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19】搜索到相关结果 1482 条
-
黄文寿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理论
福州大学
客座教授
雕刻
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
1951年
理论与实践
-
描述:
黄文寿,1951年出生于莆田雕刻世家,从事雕刻53年,14岁随父进入莆田工艺一厂学艺,改革开放后,全国莆田首家成功将国外雕刻采购商引入莆田,并被日本《宗教工艺新闻》誉为“地区雕刻第一家”。打破
-
郑春辉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艺家
工艺美术师
客座教授
1968年
艺术大师
职业学院
专业委员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郑春辉,1968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省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莆田学院客座教授
-
程美华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专业
1954年
中国传统
手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程美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4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74年从事手工丝毯艺术专业。她一辈子做了一件事,一件事做了一辈子。就是将中国传统手工丝毯做到极致,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多年来在传承与创新中有
-
刘永森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家
1954年
景泰蓝
设计制作
传承人
制作工艺
刘永森
文物修复
-
描述:
刘永森,自1954年开始在北京学习景泰蓝制作工艺,是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金世权先生当代唯一高徒、当代景泰蓝嵌玉艺术创始人,当代研发、复制及发展明清宫廷景泰蓝御用贡品最优秀传承人。刘永森大师精于景泰蓝
-
黄宝庆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54年
工艺美术师
福建省
艺术大师
石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黄宝庆,1954年出生,福建罗源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文化名家。
-
万紫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师
设计理念
传统工艺
设计作品
1959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勇于创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万紫,汉族,北京,1959年10月1日生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于清宫造办处漆画首领苏明堂的第四代传人刘锡恒为师,掌握金漆的多种工艺
-
尹祥明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砂陶艺
1998年
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
中央美术学院
协会会员
美术家
雕塑
-
描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会员1963年生于江苏宜兴,1985年从事紫砂陶艺、雕塑的创作,后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8年创建宜兴日月陶坊,2011年创建明陶空间美术馆。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职业陶艺家。
-
虚心有节 抱朴守真:张友明先生简记
-
作者:
曾靖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抱朴守真
人生道路
1948年
虚心
艺术创作
艺术品格
艰苦环境
雕塑
-
描述:
张友明先生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自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以来,已在中国的雕塑建设中默默耕耘了近70个春秋。张友明先生的人生道路充满了逆境与曲折,这些艰苦环境造就了他真诚乐观、顽强坚韧的艺术品格,坚定了他将歌颂人类心灵中的美德与良善作为艺术创作唯一追求的目标。
-
BTQ300炉顶起重机行走机构中间齿轮及轴的改造
-
作者:
黄志平
来源:
起重运输机械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组安装
炉顶吊
塔式起重机
中间齿轮
起吊设备
锅炉设备
行走机构
改造
1993年
-
描述:
BTQ300炉顶起重机(以下简称炉顶吊)是电厂机组安装时塔式起重机退出之后,锅炉设备安装的主要起吊设备之一。江西省火电建设公司BTQ300炉顶吊是景德镇电厂二期工程(1993年)时购买的,该炉顶吊
-
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探究
-
作者:
杨俊
向莉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组安装
炉顶吊
塔式起重机
中间齿轮
起吊设备
锅炉设备
行走机构
改造
1993年
-
描述:
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核心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相整合,让美术教学具有更好的教学环境,使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的改革得以实现。两者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从美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着眼点是解决美术教学中的难题,体现本学科的特色。最直接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扩大信息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般只能以书本上的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吃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影响并实践于美术欣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围绕美术欣赏作品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从而给学生以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培养了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接触了更多鲜活的多样性观点,锻炼了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等。 二、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学生通过对直观的艺术形象的感知来认识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空白。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单纯的图片信息使人感觉枯燥乏味,生动的美术场景靠语言很难再现,动态的美术活动过程静止到画面上就成了死的线条,各种美术活动,用语言进行线性描述不易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点变成立体的结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建立“以学为主任务驱动”学习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协作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此类模式,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应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构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中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优化。所以,可以提出“以学为主任务驱动”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教师:创设情景一任务呈现一启发指导一激励求新 学生:进入情景一自主探索一协作学习一交流反馈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美术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按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分析,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连同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讨论。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思想,特别是“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学习模式以多媒体情境创设和层次丰富的“任务呈现”为基础,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 四、开发与美术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开发与美术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通过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此外,教学软件也给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带来了便利。然而,经济落后地区,“整合”的首要障碍是无资金解决硬件设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制约“整合”效果的主要是软件不配套。信息设备的迅速装备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也使这一任务更具紧迫性,应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发配套软件,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成为现实。 宽带网络存储着大量动画、影像、图像、图形等,为美术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画图板、Microsoft PowerPoint、Flash、AdobePhotoshop、Corel DRAW、3D Max等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再次为美术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术课的欣赏、讲解、练习、讲评,甚至群体创作、组合、展览,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经过整合而尽善尽美。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具有交互性,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它们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学习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 【组稿编辑:李爱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①第四中学②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