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房形椁图像的艺术研究
作者: 陈昱羲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线刻   艺术风格   浮雕   移民美术  
描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椁为存世粟特人的石椁中线刻图饰中的精品,也是魏晋时期入华粟特人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其外壁图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具有东渐粟特美术和中原文化的融合特点,图像中有祆教特色的新图饰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重要题材,为研究北朝粟特人移民美术的形成提供参考。
奇巧玲珑玉带钩
作者: 吴宁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首玉   钩身   玉质   带环   阴线刻   《管子》   带钩   《论衡》   端饰   良渚文化  
描述: 在中国传统服饰史中,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中国的特有发明,王充《论衡》记载,“带约其要(腰),钩挂于带”,由此可见,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用于扣结腰带的器物,用于系结并装饰衣着。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基本形状为“S”形。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带钩最初单称“钩”,《左传》、《国语》、《管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带钩最早的记述可能出于
东周玉器的审美特征
作者: 王永梅   朱志荣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化   阴线刻   东周玉器   龙凤造型  
描述: 东周玉器造型日渐精致化,以龙凤为主,复合造型和金玉组合大量出现,变化中求统一,对称中见和谐。纹饰方面,由阴线平面刻发展至阴线刻兼浮雕和减地突雕等,雕琢技法的进步增加了玉器的表现力,使玉器光泽秀美。春秋时期的纹饰多蟠虺纹、勾云纹、卧蚕纹等,仍多是出自神化的幻想动物,战国时谷纹、蒲纹出现,纹饰风格也渐趋图案化和装饰化。佩玉人格化成为新的风范。
纤巧玲珑 幽雅温润——河北博物院藏明代玉器研究与赏鉴
作者: 冯宁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工   阴线刻   透雕   艺术价值   玻璃光泽   折枝   雕刻技法   角形玉杯   蟠螭   刚劲有力  
描述: 我国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为:风格清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艺术价值较高。其雕玉工艺有透雕、浮雕、阴线刻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镂空技法使用普遍,器物表面可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明代玉器的纹饰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的纹饰风格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题材,花卉题材常见刻划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则多刻划历史故事;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
东汉白玉圆雕三螭龙纹形佩品赏
作者: 李伟男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时期   阴线刻   浅浮雕   国宝级文物   毛雕   白玉河   首都博物馆   螭龙   南水北调中线   赭红色  
描述: 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5月4日,"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在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籽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形佩,因其材质珍贵、形体个大、纹饰精美、存世罕见而倍受观众青睐,更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这件来自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河所产一级白籽料,不规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玉工匠心独运、随形施艺,综合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
论汉画像石刻的光影构成
作者: 孙保瑞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线刻   浅浮雕   明暗交界线   石刻艺术   凸凹不平   视觉冲击   汉画像石   阳线   明暗关系   绘画领域  
描述: 由于汉画像石刻的制作为阴、阳线刻和浅浮雕形式,这种形式在光线的照耀下,产生明暗关系及凸凹不平的肌理效果,使人们感到汉画像石画面粗犷豪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经考证,汉画像石刻与光影的成功运用,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必然联系。
南阳汉画像的艺术文化韵律
作者: 张玺   来源: 美与时代(上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像砖   阴线刻   艺术风格   汉代画像石   起线   艺术文化   汉画像石   创作技法   视觉艺术   艺术特色  
描述: 南阳汉画艺术是汉代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南阳汉画的艺术特点与其他绘画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家们通过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阴起线、阴线隐起刻等浮雕方法,创造出了个性独特的线性韵律。这种极富韵律的线性艺术源于艺术家们对视觉艺术特点的准确把握,以及高超的创作技法,体现了汉代南阳地区楚文化的浪漫与汉文化的奔放高度结合的地域艺术特色。
南阳出土的东汉三螭龙纹?形佩
作者: 李伟男   王伟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时期   阴线刻   浅浮雕   石皮   国宝级文物   毛雕   首都博物馆   螭龙   南水北调中线   赭红色  
描述: 在首都博物馆"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的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仔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she)形佩,备受观众关注,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这件来自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见图),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仔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玉工随形施艺,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围绕扁圆形■孔活灵活现地雕琢出三只翻滚嬉戏的螭虎龙,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正面三螭造型、神态大同小异,皆虎首、龙身、兽足、独
薄浮雕雕刻艺术演变概述
作者: 陈俊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定竹刻   阴线刻   浅浮雕   铸造术   薄浮雕   雕刻工艺   没骨   浅刻   商周青铜器   雕刻艺术  
描述: 一梁公思成《中国雕塑史》讲到夏商周青铜器时说:“当时铜器铸造术渐精。铸鼎象物,装饰渐见,遂成“浅刻”(Bas-relief)……(周代铜器)深刻、浅刻并用……深刻部分多为夔或饕餮,浅刻部分为雷纹。”到了汉代,画像石大多采用剔地浅浮雕兼阴线刻的技法,这是由所用石材比较粗糙,先行打凿、再行刻画的形式比较省工省时决定的。当时的刻工将盛行的“没骨”画法,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