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采菱曲
作者: 吴新星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吴新星 “绿铅笔”,让人想到这样一种铅笔:墨绿色的底,上面轻轻绘着折枝翠竹,像似曾相识的一幅梦景:笔杆上,金闪闪地印出“中华牌”这三个字。 “绿铅笔”,又似一支春天的嫩笋,翠生生的,要从泥土里破壳出来,带着乡土的气息,带着希望的梦想。 想来,每个儿童,最初握于手中的,大都是铅笔吧?这种有木的清香的、最淳朴的笔。 从小,我们姐妹俩就喜欢静静看书。也许在那时起,我们就被“文学”深深吸引住了,虽然那时并不知道何为“丈学”。 希望我们俩能永远握住那支叫“儿童文学”的绿铅笔,画出一片纯净的美丽天空。 此地多菱。 菱角丰收时,不仅可以自足,村人还挑着担子到镇上卖,朱及H暮鸟归,便可以散着手回来了,肩上只虚笼笼地贴一副菱筐。肩头的一枚黄柏扁担弯如菱角,嘴也弯弯似菱角——不用说,又卖了好价钱,而且不消多少时间就…手,也不曾扯着喉咙曼声吆喝。 像是“丰柳燕”的人以物名,这里的湖唤“菱湖”,这坠的村叫“菱角坞”。 菱角坞的人世代生活都离不开水——他们是一群能行走在岸上的鱼。除菱外,他们又在湖的浅滩处植了茭白、荸荠,有的用细眼纱网圈起小小的一角湖,养鱼养虾,也有拿着长篙养鸭子的——当然鸭的活动领域不划楚河汉界,呷呷,随它们闹去。 一湖有这么多经营,却以“菱”名,可见菱家族的“人丁旺盛”。 湖中养鱼,要放鱼苗,喂饲料,还要隔十天半月去查网。网破了,可别指望有多少“漏网之鱼”:养鸭,白天可以打着它们,晚卜须赶回鸭舍,一朝一夕,风雨不误:种植茭白也不是件容易事:下秧苗时,脚得深深踩进淤软的湖底,茭白还特别“娇”,种时得先把它的根须洗净。有时不留神,“哎哟——”,螃蟹钳着脚了?俯身往脚底一探,摸上来一看,嘿,原来是个菱角壳。去年还是前年的谁谁,吃完了随手扔在这里的。 这样比起来,种菱显得全然不费事。三月,乳燕斜斜飞,细雨濛濛下,正是下菱秧时。细细长长的菱秧,豆芽似的,瘦弱伶仃,根部缚以一块小石子或是小碎瓦,朝河里扑通扑通扔下去。这样的活儿孩子尤其喜欢。有调皮的,将菱秧当光翎的毽子,轻轻巧巧往上一抛,顺脚一踢那小石子,菱秧便飞出多远,“啵”一声,手脚麻利地钻入水中。嘻嘻笑笑间,几篓子菱秧就“栽”完了。之后,孩子们或打水仗,或凫水,一丢手,就把菱秧丢开了,随它自生自灭。——噢,不对,是“自生”。 约有十来天了,不经意间,已有青钱大的嫩绿菱盘稳稳妥妥贴在水面。此时你会觉得湖水显得太满汪汪,直要溢出来,或是覆没了菱盘。 湖面上全是绿阴阴的一个圆点,一个圆点。微风一吹,它便从容地“随波逐流”,不…会儿,又服服帖帖地回到原位。它和漂泊的浮萍不同。它有根。 当“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时,菱叶大了些,也绿了些(有的成了暗红),叶缘长了一排细细的小牙齿,但它不会割破手。这时菱花也次第开了,浅紫乳白,星星点点缀在深绿暗红问,像旧时女子眉间的一点红胭脂那样地缀着。真个是: 丛丛菱叶随波起, 朵朵菱花背日开。 菱角肥了。 湖面热闹起来。 看,映着青山隐隐水迢迢,五六个女孩子划着菱船过来了。所谓的“菱船”,其实叫“菱桶”更合适些。元宝底,高不盈两尺,长不足一米,里面摆一只矮矮的小木凳。人坐在里面,刚好容身,像一只螺蛳住在它的小壳里那样妥当。 只听为首的一个女孩子说:“快,到我家的那块菱塘去采。我爹说了,我们家的菱角最大。”那女孩穿着藕荷色的衫子,生着一张雪白的圆脸,像生丝白团扇的扇面。扇上淡淡描了五官。扇面有些绷得不紧,且是迎着风,鼓了出来——那女孩子的脸有点婴儿肥。 第二个女孩子穿着月白的衣衫,脸上有着温柔的神气。她叫着前面的一个: “翠云,翠云,你划这么快做什么?” 又一个女孩子,她只穿一件绣着金边荷花的大红肚兜,光光的两只臂膀,湖绿绸纺裤的裤脚卷得老高,累累堆在膝盖。她唤那月白衣衫的女孩道:“阿招,我们且慢点划。她的是新船,船身轻。让她先划去,别理她。” 翠云一面用小桨拨水,一面回过头来, “双双,你再说我坏话!看我把菱角都摘光了,一个也不给你留!” 双双皱起鼻子,带笑地朝她扮个鬼脸,“你去呀!去呀!我看你可摘得光菱角——吹牛呢。”她只顾说话,冷不防菱船一趄,幸亏阿招眼疾手快扶住。船悠悠地,朝左朝右摆了摆。 待双双定下心来,才“咦”了一声,“我的桨呢?”早有一个小女孩顺手捞起漂在湖面的木桨,递给她。众人嘻嘻地笑。划在前头的翠云也频频回首,笑着看双双的窘相。 双双吐了吐舌头。 阿招忍不住又扑哧一笑,说: “看你还闹。” 五六支木桨又轻快地划起来:“划——许!划——许!”五六道舟痕各归各地荡漾开来,相撞了,重叠了,转眼又了无痕迹——菱船划过去了。湖面倒映着薄薄的云影,云在水中如一方被遗忘的浣纱,柔若无骨。湖面细纹粼粼,绿波叠翠。 远处,一群芝麻鸭呱呱地叫着,嫩黄的脚蹼翻过来,拨过去,像两枚黄色的海星,舒展至极,也灵巧至极。引颈,舒翅,或是出其不意地,猛地扎到湖中。它们当然不是因为菱角熟了而兴奋。对于鸭子来说,菱角有什么好吃呀,哪里比得上月光鱼?菱湖里多月光鱼。月光鱼是一种瘦瘦长长、伶伶俐俐的角。玉白的鳞身闪着五彩的虹似的光纹。也不知是谁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凄寒又诗意的名字。是个诗人吧?这种鱼人不吃,只用来喂猫。此刻,那些念着呼噜经的猫们,若得知鸭兄正在掠夺它们的美味,一定会气煞,连梦里也会吹胡子瞪眼睛。 等其他女孩子划到,翠云早在那里,背倚着菱船吃菱角了。吃卜的半个菱壳徐徐地在水里往下坠,走着“之”字,沉到水底去了。来年,说不定又要扎了种茭白的脚。 双双一见,不由咬着嘴唇恨一声,“哎呀,翠云真坏,真个自个儿先吃了。”一面骂,一面不忘用手牵着菱藤。藤上铃铛似的挂了几个青菱角。双双摘了一个中间的。最底下的太老,上面的尚小,中间的最是鲜嫩可口。菱角是像节节草那样,一节一节长的,有一种步步为营的谋略。 菱角分家菱和野菱。野菱也叫“青愣”(这个名字总让人觉得是形容傻里傻气的一类人),有三角,也有四角、五角的。个小刺硬。家菱的别名来得好听多了,叫“水菱”(像个女孩子的名字),翠云家的菱属于这一种。家菱有两角的,也有四角的。两角菱状若牛角,又似敛着翅膀的乖巧的蝙蝠。两角菱一般是不采的,等“起塘”的时候再取出来。这个时候它的名儿也改了,唤作“乌菱”——乌嘴乌脸在塘底呆过的缘故。乌菱在过年时可以蒸糕用,招待小孩子。“菱”“灵”同音,希望孩子吃了脑瓜聪灵。 翠云见双双、阿招她们摘的都是青菱角,便把船凑过来,举起手中的一个鼓鼓的、水红的菱角说:“喏,这样的菱角才甜呢。这个叫‘鸡婆菱’。看,像不像?”这地方管鸡叫作“鸡婆”。 “真像,真像!呀,翠云,你怎么不早说?” 女孩子一个个丢了手中的青菱角,一心一意地牵着菱藤,揭着“水皮”,去找那“鸡婆”。 找了半天,也没个“鸡婆”的影。 双双嘀咕道:“哪有什么。鸡婆’呀,鸭公公倒是有。”说着头微微一偏,把嘴朝那群芝麻鸭一努。 众人一起笑起来:“这双双!” 阿招道:“你这样嚷嚷着, ‘鸡婆’若有,也教你赶跑了。” 双双拿眼睛定定地瞅着阿招,略带讥讽地说:“那你找到了?——喔,我知道了,准是叫翠云摘完了。 翠云连忙叫屈:“哪有?”把手心一摊,“你看,我这些还不都是青的?” 双双也不好说什么了。 过了…会,只听她兴奋地嚷着:“找到了,我找到了一个。” 众人一看,双双手中的那个菱角果然比别个大些,红得发黑。双双脸上满是神气,又
山里男孩
作者: 暂无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清温 秋天的小兴安岭,五彩缤纷,绚丽得可以入画。橡树叶子红了,山核桃的叶子紫了,水曲柳的叶子黄了,而红松的叶子还是碧绿的。山上的野果子也都熟了,橡子落满山坡,榛子挂满枝头,红松的果实——沉甸甸的松塔儿在树梢上黄澄澄金灿灿地反射着阳光。山里的野兽也都肥了,是一年当中狩猎的最好季节。 十一长假,马来在狩猎场当起了进山的向导。狩猎场建在小兴安岭深处,山上有不少野猪、马鹿、狍子、獐子、紫貂和雪兔,偶尔也能遇到黑熊、猞猁,还有山鸡、飞龙和一些叫不出名的飞鸟。马来经常进山采榛子,打松塔儿,捡山核桃,对山里的沟沟岭岭都很熟悉。 早晨,太阳刚刚从山头上升起,马来就带着两个游客进了山。一个游客二十多岁,脸上长了不少青春痘,小平头,穿身看不出是真是假的名牌,肩上背着杆从狩猎场租来的双筒猎枪。从言谈中听出像是一家小公司的小老板。另一个更年轻一些的靓丽女孩,背着双肩包,应该是小平头的女朋友。马来当向导的劳务费是20元,马来要价30元。小平头说,你一个小嘎子,进趟山就是玩,干吗要价那么高?“小嘎子”是当地人对小孩子的称呼,不含褒贬,如果叫成“小嘎豆子”就有一点儿小瞧的意思了。马来说: “我可不是进山玩,我要挣够来年上高中的学费。要30元是最低的,要是大人,没有40元不行。”小平头说:“就是20元,你要不干就找别人。”十—长假要结束了,马来看看今天的游客不多,怕丢掉这份生意就一分钱也挣不到,只好答应。 露水还很重,马来走在前面,不停地用树枝拨打草丛,为了弄掉草丛上的露水,也是为了“打草惊蛇”,万一有蛇,让它赶紧走开。 太阳渐渐升高,露水变成雾气升腾缭绕,马来带着两个游客爬上了半山腰。这里的野果子更多了。有一串串黑黑的山葡萄,有些酸还有点儿甜。有—嘟噜—嘟噜的山丁子,黄黄的,味道像小樱桃。还有碧绿的狗枣子,长圆形的,熟透了又软又甜。还可以采到紫红的稠李子,有一种葡萄酒的香甜,吃几粒,嘴唇就变成紫红,连牙齿都染成了紫红的,吃多了会让你有微醉的感觉。小平头和女孩跟着马来,_路说说笑笑,高兴地品尝着各种野果子。 翻上一道山粱,小平头和女孩都累得吁吁喘气,热得满头是汗,就把外衣都脱下来,系在腰上。马来倒满不在乎,快步如飞,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这里的红松更加茂密高大,树梢上结满了松塔儿。小平头抬头望望,对马来说: “你能不能爬上树帮我们摘两个松塔儿,我们还从没见过松塔儿,拿回去也给同事们开开眼。” 马来爽快地说: “可以呀,不过摘一个要5元钱。” 小平头惊叫起来,“你这不是竹杠敲吗?摘一个松塔儿要5块钱!” 马来说:“这是狩猎场的规定,一个就是S元。拿到山下的超市,放在盒子里,一个要10元呢。如果髓便摘,很快就摘光了。” 小平头叹了口气说:“好吧,5元就5元,来—趟总得拿点土特产给大家看看。你爬上去摘两个吧。” 马来就走向了一棵一搂来粗的红松。 女孩担心地说:“你可小心呀,树这么高,足有二十多米吧,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小平头也说: “千万小心,万—掉下来,还得让我们承担法律责任吧。” 马来自信地说:“我有把握,小菜—碟,不用你们承担法律责任。” 马来抱住树干,猴子似的轻松爬了上去,摘了两个大松塔儿扔下来。这红松的松塔儿快有菠萝大了,外形也像菠萝。女孩捡起来,装在塑料袋里,放进了背包。 沿着山梁走了一段,小平头看见一棵红松树哨上有只松鼠蹦来蹦去,就装上枪药和铅弹,说:“先让你们见讽见识我 的枪法。” 瞄准了,扣动了扳机。只见那只松鼠抖动一下尾巴,瞬间就蹿得无影无踪。 小平头很纳闷,说:“我当过三年兵,在部队也算个神枪手,十枪打过九十六环,怎么连只松鼠都打不中,真是怪事。” 马来说: “那松鼠看上去挺大的,其实净是毛,大尾巴更不用说了,去了皮毛,跟一般的老鼠大小也差不多。所以你不容易打中。” 二 翻过山梁,来到一条沟谷。草更高,灌木丛更密了。 他们除了见到一只松鼠和树上一些不知名的鸟,什么野兽也没见到。 小平头说: “还号称国际狩猎场呢,怎么啥动物也没有呀,宣传得倒不错, ‘獐狍野鹿满山跑,野鸡飞龙到处飞’,怎么一只也见不着?骗钱的吧。” 马来说: “野物再多,它也不会主动跑出来往你枪口上撞呀。” 小平头疑惑地问: “怎么才能找到野兽?来一趟总得有点儿收获,不能白花好几百块门票钱吧。” 马来说: “这条沟叫鹿鸣沟,鹿和狍子不少。但鹿见了也不能打,国家保护动物,是犯法的;’狍子可以打,狍子比鹿小多了,母的没有角,公的有个三叉小角。你要真想亮亮自己的枪法,我可以给你轰出一只。” 小平头说: “好呀,我当然想让你们见识见识我神枪手的风采。你怎么个轰法,怎么知道它藏在哪里?” 马来说:“我总在山里转,自然知道。你们在这儿等着,装好枪药铅弹藏在树后。听到我学狍子叫,就注意前面的山坡。” 小平头问: “狍子怎么叫呀?” “短声,嗷、嗷。”马来学了两声,“不过得事先说好,我轰出一只狍子得给我10元钱。” 小平头瞪起眼睛,“怎么又要钱,开口就是钱,你这小嘎豆子掉钱眼儿里啦。” “这是这里的规矩,没有白轰的,还有人要二十三十呢。我也确实是为了挣来年上高中的学费,不然我也不来干这个。” 马来常钻林子,脸上和胳膊上被带刺的荆棘划了一些血道道儿,裤子也挂了两个口子,打了补丁,看上去挺可怜的。女孩说: “这孩子也不容易,10块就lO块吧。” 马来就钻进了密林深处不见了。 过了大约十几分钟,小平头和女孩听到了两声嗷嗷的“狍子叫”,果然见到一只狍子从山坡跑过去,长长的耳朵,米黄色的皮毛,没长角,应该是母狍子。 隐蔽在一棵大树后的小平头扣动了扳机,那只狍子站住愣了一下,跳跃着跑进密林里。 小平头叹了口气,拍了下枪托,不解地说: “怎么又没打中,我这枪法在部队上也是有名的。” 一会儿,马来跑过来。小平头说:“真是邪门儿了,这一枪又没打中。我在部队上打靶得过第一的。” 马来说: “这猎枪和部队上的枪可没法比,这是火药枪,准确度和子弹的速度都远不如部队上的枪。你用部队上的枪用惯了,还不习惯用这枪。” 马来这是安慰小平头。其实,这狩猎场的枪都是作过手脚的,准星不准,枪筒也微微有些弯,但肉眼看不出来。你瞄得越准,枪法越好,越是打不中。这是狩猎场的秘密,任何知情人也不能说出去。 看看日头已经到了正南,爬了一上午山,肚子都饿了。小平头说: “咱得加点饲料了,吃饱再打,我一定要载誉而归。” 小平头和女孩坐到了—棵倒木上.女孩从背包里拿出面包、火腿肠和饮料。马来从绑在腰上的布包里掏出两个馒头和一截咸黄瓜。 小平头拿起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递给马来,“先吃这个吧,我们带多了,吃不了。” 马来没接,“不要。我吃馒头惯了。” 小平头说: “你这小嘎子怕我少给劳务费吧,别怕,保证—分钱也不会少。” 马来说: “我没那么想,真的是吃馒头吃惯了。” 做向导的劳务费,小平头还—分没给马来,他说: “我要给了你,你钻进林子里跑了,我上哪儿找你,等下了山给吧。” 女孩拿过小平头手里的面包和火腿肠,硬塞到马来的手里, “你这孩子,客气什么,给你就拿着吧,我们真的吃不了。” 马来就不
傻丫子的五彩鱼
作者: 金近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傻丫子的五彩鱼
五彩门楼(诗)
作者: 史福兴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五彩门楼(诗)
美好的《五彩路》周围
作者: 暂无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195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美好的《五彩路》周围
五彩缤纷的蝴蝶(散文诗)
作者: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   周劼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五彩缤纷的蝴蝶(散文诗)
傻丫子的五彩鱼(童话)
作者: 金近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傻丫子的五彩鱼(童话)
冬雨
作者: 唐池子   来源: 少年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采菱曲》   现代文学   小说  
描述: 冬雨,闪着冰冷、透亮、晶莹的光,咚咚,咚咚,敲打着我的窗。因为冷的感触,冬天的雨似乎比哪个季节的雨都更加短促、果断、有力。冰冷、透亮、晶莹的光,那些破碎的雨滴形成了一个个雨的扇面,慢慢绵延成一道玲珑剔透的雨帘,无边际的雨面仍然在不断向远方扩展,渐渐地,窗玻璃就像一个水帘洞口了。这水晶珠帘能掀开么?背后又会有什么?这个世界总
跟着大厨逛菜场 采菱人语隔秋烟
作者: 青玉   楠枫   来源: 食品与生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强   盐水煮   白玉豆   花雕酒   煸炒   采菱   小舟   私房菜   四角菱   美西  
描述: 许多人都听过《采红菱》这首江南民歌,而菱角也总是与水乡联系在一起,仿佛透过菱角就能见到水汽氤氲的菱塘、水灵秀气的采菱姑娘、玲珑轻巧的小舟,让我们这些早已远离了水乡的都市人重新在脑海里建构起一幕幕或许已经不复存在的水乡景色。今年秋天,在上海陇西菜市场(闵行区古美西路401号),我们和李强大厨就见到了这些
家乡的菱角
作者: 谢冰清   来源: 食品与生活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肉清   两头尖   菱角肉   采菱   绍兴   栗子鸡   价格比   羚羊角   紫红色  
描述: 秋风轻扬,菱角飘香,该是家乡的菱角大面积上市了。家乡的菱角是两个角的,像微型玲珑的羚羊角,紫红色的,放在锅中煮熟后,便成了黑色。成熟的老菱都是煮着吃的,要想吃生鲜,还是嫩的好,在家时,我没有吃过生菱。熟菱的滋味是很好的,粉粉的糯糯的香,丝丝的滋滋的甜,糯得比栗子肉软,滋味比栗子肉清,是秋天独特的一种风味果子。但价格比栗子便宜,我们家乡的栗子,少则10来元钱一斤;菱角便宜,只有一二元钱一斤,所以,菱角在我们的眼中,就是秋天的“赛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