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郑和不应有胡须
作者: 秋实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来西亚   2005年   “胡须”   郑和   纪念邮票   太监   《马中交往六百周年》  
描述: 马来西亚于7月7日发行《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全套4种,另有小型张。邮票图为“郑和宝船”、“满刺加国王印玺”、“伊斯兰文字中国青花瓷盘”、“凤嬉牡丹图五彩瓷盘”,小型张邮票图为“马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图释
作者: 胡文惇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邮票图释   2005年   文体活动   集邮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背景知识  
描述: 2005-13-1郑和像”取自明刻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第二十一回中的郑和绣像。第四十六回则详细描绘了他“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新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的衣着装扮。邮票
过度娱乐化:我们失掉了敬畏
作者: 奉贤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郑和下西洋   明朝   热水瓶   娱乐化   过度   敬畏   明成祖  
描述: 7月14日晚,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中,一位古董藏家展示了一件青花瓷器,称这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用的热水瓶,证据是这件藏品的底部刻有“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的字样。该藏家称,如果这件青花瓷热水瓶是真品的话,市价应该在100万元左右。
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纹饰的伊斯兰因素
作者: 吴应骑   曾建琴   来源: 美与时代(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伊斯兰世界   青釉   伊斯兰艺术   瓷胎   器物造型   釉下彩   郑和七下西洋   青花陶   伊斯兰文化  
描述: 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而此时郑和七下西洋,亦带来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大量永宣的官窑青花瓷器销售到伊斯兰地区,其器物造型与纹饰装饰都明显与伊斯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永宣青花“下西洋”
作者: 王建华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郑和下西洋   御窑厂   永乐   中国传统   阿拉伯   中华文明   苏门答腊   装饰   明成祖  
描述: 明初永乐、宣德(1403—1435年)青花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典雅瑰丽的发色和不同凡响的纹饰,“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被称为“青花瓷之冠”。在短短的30余年间,随着郑和船队频繁出使西洋,青花瓷器远播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南部,甚至远达西非海岸,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安息的外国国王与落籍中国的锡兰王子
作者: 莫清华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郑和船队   泉州   朝贡   中国与世界   特混舰队   永乐年间   外国   锡兰   菲律宾  
描述: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堪称世界首号强国。皇帝朱棣数次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有了广泛亲密的联系,与国际的来往交流出现了空前盛况。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马来西亚发行“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
作者: 秋实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发行   郑和下西洋   马来西亚   交往   面值   周年纪念日   苏丹   纪念邮票   马六甲  
描述: 今年6月28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当年郑和访问过的马来西亚于7月21日发行一套“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共4枚加1个小型张:面值30分的2枚,一枚为“郑和的宝船”;另一枚为中国明朝皇帝
风景线
作者: 暂无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邮政日戳   郑和下西洋   风景   邮政局   爱国主义精神   少年   民族主义   邮票   纪念馆   英式  
描述: 江苏太仓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配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发行,江苏太仓市邮政局启用“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风景戳日戳1枚。风景日戳主图为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楼前的“锚泊瀛涯”雕塑。1985年7月11日,为纪念郑和首航580周年,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将“天妃宫”后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陶瓷的对外贸易
作者: 程厚鑫   来源: 华人时刊(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郑和   贸易  
描述: 早在600多年前,郑和率领中国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遍访亚非三十余国和地区,堪称我国海航史上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所乘宝船62艘,率官兵水手2.7万余人,从江苏太仓
景德“青花”下西洋
作者: 龙村倪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郑和   青花  
描述: 中國有“青花瓷”始於唐,成於南宋(1127-1279),圓熟於元(1279-1368),興盛於明初,特別是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更是獨步世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三保太監”鄭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時,“彩絹瓷器”是最重要的“賞賜”品,大量青花乃隨“寶船”遠走四方,或贈或售揚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畫繪,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以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國獨有制瓷傳統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項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蘭”傳統的藍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邊國家的蘇麻離青、蘇泥臘青、勃青等等。青花不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容納了“伊斯蘭”宗教和民族風格。這裏僅討論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鎮所出,於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代前後者為主,也略論中國青花與阿拉伯青花間的關聯。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