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形秀色丽:元明清双耳瓶选析及其嬗变
作者: 梦斋主人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3世纪   选析   元明清   铭文   传统式   嬗变   景德镇陶瓷  
描述: 最晚在13世纪晚期,中国景德镇陶瓷出现了一个新颖的造型——双耳长颈瓶。在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发展中它与传统式双耳瓶分庭抗礼,并主要作为供器使用,其中不乏带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铭文,以下择其要者试述之。
中山王方壶铭文"愿从士大夫"的释读及相关问题
作者: 徐海斌   陈爱和   来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释读   中山玉方壶   铜器铭文   士大夫  
描述: 的状态.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葬群和灵寿故城遗址的发掘为揭示其真实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一号墓出土的方壶铭文"枉"当释读为"士",铭文印证了传世文猷中有关中山国尊贤重士的记载,揭示出"士大夫"阶层当时不仅业已崛起于华夏诸国,而且开始活跃于夷狄之邦.
中国古代官窑和民窑瓷器及其铭文特征
作者: 庞敏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筛选   五代十国   烧制   史料记载   北宋官窑   营建   窑场   唐朝   宫廷   发展史   铭文   古代瓷器   元代   御器厂   浙江   江西景德镇   民窑   宋代   中国   窑厂  
描述: 在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史上,从唐朝就开始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了.唐代在产瓷地区设有司务,宋代设立监,元代设立局来专门管理窑场.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瓷器生产,使之具有了官窑的性质.据史料记载,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正式有了"官窑"的称为,到了清朝以后官窑就不复存在了.所谓官窑分别指官方营建的窑厂和宫廷用瓷.宫廷用瓷的来源一是由朝廷主办的官窑厂,如: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南宋浙江杭州官窑;明代江西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瓷器,来源二是由民窑烧制再由宫廷筛选,在唐代筛选标准是"千中选十,百里挑一",清代则是"官搭民烧",即由内宫绣理处提出烧制要求,民窑烧成后经挑选入宫使用.
丰城县发现元代纪年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作者: 杨厚礼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云纹   红色釉   青花瓷器   景德镇   纪年铭   青釉   正楷   釉里红   釉下彩   饮食用器  
描述: 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是先在生坯上着色然后上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这种釉下彩绘呈色明净、秀丽、素雅,具有不褪色、不剥落、耐磨损、防腐蚀等特性,能避免铅、镉溶出的毒害,最适宜于装饰饮食用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瓷器彩绘上
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
作者: 孙以刚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志铭   《宋史》   出土器物   景德镇   北宋墓葬   丧葬礼俗   釉色   江西德兴   流口   影青瓷  
描述: 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孙以刚1987年5月14日,江西省德兴市海口乡流口村农民洪卫良在平整屋墓时,发现一座塌陷多年的古墓。该墓券顶和墓室壁墙均已遭破坏。墓底离地面87厘米。坐南朝北。墓室平面为长方形,由长24、宽12、厚4厘米的青砖平砌,墓底地砖人字形平...
镇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
作者: 肖梦龙   刘兴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版   墓志铭   景德镇   青瓷器   色釉   镇江市   釉色   定窑   北宋   影青瓷  
描述: 一 1974年7月,我市南郊电信局水泥制杆厂在施工建设中发现一座北宋古墓。墓距市中心西南约二公里,在黄鹤山西麓、林隐路东侧,是一座石顶砖壁结构的长方形豎穴墓。墓顶距地面2米,墓室长3.50、前宽1.04、后宽1.00、高1.25米,方向250度,四壁均以29.5×14×3.8厘米的青砖错缝顺砌。墓顶用六块长1.55、厚0.16、宽0.61—0.77米的长条石板横
浅谈景德镇明清彩瓷的传承性
作者: 高扬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陶瓷研究   中国陶瓷史   御窑厂   珐琅彩   釉上彩   冯先铭   釉下彩   矾红   中国古陶瓷   青花釉里红  
描述: “彩瓷”的概念,在不同的文献里有着不太一致的定义,在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对彩瓷概念作了阐释:彩瓷是区别于素瓷的称谓,即带彩绘装饰的瓷器。一般而言,彩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梓人之道与设计之道:唐宋“传”“铭”“赋”“说”中的设计思想
作者: 李砚祖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梓人之道   设计之道      
描述: 在唐宋传、、赋、说一类的文献中保存了许多有关设计和造物的思想史资料,其观点值得注意。如《梓人传》提出设计之道类于相的观点;《陶器》提出器以利用,道从易简的设计思想;《工先利器赋》将事先的谋划
元代制瓷大师吴益子及其后代
作者: 巴士嘎·刘   青格央金·杜文萍   丁烽   来源: 检察风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窑场   铭文   元代   釉里红   大师   金溪   南宋   瓷器   大路货  
描述: 在元代制瓷历史上,有一位不但本人,连子孙数代都留下盛名的制瓷大师,他就是江西省浮梁县瑶里村的吴益子,他生于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年),殁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享寿86岁.
陶瓷仕女画探讨
作者: 余贤宾   来源: 江西画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窑场   铭文   元代   釉里红   大师   金溪   南宋   瓷器   大路货  
描述: 自古以来,仕女就是陶瓷装饰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画家们把窈窕淑女描绘在洁白如玉女画作品仍为广大人群所喜爱,长期畅销不衰。 本人也是景德镇众多的陶瓷仕女画的作者之一,多年来,在王怀俊老师的耐心指教下,本人刻苦磨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无论在工艺上,功力上,都颇为社会认可,也受到业内人士的称赞。但是,我自己却感到美中不足。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经过广泛比较,多方考证,并与众多的同行们共同探索,我终于发现,现今的陶瓷仕女画包括我自己的作品,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千人一面”。几乎所有的仕女画,都是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无论一幅画面中有几个仕女,除了发型不同,都像是孪生姐妹。有的画历史上四大美女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独立去看,确实一个个都是国色天香,沉鱼落雁,令人赞叹不已。而如果把她们放在一起欣赏,就发现四个不同时代的美女其容貌何其相似,如同一对父母生下的一般。还有许多画面如《百美图》、《十二金钗》等,都是同一个版本,一个个美女如此雷同、难分彼此。这种没有变化、没有特色的雷同的仕女画,看多了就会乏味、厌腻。 二是“有形无神”。无论是画山水、花鸟、人物,都讲究“形神兼备”,既有形,又有神的画面,才是一幅好作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