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一切归于形式感
作者: 张朝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形式   造型形态   形式美   形式感   中国传统   木雕艺术   几何形体   传统形式   艺术形式   佛教造像  
描述: 形式感在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形式美,形式美的许多规律是建立在人类共有生理和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形式感一般可用各种几何形体来概述,几何形体是人们对自然形象认识的一种概括”,它所引起的某种心理上的暗示,是由生活经验触发的一种联想,其中也包括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这种经验可触发一种联想,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民族形式”,成为一个民族形式感的积淀,体现在作品的构图形式以及人们的欣赏习惯之中。一个民族艺术性格的形
漫步在合理与荒謬之间
作者: 卓凡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形式   造型形态   形式美   形式感   中国传统   木雕艺术   几何形体   传统形式   艺术形式   佛教造像  
描述: 漫步在合理与荒謬之间
陶行者的自由
作者: 艾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形式   造型形态   形式美   形式感   中国传统   木雕艺术   几何形体   传统形式   艺术形式   佛教造像  
描述: 陶行者的自由
绚丽多姿的巴厘岛
作者: 晓宁   来源: 对外大传播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艺术   旅游事业   印度尼西亚   巴厘岛  
描述: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下辖的一个省,终年气候舒适宜人,虽然它位于赤道附近,但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1摄氏度。这里风和日丽、天青海蓝、植被繁茂,火山、断崖、珊瑚礁、寺庙、木石雕塑和梯田将巴厘岛点缀得如同人间仙境;善良好客的巴厘人用他们平和的心态与醉人的微笑又将它造就成世外桃源一般。人神共居的净土巴厘岛是一个笃信印度教的地方,在总面积只
织物上的浮雕艺术
作者: 杨志清   来源: 北京纺织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织物组织结构法   防缩绒法   机织织造法   簇绒法   浮雕艺术图案   织物   加工方法  
描述: 织物上的浮雕艺术
北京的砖雕精品
作者: 韩昌凯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近距离   墙壁   建筑形式   游客   装饰性   砖雕艺术   大门   浮雕   建筑小品   宋代   清代   颐和园   北京城   辟邪   艺术品   迷信   影壁   皇家园林   中心  
描述: 砖雕,自金、元时代就遍及北京城了。到了清代,砖雕艺术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大门,游客就能看到两座砖雕大影壁。这是我国独有的建筑形式,据说影壁始于宋代,是有浮雕的墙壁。迷信的说法影壁是辟邪和聚气用的。其实,它只是装饰性很强的建筑小品。在颐和园的这两座砖雕影壁墙上,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中心花和有四个岔角的砖雕艺术品。影壁
论东阳木雕薄浮雕工艺的推陈出新
作者: 徐经彬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朱子   和尚   黄杨木   温州商会   木雕艺术   省博物馆   痕迹   代表作品   神态  
描述: 论东阳木雕薄浮雕工艺的推陈出新
回黄转绿大师意,刻凿九秋呈阳春:二十世纪雕塑大师王凤祚作品欣赏
作者: 文日弓   来源: 科技信息:科技与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   木雕艺术   艺术事业   中国   雕塑家   艺术形式   雕塑艺术   王凤祚  
描述: 在雕塑大师王凤祚传世的作品中,我较喜欢《弥勒》,它是王先生1983年78岁时的黄杨木雕,虽然它高不过11cm,宽才到13cm,却给人以极高极大的感觉——现代中国美术评论家评介一件塑塑作品,往往调动一席列赞美词来表述这种感觉的出现,
率真艺术 极致装饰:曾洪流教授和他的木雕艺术
作者: 白石子   来源: 现代装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风格   艺术风格   艺术家   艺术创造   木雕艺术   装饰   洪流   艺术创作   作品   师法自然  
描述: 一师法自然,不仅仅是一种表现风格,更是一种艺术境界。木雕艺术家曾洪流借助木头的天然形体,刀刀斧斧之下,一锤一凿之间,抒发一种创造生命的灵感和快感,显示出了他对生活的非凡敏感性、崇尚自然的率真秉性。率真艺术,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简法和率直的风格是中外艺术家们共同的品质。曾洪流创作的神韵天然的雕塑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率真个性,我们从那些取材广泛的抽象造型的作品面前感受到了艺术家洒脱自如的创作风格以及刀法流畅、浑然天成的功力,在众多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民族的艺术养份对曾洪流的浸润,亦可窥视到曾洪流对传统艺术的融会贯通之后进行再创造的张力。中华沉淀几千年的文化以及古印度的雕刻艺术风格、印第安玛雅文化和彩陶壁画的影响给予了艺术家丰富的艺术创作的素养,宇宙的大同与民族文化的沉淀的撞击开辟了艺术家自成一格的艺术风格。曾洪流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借先人之神韵,树自家之长,在当代木雕艺术界增添了非凡的一笔。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