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工农路杂事(五篇)
作者: 罗灵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罗灵1972年生于湖南汨罗,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顺德容桂工农路16号创建工作室。先后参与策划“视觉就是经济”当代艺术展,并以工农路老工业区为题材创作油画,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油画作品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冷冻厂 冷冻厂在东堤路8号,靠近工农路。在2001年的时候,那时公司涉及到冷藏食品的储存,大量的货没有那么多的冰箱放,于是通过朋友找到江边的冷冻厂。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顺德容桂居然有这么老的工厂,在我的心中,只是一条老街而已,没有像今天这样,在里面倾注那么多的情感。 冷冻厂实际是一个冷冻仓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冷冻仓库,用来储存食品之类的;另一部分是冷藏的仓库,主要是保鲜;第三部分是制冰,每一块冰大约有二十多公斤重,体积将近有0.3个立方,有时候堆在仓库里,就像一座大冰山,玉洁冰清,蔚为壮观。每天可以看到很多人骑着摩托车来拖冰,一大块冰绑在摩托车的后座,出了冰厂的大门,拉到肉菜和水果市场,用作食品保鲜。也有用碎冰机将冰切成手指头大小的颗粒,一车一车地拉出去。冰厂的生意十分好,人来人往,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即使是冬春两季,他们也照常有生意做。
陈丹青散文三题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陈丹青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同年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1982年,以其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在维也纳 一 那天午后寻到贝多芬的家,下雨了。老公寓门洞空无一人,天井亮着。他的寓所是在四楼,石梯旋转而上,二楼、三楼,楼道昏暗,朝向天井的排窗透入雨湿的光,家家门户清寂,关闭着,小门廊摆满户主栽培的植物。上到四楼,门首小牌写明下午开放时间是两点,我来早了,贝多芬不在家。 细读告示牌,这小小纪念馆划归维也纳全市博物馆系统。博物馆入口有厅堂,有坐椅,走动坐等都无妨;这里是住家的公寓,此刻才过一点钟,我像是私闯民宅的人,端着照相机,悄然踌躇,天井雨声响亮。仰看天井上端19世纪的屋顶和烟囱,贝多芬天天出入,想必瞧一眼吧:第四、第五、第七、第八交响乐,还有他那部艰难的歌剧《菲德里奥》,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公仔佬”的绘画人生
作者: 钱贝妮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爱画油画,更爱画公仔画;爱喝早茶,更爱吃炸芋角;爱同在编辑部的贤内助,更爱三个聪慧美丽的女儿;爱当政协委员为人民服务,不爱炫耀吹嘘;他是老广,他叫“公仔佬”黄增立。 ——题记 多少人的记忆中还存留着蹲在书摊旁,如饥似渴地读着“公仔书”(广州方言,即连环画或小人书)的童年记忆;多少人从公仔书里认识了三国水浒,读懂了仁义道德;多少人又从公仔书里汲取了知识的甘露。这小小的书里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情怀? 在广州,就有这么一个画公仔书的“公仔佬”,他叫黄增立。 在黄增立那个面朝珠江的大客厅里,黄增立拿出一本当年广州美院附中的同学作品录,向笔者讲述他的绘画人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一心追逐自己的美术梦想的黄增立读完美院附中又考上了广州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70年代,专职负责美术创作,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下乡的广美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完成了至今都认为是高水平的连环画作品;80年代,他在广州担任杂志美术编辑、美术总监,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周未》画报等出版社、报刊上出版发表了大量的连环画和插图,深受读者的喜爱,并频频获奖与展出,前不久更是将自己的作品集结出版,反响热烈。
在这里
作者: 柳宗宣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柳宗宣湖北潜江人,曾教书15年。1999年移居北京,受聘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在《青年文学》杂志当编辑多年。现居武汉,供职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这座城市在使用硬币。在街头,随处可见:人们慌乱地在谋生,不顾一切。我看见麦当劳快餐店的广告语:我要吃,我要吃。从北方回来,还要去卷入生存之争,不由自主的,但这在另一个我看来是非理性的。 现在我到了武汉,在这里行走生活呼吸,但在一瞬间回到北方,我的一个个自我抽身回去,在彼处问话我。它们在南北两地张望打量——从北方托运回来的连接屋顶的图书和过去房子里的油画,它们保持了变迁生活的某种稳定性。而我的鞋子们回到新居的柜子里,它们从北方同时行走回来。 在小区的椅子里闲坐。月亮依恋着高楼一角;像一个病人,我刚从北方回来,身心隐隐带着伤痛。而在甬道行走,碰见桂花的香气。它把你按在了那个瞬间,用它充满魔力的香气把你抚慰,把你多维的生活联通。在你生活的地方能闻到桂花是难得的事了。在生命的游走中不断地与之邂逅。 收集对生活的感觉与意象,这是我的工作。从江大校园外的梧桐树下经过,这是你要与之发生关系的地方,晚境生活依靠之所在,这证明你内心虚弱和植物一样的依附特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