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饰】搜索到相关结果 3610 条
-
试论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发展
-
作者:
余磁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装饰艺术
-
描述:
就当今陶瓷装饰的新材料 ,新工艺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陶瓷装饰方面的新观点
-
景德镇启动珠山御窑遗址保护工程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御窑厂
文化主题
园林建筑
文物局
装饰工程
旅游景观
遗址博物馆
规划编制
遗址保护
-
描述:
景德镇启动珠山御窑遗址保护工程
-
略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艺术
-
作者:
邓白
来源:
硅酸盐学报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青花瓷器
景德镇
龙泉窑
艺术风格
釉里红
陶瓷艺术
装饰艺术
装饰手法
古代陶瓷
-
描述: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深远流长”,重点介绍了下列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彩陶;(2)汉、唐封建社会盛期陶瓷装饰的雍容博大的艺术风格;(3)宋代陶瓷鼎盛时期五大名窑和民间名窑的装饰手法;(4)元、明
-
文学与纪念陶瓷艺术
-
作者:
余锋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品
造型
陶瓷艺术
装饰
-
描述:
纪念陶瓷指含有纪念意义具有资料价值的陶瓷艺术作品。纪念陶瓷中,一类是当时为某事或某时而设计或购置的作品,有的作品上写有纪念性的文字,其中包括吉语等内容。此类作品纪念性质明显。另一类作品纪念性质不明显,而作品具有名人制作、或记录了重大史事、或其精巧为一...
-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呈色浅议
-
作者:
詹云青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彩绘
景德镇
元代
装饰
中后期
瓷器
-
描述:
宋代以来景德镇的瓷器以青白釉刻、印、捏塑、点褐彩等装饰为主。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陶工们真正掌握了用钴料在瓷胎上进行彩绘,成功地创烧了青花瓷。从此翻开了彩绘装饰瓷器的辉煌一页。
-
浅谈如何学习传统陶瓷古彩装饰绘制过程的要领与事项
-
作者:
黎文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装饰特点
景德镇
传统陶瓷
陶瓷发展史
康熙
陶瓷釉
装饰方法
-
描述:
古彩又名"五彩","康熙五彩","硬彩"。古彩(明代早期出现)是现在的人们为了把它与"粉彩"(清代康熙时出现)和"新彩"(清代晚期出现)区分开的一种叫法。它是我国古老、传统而装饰特点又十分浓郁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的独创品种,又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彩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
浅谈釉上彩及其装饰技法
-
作者:
李束娜
刘晓庆
来源:
大众文艺(学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工笔
新彩
釉上彩
装饰
粉彩
古彩
-
描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景德镇的釉上彩,随着更多的陶瓷艺术家在认真关注生活,开拓眼界,正向着综合装饰的方向前进。相信随着我们陶瓷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创新,一定能创作出魅力久远的作品。
-
浅谈中国山水画对陶瓷装饰的影响
-
作者:
戴征艺
戴茜妩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散点透视
表现手法
艺术特点
表现形式
中国画
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
表现技法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一>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山水画从产生开始就有着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基因.画家们并非面对山水写生,而是饱览山水,感悟大自然真谛的所在,熟记于心,然后案牍笔墨,回思创作,可以说是山水记忆的加工、提练,再创造.中国的山水画经隋唐到五代和宋,表现手法已臻于完善和成熟了,表现风格也多种多样,形成了雄浑壮伟的北派山水和平淡秀润的南派山水.
-
试论景德镇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
作者:
周伯军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景德镇
透明釉
高温烧成
氧化钴
明代洪武
纹饰
元代
釉下彩
艺术特色
-
描述:
本文所论述的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CoO)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惯上称其为"青花"。又因这种工艺的纹饰在釉层下面,故又称"釉下彩青花"。
-
论中国画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
-
作者:
刘新凯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表现手法
景德镇
中国画艺术
继承
传统精髓
表现形式
陶瓷艺术
表现技法
瓷器
-
描述:
在我国传统艺术的长廊中,中国画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争奇斗艳。它以有着一种鲜明的自身特点,独特表现技法的形式而独立于世界艺坛,成为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精髓。人复一人,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离不开各时代杰出画家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