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SYS】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双面研磨机齿轮传动系统齿轮啮合接触疲劳分析
-
作者:
陈智刚
陈谨青
袁建新
来源:
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接触分析
寿命分析
ANSYS
双面研磨机
-
描述:
为了研究双面研磨机齿轮传动系统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问题,选取受力最大的一对啮合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对啮合齿轮进行接触状态非线性分析,分析啮合齿轮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摩擦系数对啮合齿轮接触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等效应力主要集中在齿根处,接触力主要分布在啮合处,方向垂直齿面,试验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对齿轮接触力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接触力也随之增大,为此对齿轮进行渗碳或碳氮共渗的热处理,使齿轮的寿命达到5.82年,可满足齿轮寿命为5年的工艺要求。
-
钢丝缠绕型全自动液压压砖机的模态分析
-
作者:
肖任贤
韩文
许志华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丝缠绕
ANSYS
模态分析
全自动液压压砖机
-
描述:
模态分析用于提取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模态分析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避免机械零件和结构在工作时发生共振,而且还是分析结构动态响应和其他动力特性的基础.基于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型号的缠绕型全自动液压压砖机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
-
双面研磨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
作者:
成飞
刘玉涛
来源:
大陆桥视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面研磨机
优化设计
ANASYS
传动轴
-
描述:
利用UG软件建立双面研磨机的关键部件传动轴的三维CAD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ASY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优化设计双面研磨机的传动轴。优化最终结果表明传动轴最大应力减小了25.7Mpa,位移最大变形为0.033mm。优化设计的结果能够为此类双面研磨机的改进提供相对应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
基于ANSYS的螺簧车架静态强度分析
-
作者:
晁云
曹利钢
陈立伟
张晓宇
来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态强度
汽车车架
有限元分析
ANSYS
-
描述:
以江铃陆风车系2801000fn型螺簧车架为例,对汽车车架结构进行了建模并确定了车架载荷及约束的处理条件,然后根据该模型采用ANSYS软件对车架在弯曲、扭转、紧急制动和急转弯等四种典型工况进行静态强度分析,从而得到了车架上较大应力的区域,为车架的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
基于ANSYS的螺簧车架静态强度分析
-
作者:
晁云
曹利钢
陈立伟
来源:
现代机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态强度
汽车车架
有限元分析
ANSYS
-
描述:
本文以江铃陆风车系2801000fn型螺簧车架为例,对汽车车架结构进行了建模并确定了车架载荷及约束的处理条件,然后根据该模型采用ANSYS软件对车架在弯曲、扭转、紧急制动和急转弯等四种典型工况进行静态强度分析,从而得到了车架上较大应力的区域,为车架的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
收入差距对中国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自285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的证据
-
作者:
王凯风
吴超林
来源:
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入差距
Malmquist
GMM方法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Luenberger指数
SYS
方向性距离函数
Global
-
描述:
为了在环境约束下研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与变化规律、判断收入差距对其的影响,首先利用基于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了285个中国城市在2003-2013年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各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此期间累积提升了14.47%,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环境技术进步;而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累积增长率总体上小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过高的环境与资源代价。随后,建立实证计量模型并运用SYS-GMM方法检验收入差距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规律,发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阻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带来显著的负面环境影响;同时,通过对计量模型中收入差距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间的交互项系数进行分析,又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减弱收入差距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
基于ANSYS对液压集成块内流道流场的研究
-
作者:
韩文
冯浩
来源: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体传动与控制
流场
ANSYS/FLOTRAN
液压集成块
流道
-
描述:
利用ANSYS/FLOTRAN对全自动液压压砖机液压系统中常见"S"型流道的液压集成块流场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比较了不同的流道长度对流线的影响.这对进一步分析流道中的能量损失和优化设计流道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