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铜墙铁壁——抗战中的民族责任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广东美术馆举办"铜墙铁壁——抗战中的民族责任"主题展。展览主要由从馆藏作品中所挑选出的反映抗战历史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摄影等作品组成,另外还包括各地文广新局选送的抗战题材优秀作品,以及特邀名家针对展览进行的主题创作。整个展览涵盖了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奋争,最终独立的历程,从而以美术作品勾勒出一幅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
油画欣赏
作者: 赖征云   廖宗怡   杨尧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油画欣赏
王向明油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王向明油画
王玉平油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王玉平油画
孔雀蓝(中篇小说)
作者: 邓瑞芳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邓瑞芳 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曾为《大学生》杂志2009年度专栏作者,在《都市》、《红豆》、《星火》等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 一 每年一到秋天,奶奶院子里的银杏叶就开始枯黄了,满树的黄叶远远望去,像层毛茸茸的金色羽毛。推开大门的一瞬,它在小小的庭院里,像一幅陈旧而浪漫的油画,充满了怀旧而忧郁的气息。随着天气变冷,后来就慢慢落成一地,风一吹,四散而去,院子里一地都是银杏的叶子。北方的秋天转瞬即逝,一层霜后,冬天就来了。 冬天一来,农历新年就不远了。过了年,她就二十九岁了。珍霓坐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外面的景色流转,慢慢地镶嵌在窗格里,那是白天的庭院。而夜晚来临后,窗玻璃在屋里热气的笼罩下,像清晨的霜冻,珍霓就用手在上面画来画去,如同磨砂玻璃上雕了花,隐隐约约中,还浮现出一个黄白的月亮,朦胧的,焦黄的,远看,像粘了块刚烤熟的饼子。珍霓用手擦去玻璃上的热气,玻璃立刻成了幽深的湖面,暗黑透明的湖面上,映着的那轮圆月,仿佛一颗硕大而落寞的眼泪。珍霓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触摸,玻璃是凉的,那眼泪也是凉的。 苏珍霓本来是叫苏珍妮的,但奶奶说,珍妮写起来有些像外国女孩的名字,太洋化了不真实,于是就把珍妮改为了珍霓。
应歧油画:与草木共舞 与天地共存
作者: 王艺霖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应歧油画:与草木共舞 与天地共存
艾轩,王沂东油画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艾轩,王沂东油画选
赖征云油画近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赖征云油画近作
工农路杂事(五篇)
作者: 罗灵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罗灵1972年生于湖南汨罗,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顺德容桂工农路16号创建工作室。先后参与策划“视觉就是经济”当代艺术展,并以工农路老工业区为题材创作油画,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油画作品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冷冻厂 冷冻厂在东堤路8号,靠近工农路。在2001年的时候,那时公司涉及到冷藏食品的储存,大量的货没有那么多的冰箱放,于是通过朋友找到江边的冷冻厂。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顺德容桂居然有这么老的工厂,在我的心中,只是一条老街而已,没有像今天这样,在里面倾注那么多的情感。 冷冻厂实际是一个冷冻仓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冷冻仓库,用来储存食品之类的;另一部分是冷藏的仓库,主要是保鲜;第三部分是制冰,每一块冰大约有二十多公斤重,体积将近有0.3个立方,有时候堆在仓库里,就像一座大冰山,玉洁冰清,蔚为壮观。每天可以看到很多人骑着摩托车来拖冰,一大块冰绑在摩托车的后座,出了冰厂的大门,拉到肉菜和水果市场,用作食品保鲜。也有用碎冰机将冰切成手指头大小的颗粒,一车一车地拉出去。冰厂的生意十分好,人来人往,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即使是冬春两季,他们也照常有生意做。
陈丹青散文三题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劲堃   广东美术馆   爱国主义精神   伍启中   主题创作   壮丽史诗   中所   邓超华   美术作品  
描述: 陈丹青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同年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1982年,以其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在维也纳 一 那天午后寻到贝多芬的家,下雨了。老公寓门洞空无一人,天井亮着。他的寓所是在四楼,石梯旋转而上,二楼、三楼,楼道昏暗,朝向天井的排窗透入雨湿的光,家家门户清寂,关闭着,小门廊摆满户主栽培的植物。上到四楼,门首小牌写明下午开放时间是两点,我来早了,贝多芬不在家。 细读告示牌,这小小纪念馆划归维也纳全市博物馆系统。博物馆入口有厅堂,有坐椅,走动坐等都无妨;这里是住家的公寓,此刻才过一点钟,我像是私闯民宅的人,端着照相机,悄然踌躇,天井雨声响亮。仰看天井上端19世纪的屋顶和烟囱,贝多芬天天出入,想必瞧一眼吧:第四、第五、第七、第八交响乐,还有他那部艰难的歌剧《菲德里奥》,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