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35481 条
-
随心所欲不逾矩:叶浅予性格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书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浅予
泥塑
名胜古迹
紫金庵
封笔
性格
雕塑
-
描述:
南宋民间雕塑高手雷潮夫妇的作品。1979年他首次观瞻,惊叹不已,流连良久。暌隔六载,他重访庵堂,依然痴醉沉迷。
-
爱因斯坦情迷苏联女谍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书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联
艺术展
俄罗斯
国家政治
雕塑家
苏维埃政府
爱因斯坦
女间谍
-
描述:
雕塑家之妻玛加丽达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的妻子。1924年,经苏维埃政府批准,谢尔盖率团前往美国,筹办俄罗斯艺术展。年轻美貌的玛加丽达名义上是随同丈夫出访,其实,她的真实身份是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女间谍。
-
丁聪往事:一桩未结的公案
-
作者:
陈四益
来源:
中外书摘(经典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聪
2010年
纪念活动
美国国会图书馆
公案
杂志编辑
雕塑家
《读书》
-
描述:
2010年5月26日,丁聪的家乡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为他举办了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雕塑家马改户、时宜为老友丁聪所雕塑的石像于那天揭幕,《读书》杂志编辑的《永远的小丁》也于那天首发。丁聪的亲属、朋友
-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西门子“自动化之光——未来城”(exiderdome)亮相北京
-
作者:
张华
来源:
现代制造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巡展活动
雕塑公园
自动化之光
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
北京
-
描述:
2007年3月7日,刚刚经历过大风降温的北京的天气出奇的好,部分业内人士在有个好心情的同时也将目光锁向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原来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的全球巡展活动“自动化之光——未来城”
-
现代艺术浮雕模型设计及其数控加工
-
作者:
张武刚
杨武成
来源:
现代制造工程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控加工
艺术浮雕设计和加工软件
艺术浮雕
-
描述:
通过对艺术浮雕三维实体成形原理进行分析,以ArtCAM软件为工具,归纳出了浮雕模型设计步骤及其数控雕刻铣削加工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所述方法对艺术浮雕设计及其数控加工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墙上艺术家——包阿华
-
作者:
鲍文清
来源:
现代中国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院
八十年代
艺术家
小岛
浮雕
瓜子
高身材
牡丹花
现代化
女性
-
描述:
北京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包阿華,今年五十四歲,是一位纖弱的女性,瘦高身材,瓜子形的臉龐,透過近視镜片,閃爍着一封活潑的眼睛。她是一位搞大壁畫的藝術家。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的壁畫藝術家差不多都處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况。包阿華也是如此。她雖然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壁畫糸宨T進修過,多年在建築科學研究院從事建築壁畫的設計與研究,還寫過這方面的長篇論文,但她從没實地搞出過一幅像樣的壁畫。原因很简單:那時候没有可作壁畫的建築物。一九七八年,中國拉開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现代化帷幕以後,包阿華的藝術生涯也出現了生
-
人体活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中国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制品
人体
无生命
表演艺术
米开朗基罗
表演者
特殊处理
现代人
造型艺术
雕塑
-
描述:
人体活雕塑现年57岁的王德顺,在北京举办了他的活雕塑展,这在中国实属首次。王先生用自身人体与造型,与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雕塑复制品相结合,把有生命的人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无生命”的“雕塑”,并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变幻组合,赋予无生命的雕塑以新的意义。它展示出...
-
肖像雕塑艺术家程允贤
-
作者:
尤宇文
来源:
现代中国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制品
人体
无生命
表演艺术
米开朗基罗
表演者
特殊处理
现代人
造型艺术
雕塑
-
描述:
肖像雕塑艺术家程允贤
-
悼傅天仇
-
作者:
张颖
来源:
现代中国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室
精神世界
八十年代
六十年代
香港
塑像
上帝
周恩来
雕塑
天才
-
描述:
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我國富有創作天才的雕塑大師傅天仇倉促地悄然離去了! 他的離去使我格外感到悲痛與惋惜;雖然他已年逾古稀,而他的精神世界仍然英氣勃勃麑ㄔO祖國的藝術和環境美充滿了豪情壯志,而且總
-
艺尚重庆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览空间
国际
多元化
艺术家
当代艺术
重庆
雕塑
-
描述:
重构”、“青春弗轻”、“平行镜像”四个单元,全方位地展出了二十余位中外先锋艺术家的油画、雕塑、版画、新水墨、装置、影像等70余件作品,表达他们对“艺尚重庆”的独特理解,多元化地呈现艺术家们对于当代艺术和当代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