳林(Vaclav Laurin,1865~1930)和书商克莱门特(Vaclav Klement,1868~1938)开始经营一家自行车厂,他们从德国购买自行车零部件,运到捷克境内加工,当时公司只有7人,后来,他们就建起了自己的生产车间。
-
长江万里图
-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不久前,在“经典北京”的活动现场,北京艺融国际拍卖公司展出了一幅巨制画作:吴冠中先生创作于1973~1974年的油画《长江万里图》。巧合的是,另一家画廊也展出了一幅《长江万里图》长卷,它是由袁运甫先生在1972年创作的线描稿基础上,今年重新上彩完成的作品。虽然一件为油彩,一件为水墨,仔细对比,两幅画作之间能发现些许相同的景象。很有意思,相同的题材,一致的大篇幅大格局,几乎同一创作时间。两幅作品和画家之间会有怎样的关联? 70年代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百万干部下放农村、工厂。1970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老师的袁运甫,下放到石家庄附近的李村某部队干校劳动。在一起的还有祝大年、吴冠中等人。到那儿去的目的是参加劳动接受改造,所以一开始严格禁止画画。刚到干校,团长给大家训话时就说:“中国不是你们画出来的,是我们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你们要好好改造思想,好好种地。” 但1972年的一天,部队领导忽然把袁运甫叫去,说上面来函要把他调回去,为正在筹建中的北京饭店新东楼设计一大型壁画。当时周总理特别指出,宾馆布置要朴素大方,要能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要有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要挂中国画。
-
1991~2011 20年的变与不变
-
作者:
李菁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俄罗斯采访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一个冬雨夹着小雪的周末,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外,有一绵延几百米的长队,安静地排队等两三个小时,为的是看达利画展,排队的不乏很多年轻面孔。“在北京,也只有苹果店发新品的时候才有这种场景。”旁观这一“壮观”景象的一位中国人自嘲。文化根基的深厚与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很多去过俄罗斯的人感慨不已的。这20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与他们所在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圣彼得堡几所大学采访的几位知识分子或许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来增加了解。 政治变动中的永恒 列宾美院外表的破旧,与它的名气与影响形成了太大的落差。据说,彼得大帝在创建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时就提出,这座城市必须要有一座美术院校、一座音乐院校,所以涅瓦河边就建了这样一座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美术学院。走进这座高高的穹顶建筑,想象一下不同时期的大师们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不免令人心生敬畏感。 1952年出生的亚历山大·丘文是列宾美院油画系主任,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丘文在这里有一个大大的画室,置身于这些艺术作品中间,他简洁明快地说:“政治变迁对于艺术来说根本就不重要。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
-
朱夏:兰花不再是一场游戏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月18日,第21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开幕后,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昆明兰花产业园的项目也就此确立实施。按照规划,昆明将在2016年前,建成亚洲地区最大的兰花产业化园区,该项目计划在全省建设20万亩的兰花基地,使云南成为世界最大的兰花产业基地。 根据项目投资方深圳云创总裁朱夏介绍,与昆明市林业局签约的项目金额为35亿元,未来该项目的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在最先开展的项目中,双方将在官渡区大板桥西冲片区的旧采石场区域,投建一个占地1000亩的兰花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朱夏看来,2007年后,中国的兰花市场在“崩盘”后,已经沉入谷底,自去年起,这个市场开始重新恢复“元气”,那些关于炒作的“小把戏”会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新涌出的兰友阶层更需要文化载体。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与兰花、兰花产业结缘的? 朱夏:打我的父亲从成都美院毕业后来到昆明,父亲是“兰友”,喜欢养兰、赏兰,母亲叫夏生兰,名字里带个“兰”字,自然与花有不解之缘,她的油画向来是以花卉为题材。我本身也是画画出身,一直被写生的意境所吸引。 2009年,我在云南做展览,结识了这次兰花博览会的主办方,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梳理一下昆明的兰花产业系统,建一个兰花产业园。
-
窃取伦勃朗
-
作者:
小贝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艺术品盗窃是一种愚蠢的犯罪。尤其是名作,偷到后不可能找到买家。伦勃朗的作品,卖比偷难得多。 伦勃朗1699年去世时是一个破产的人,除了一些旧衣服和绘画用具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财产。由于穷人的坟墓没有墓碑,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被葬在哪里。同样不知所终的是他的一件杰作——《加里利海上的风暴》,于1990年在波士顿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失窃。很多专家估计,这幅画还在,也许在美国或欧洲的某个地方,也许有一天还能回到嘉纳博物馆。专家之所以在它消失20多年之后仍然这样乐观,是因为多年来有那么多伦勃朗的作品被盗那么多次,其中大部分都被追回了。 《波士顿先驱报》记者汤姆·马谢伯格与嘉纳博物馆的安全主管安东尼·阿莫尔合著了《窃取伦勃朗》(Stealing Rembrandts)一书。《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该书通过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被窃讲述近代艺术品盗窃的故事,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伦勃朗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他的作品经常被盗,不是因为它们值钱,在拍卖市场上它们没有赶上凡·高、塞尚作品的价格。这位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大师非常高产,有2000多件绘画、素描和蚀刻作品存世,他的一些油画作品曾拍出几千万美元的价格
<
1
2
3
...
5
6
7
...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