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陶说】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帽简的辨识和鉴定
-
作者:
何小龙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中国陶瓷
清朝
学术论文
瓷器鉴定
起源
辨识
《陶说》
-
描述: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筒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鉴赏》及赵立成的《中国清代瓷器图录》等大量学术论文中难寻帽简芳迹。
-
帽筒的辨识和鉴定
-
作者:
何小龙
来源:
理财(收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中国陶瓷
清朝
学术论文
瓷器鉴定
起源
辨识
《陶说》
-
描述: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筒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立国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和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鉴赏》及赵立成的《中国清代瓷器图录》等大量学术论文中难寻帽筒芳迹。但也有专家认为,“帽筒”一词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因宋廖莹中《江行杂录》种说:“有一雯失牛,谐桑园师占,师曰尔牛在贾相公帽筒中。”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帽筒”二字的史料,可是在明朝最主要的关于陶瓷研究和论述的书,明曹昭的《格古要论》中也没有帽筒的踪迹,所以《江行杂录》中说的“帽筒”是什么器物,再也没有史料证实。但可以说以瓷为帽筒,据野史和民间传说应起源于清三代时的山东省,由于民俗民风的发展,老百姓在嫁女儿时常常使用一种比笔筒粗大而高的瓷器作为陪嫁物,以两个帽筒为一对比喻新人成双成对一心一意,白头偕老之意,民间俗称嫁妆瓶。作为帽筒却盛行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
淡、清、雅:宋瓷茶盏之美
-
作者:
陈雨前
刘嵘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玉
宋代
斗茶
造型
饮茶
《陶说》
-
描述: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唐盏多以紫金、白玉、水晶、玻璃等制作,至宋,则瓷盏为斗茶之胜具矣(朱琰《陶说》)。其造型新颖,精致高雅,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而
-
青花瓷中的耀眼明星——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
-
作者:
刘福天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景德镇
乾隆年间
明代
嘉庆时期
明星
着色剂
《陶说》
-
描述:
明代宣德瓷历来为世人所珍,而宣德青花更是被奉为极品。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宣德青花为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准,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陶说》称:"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嘉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亦称:"宣窑青花最贵……此明窑极盛时也。"宣德青花品质高的首要原因是此时期青花所采用的着色剂为进口钴料"苏勃泥青",从而使青花发色艳丽美观。早在明万历朝时,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
-
《陶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
作者:
王丽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籍之路
中日瓷文化圈交往
《陶说》
-
描述:
清代朱琰所撰六卷本《陶说》,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有助于从形而上的精神与形而下的“瓷路”两个层面深化人心与物性陶冶成器的认知与传播。
-
雕瓷仿生 以假乱真
-
作者:
肖飞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景德镇
乾隆年间
西晋时期
仿生
工艺品
《陶说》
-
描述:
雕瓷,又被称为“瓷塑”,是刻意摹仿金、石、木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形制之特种瓷器。雕瓷虽可以远溯到西晋时期,但直至清乾隆年间的景德镇才开始大盛,工匠技艺也更为精进。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述当时景德镇各种雕瓷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
熊青珍·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人
中国陶瓷
美术设计
景德镇陶瓷学院
客家民居
周年纪念
新人新作展
教研室主任
陶说
嘉应学院
-
描述:
熊青珍,女。江西省丰城市人。1993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设计专业,现任广东省梅州嘉应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陶艺教研室主任。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画院画家。出版陶艺专集——《客家民居风情——熊青珍陶艺集》、《陶说客史瓷述家事》,创作了五十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以
-
中华雅玩典籍:《陶说》
-
作者:
万方
来源:
书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林
金粟山
桐川
陶瓷史
朱琰
浙江海盐
阜平县
卒年
陶说
技术史
-
描述:
《陶说》为清代朱琰所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陶瓷史,也是一部瓷器烧窑技术史。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工诗文,擅绘事,精鉴赏,撰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唐诗律笺》、《笠亭诗钞》、《金粟山人遗事》《诗林合璧》、《说文录》、《古文清英》、《琴学》等。自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为江西巡抚吴绍诗(字二南)的幕僚。后授直隶阜平县知县,因积劳过度卒于任上。《陶说》是朱琰幕游江西时对景德镇陶业亲自考
-
《景德镇陶瓷古籍文献精粹》所载陶瓷古籍文献考
-
作者:
胡英明
来源:
江西图书馆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记》
《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陶歌》
文献研究
《陶说》
-
描述:
对2011年8月影印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古籍文献精粹》中所登载的《陶记》、《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四部陶瓷古籍的版本流传、作者情况和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进行了考究。
-
宋代陶瓷艺术的尚清意识研究
-
作者:
庞娉
李兴华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作品
人生价值
陶瓷艺术创作
意识研究
中国陶瓷
宋代五大名窑
审美意识
宋瓷
景德镇窑
竹园陶说
-
描述: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宋瓷尚雅、尚韵、尚清、尚逸、尚淡泊、尚质朴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令人惊叹。在现代艺术审美价值日趋苍白的今天,宋瓷对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的传承、对"清"之艺术原则的提倡,对"清"之人生价值的崇尚,对艺术创作中艺品与人品相统一之追求,于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都极具意义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