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1338 条
-
自然的启示、人文景观的再创造——谈变异的雕塑
-
作者:
黄超英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人文景观
自然
雕塑
-
描述:
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三维模式的雕与塑,“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的出现似乎已使雕塑之边界更显模糊,这些变异的雕塑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自然、留住历史,已成为现代文明的经典符号。
-
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的窗口
-
作者:
韩璐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
主要城市
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
旅游城市
发展空间
城市雕塑
城市历史文化
现代雕塑
-
描述:
中国现代雕塑发展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城市雕塑概念的引入,不仅拓展了架上雕塑的发展空间,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及文化特色。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
-
艺术与责任——兼论雕塑院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
作者:
马亚非
张松正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发展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影响力
城市文化建设
雕塑家
精神文明建设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我国城市雕塑振兴以来,雕塑界逐渐形成了国家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人工作室并存的格局。雕塑院是雕塑工作者聚集的单位,应主动承担起振兴雕塑的社会责任,站在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地把握这一
-
我雕故我在——《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联展》的学术思考
-
作者:
陈培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经验
学术思考
艺术家
展览
自由职业者
雕塑家
从业人员
联席会议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什么样的雕塑家才能够称为职业雕塑家?我们认为,凡是从事雕塑创作而且坚持创作,有一定的学术目标追求,能够或善于梳理自己的创作经验,能够影响他人,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并且具有独立的工作室的雕塑家和雕塑教育工作者,都是职业雕塑家,而不是以雕塑技艺糊口、谋生的普通从业人员。
-
雕塑与城市对话
-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管理
国际
城市空间
指导委员会
上海市
艺术中心
雕塑家
城市雕塑
对话
-
描述:
2007年3月30日,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协办,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的“雕塑与城市对话——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
-
高水平地进行城市雕塑的建设
-
作者:
杨少清
杨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题材规划
环境雕塑
持续发展
雕塑家
雕塑公园
专项规划
建设工程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城市雕塑建设迅猛兴起,成绩卓然。纪念性雕塑、公共环境雕塑、标志性雕塑以及城市雕塑公园,已
-
飞翔的青春:章华雕塑的精神诉求
-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神界
精神诉求
传统社会
雕塑家
公共空间
建筑
作品
皇家园林
民间
-
描述:
在传统社会,出自民间工匠的雕塑作品只能出现在两个领域:冥界与神界。为陪伴亡灵而作的墓室雕塑、陵园雕塑和为信仰而造的神佛——寺庙雕塑,人间没有雕塑的位置。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皇宫,除了附属于建筑的雕梁画栋、附属于家
-
“反雕塑”的世纪遭遇和美学意义
-
作者:
滕小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思想与行动
雕塑家
真正意义
美学意义
世纪
雕塑艺术
雕塑空间
传统雕塑
现代雕塑
-
描述:
20世纪反雕塑的思想与行动在世界和中国的遭遇大不一样。它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积极的泛雕塑和消极的非雕塑。反雕塑是在由破而立的过程中实现解体与重构的美学价值。
-
“60”的含义——《雕塑》杂志出版60期贺言
-
作者:
陈云岗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甲子
相接
时序
纪年
杂志
中国
首尾
数字
雕塑
生命力
-
描述:
60,在中国是一个很圆满的数字。在时序纪年上也是一个甲子到另一个甲子的结束与开始。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首尾相接、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森林
综合材料
导师
美术学院
紫砂
华丰
玻璃钢
作品
清华大学
雕塑
-
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