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1338 条
-
中国当代雕塑家刘士铭雕塑展
-
作者:
刘士铭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偶像
刘力图
消费社会
革命领袖
雕塑艺术
-
描述:
中国当代雕塑家刘士铭雕塑展
-
魔幻的诡异——关于陈志光的雕塑装置
-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览
艺术家
雕塑装置
陈志光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混久了,或者说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与这么多艺术家打交道,对于他们作品观念的基本脉络和样式大致有些了解。尽管现在各类展览很多,艺术家及作品也很多,但已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的刺激,惊喜与兴奋,抑或这些前仆后继的艺术家的原始冲动与激情或多或少地被策略、被日益火爆的艺术市场所左右?[第一段]
-
艺术家:荣·穆克(Ron Mueck)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玻璃纤维
肌理
超现实主义
雕塑
-
描述:
由于大量使用硅胶和玻璃纤维.穆克的雕塑在形态.肌理和色彩上都是超现实主义的.而且他常常会调整毯子衣服之类的东西.使其适应人体的尺寸.与玛丽·杜莎.杜恩·汉森或约翰·迪·安德利亚这些艺术家前辈完全依据真人比例的雕塑不同.穆克的小雕像和巨像都不可能被误认为是真实的.[第一段]
-
陈文令的寓言:与消费社会的搏斗和想象
-
作者:
朱其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寓言化
意识形态
陈文令
消费社会
中国人
雕塑
人的精神
-
描述:
陈文令的雕塑表现了消费社会在中国形成后的精神群像。他的雕塑使用了一种寓言化的形象,揭示了上世纪90年代的物质主义对一代人的精神渗透,以及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自我状况和后意识形态的日常精神形式。[第一段]
-
主体的消亡——关于《承》系列图片作品的意义和参加
-
作者:
邹跃进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家
《承》系列图片作品
摄影家
《蚂蚁》
-
描述:
《承》系列作品是摄影家彭嵘和雕塑家陈志光合作创作的图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彭嵘以陈志光的不锈钢雕塑《蚂蚁》为素材,利用摄影能无限自由地选择场景的能力和客观逼真的独特语言,不仅重新创造了一个可观看的图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重建了一个审视和反思世界的独特立场。因为从这一立场出发观看彭嵘拍摄的图片,[第一段]
-
陕西民间艺术一枝花:炕头石狮
-
作者:
朱尽晖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炕头石狮
雕刻
陕西
简约
造型
精神信仰
装饰
民间艺术
风格
狮子
-
描述: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流传在黄河中上游的雕塑艺术品和祥瑞之物陕西炕头石狮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炕头石狮艺术起始年代不详,但从分布区域、造型风格及文化内涵研究可知,大约肇始于汉代
-
问题来了,雕塑该怎么办?——围绕"王小波纪念裸像"的设问与求解
-
作者:
连冕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问
王小波
纪念
边界模糊
审美疲劳
求解
艺术观念
雕塑
-
描述:
本刊2004年第6期相应栏目曾编发过一组笔谈文章《没有"问题"的雕塑界——关于雕塑界现象的对话》。当时论者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雕塑界处于某种话语权没落的状态,以及它面对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和装置行为
-
城市雕塑让人欢喜让人忧
-
作者:
滕小松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维观念
城市形象
个性需求
城市雕塑
城市精神
-
描述:
城市雕塑的发展势头“猛”得让人激动。据某大城市的规划部门透露:他们拟在五年内建成5000座城市雕塑,力争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像罗马一样每平方公里的区域至少要有很多件雕塑。从前,中国内地很少有城市建有环境
-
论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
-
作者:
哈斯巴根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包容性
历史文化名城
内蒙古草原
现代性
民族性
城市雕塑
承载力
文化思想
-
描述:
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那么,城市雕塑则是用石头为这本书做的插图。好的插图可以鲜活地呈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使文章有声有色,塑造城市的形象,蕴含着它的文化思想,让那一件件曼妙、独特的雕塑艺术连同这个城市的形象一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尽显这座城市的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
从中心到边缘——浅议刘士铭雕塑艺术的意义
-
作者:
邹跃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士铭
艺术家
艺术历程
改革开放
雕塑艺术
艺术经历
-
描述:
从总体上说,刘士铭的雕塑艺术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毛泽东时代;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我认为都体现了刘士铭作为一位紧随时代而又具有创造性的雕塑艺术家的特征,同时也能发现他从中心向边缘转向的艺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