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贝里】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画布上的母亲——吉奥乔尼画作《暴风雨》解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画布
启示性
母亲
解读
威尼斯
暴风雨
神秘性
贝里尼
-
描述:
吉奥乔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著名画家,曾蚰从贝里尼学画,1510年因鼠疫病逝。他是威尼斯油画的代表画家,世人认为他与达文西东为近代绘画的始祖。他的画在题材上常带神秘性和启示性,因此其作品如《暴风雨》之类,常不能为当时人所了解。
-
贝里尼19首艺术歌曲解读
-
作者:
杨曦
来源:
音乐天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乐文献
石头记
歌剧
音乐评论家
歌曲作品
爱情
艺术歌曲
旋律
贝里尼
曲式结构
-
描述:
曲目及声乐教材。像贝里尼这样的歌剧大师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是重要的音乐文献。虽然为数不多,但各有其独到之处。在已经出版的国内外作品集里,我们可以找到19首。每一首作品都有着贝里尼音乐中所呈现出的精致的旋律,细腻的情感。
-
世界名画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秘书之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特拉斯堡
游学
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理论
雕塑家
纽伦堡
匈牙利
贝里尼
中世纪
布雷
-
描述:
绘画和木刻,先后游历了阿尔萨斯、巴泽尔及斯特拉斯堡。随后他最重要的游学经历为两次的意大利旅行,其间丢勒结识了画家乔瓦尼·贝里尼和
-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文艺复兴中期的百花灿烂
-
作者:
吴啸雷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第奇家族
斯廷
托斯卡纳
威尼斯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
马萨乔
帕多瓦
贝里尼
波提切利
新柏拉图主义
-
描述:
了道路;帕多瓦等中北部地区则将古典主义中纪念碑式的严整大气风格发掘出来,将古典智性的渊博学识融入其中;而威尼斯地区的流光溢彩在贝里尼兄弟的笔下已初具形状;相比之下,罗马虽能将当时一流大师招至麾下
-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从多纳泰罗至贝里尼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
15世纪
泰罗
历史传说
贝里
人物肖像
肖像画
-
描述:
有人曾说文艺复兴时期见证了个人的重新发现。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作品确实可堪称欧洲第一批个人肖像画。此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是人物肖像作品。欧洲直到15世纪人物肖像绘画还是专属王室、贵族以及历史传说人物的特权,后来经文艺复兴一改传统,肖像从那个时代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或记录家庭成员的面容以供子孙瞻仰,或为了记录骑士们的英姿,或是在歌颂女性的美貌或是作为朋友之间互赠的礼物。此次展览由柏林国立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了包括多纳泰罗,波提切利,韦罗基奥,基尔兰达约,曼坦尼亚,乔瓦尼贝利尼,迪吉奥瓦尼·迪安东尼奥在内的160多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等等。
-
二十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古董博览会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佛罗伦萨
1959年
古董
意大利
贝里
艺术博览会
-
描述:
二十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古董博览会(Fiorence Intemational Antiques Fair)于2011年10月1日至9日在佛罗伦萨科西尼宫举行,共有88位古董商参展,其中有74位来自
-
读者来信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佛罗伦萨
1959年
古董
意大利
贝里
艺术博览会
-
描述:
珐琅器好像有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叫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等几种,请问怎么区分,它们各自又有何特点?另外,如收藏珐琅器应如何保存? 珐琅是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纳等加工铅和锡的氧色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用它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称之为珐琅器。因其是由西域和西洋传入,故又有佛菻、佛郎、大食窑等称谓。珐琅器按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性质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是在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将胎体錾刻出凹凸的纹饰,而后填涂珐琅釉,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具有宝石镶嵌的效果。掐丝珐琅器是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用细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焊或粘在纹饰轮廓线上组成图案,然后在空白处施以各种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掐丝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掐丝珐琅器具有与錾胎珐琅器一样的表面装饰效果,气团更为纤细婉转,但是在烧制与磨光过程中容易产生断裂,并常留有焊痕。画珐琅器是在铜胎上涂以白色珐琅釉入窑焙烧,使其表面平滑光洁,然后以各种珐琅釉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具有极强的绘画韵味。透明珐琅器是在金属胎上按照设计要求锤錾出浅浮雕图案,然后施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烧制后因图案线条有粗细和深浅不同而引起视觉上的明暗变化。锤胎珐琅器是在金属胎的背面按照设计要求锤蝶起线,然后施以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 珐琅器的收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珐琅器的胎与釉面的膨胀系数不同,温度的剧烈变化会使釉面龟裂甚至脱落。由于珐琅器在加工时不可能不留下缺憾,特别是年代久远的珐琅器要防止水分的渗入。湿度过大会使金属胎锈蚀。珐琅器还要防止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蚀,小件器物一定要在锦盒中保管,大件器裸放时也要防止碰撞,外力击打不仅会使胎体变形,而且会造成釉的剥落。 珐琅器的价格受器物本身品相、制作年代、工艺是否精湛、器物大小的影响。一般说来,其品相应该是器形完整,表面的珐琅没有开裂脱落,年代久远的则价值较高。同时,制作工艺和尺寸的大小也决定器物的价格。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一件清乾隆年间制的铜胎画北京珐琅“富贵万寿”图三层提匣( 19.2cm×13.5cm×8.5cm)以2754万港元成交。
-
光阴雕刻 续写传奇——古董钟的艺术
-
作者:
安颐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佛罗伦萨
1959年
古董
意大利
贝里
艺术博览会
-
描述:
文:安颐 自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万历皇帝进贡两座自鸣钟始,以此揭开中国皇家和贵族官宦对珍奇钟表乃至西洋文化的兴趣和接纳。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钟表有其特别际遇——一方面,它作为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初,便天衣无缝地衔接中西两个世界上流社会对其惊人一致的喜好趣味,另一方面,它作为载体,蕴含各式装饰艺术和审美情趣,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一一在中国,各种用料珍贵、工艺精湛、式样奇巧的钟表争奇斗艳,浓缩着18世纪以来欧洲和中国钟表制作和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欧洲,当钟表业历经几个世纪的延续发展后,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则在时钟的风格和装饰细节上显现出来:经典的的英伦钟,德国黑森林钟,法国孔泰钟,或者是西班牙的铜钟,皆因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而散发着不同气质。岁月荏苒,天体轮转,在相隔近半个世纪后,一批散发着独特气质的古董钟重又印入我们眼帘,每个都饱含故事,时光飞扬隽永,不知它们会在新的国度,被怎样的主人寻获,继写传奇光阴! 交融见证“中国恋人”鎏金铜钟 时间:约1835年--1845年 产地法国 材料/式样鎏金铜钟法式 机芯/构造,法式8天发条驱动机芯/锚式擒纵机构 尺寸:45.5cm×36cm×10.5cm(高×宽×厚) 证书德国默比耶博物馆真品证书 17世纪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将这个东方古国介绍给西方。中国这个非基督教国家的古老文明的存在首先动摇了基督创世的学说,打破了欧洲文化至上主义的偏见,并最终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中国风”。这台鎏金钟的上方有一对“中国恋人”,他们之间放着个首饰盒。鎏金钟的底部有各种中式风格的纹饰,侧面展现的是中国恋人在幽会时钓鱼和弹唱的快乐景象。法国人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力,他们认为东方的“郎情妾意”也会像他们那样亲密无间并互赠戒指:就连服饰也中西结合充满了自己的想象,这就是欧洲人眼中的“中国风”。真希望他们也能读懂《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而了解“授受不亲”的东方含蓄。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在这台鎏金钟上可见一斑。“中国风”还表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崇尚。鎏金是形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这种工艺传八欧洲后大受追捧,鎏金钟成为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贵族或富裕家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西方皇室常以钟表为国礼,馈赠诸国,彰显工艺之精湛,机构之巧妙。我国明清两朝,即有他国使节以钟表为国礼以馈赠,其中不乏有大量精美的鎏金钟。该钟采用法式8天发条驱动机芯,锚式擒纵机构,丝线悬挂钟摆,雕刻银色钟面,半点、整点报时,机芯刻有序列号:“L917”。本台钟约于1835年至1845年在法国制造,是一款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作品。 奢华典范德国“W&H”英式音乐壁炉钟 年份.约于1880年1900年 产地德国 材质,式样.橡木/传统英式 作者/公司W&H公司 机芯/构造:8天均力圆锥轮机芯 尺寸.42.8cm×28cm×16_5cm C高×宽×厚) 证书德国默比耶博物馆真品证书 大部分黑森林钟都有公司或制造者签名,钟内的一块铜板上刻有:“W&H Sch”(参照《德国钟表工业辞典》2005版,第604-606页,W&H公司成立于1830年,专门制作高品质机芯,1884年后制作英式机芯,1937年后公司停业)。W&H公司(Winterhalder&Hofmeier)签名的钟一直受到众多收藏者青睐,该品牌是19世纪晚期全欧洲最重要的德国木钟制造商,也是能够占领英国市场的极少数欧洲大陆品牌之一,其木钟质量胜过同期英国本土的许多作品,秉承了德国人一贯的严谨作风,W&H是毫无疑问的19世纪来欧洲一流品牌。 这便是W&H专为英国市场制作的一款壁炉钟,质量优异,橡木立体浮雕繁复细致,迎合着英国贵族文化的奢华。铜制钟面上有罗马数字指示时间,银色钟面圈,拱形钟面,铸铜拱间装饰,黑色钢制指针.整点报时。含提手后钟柜高度:48cm。8天均力圆锥轮机芯,锚式擒纵机构。这是台问钟,拉动伸出钟外的细绳,便可报响。两个辅助钟面分别显示“8套铃鸣音”或“4音簧鸣音”,及走时的“慢一快”调整,这种以表盘的形式设置“止鸣”及“快慢”调节装置,现在已经不常见了。除独立的报时音锤和盘簧外,报刻则可以在另有的“4音盘簧”和“8音套铃”间选择。早在14世纪上半叶,均力圆锥轮的问世使利用盘绕弹簧作为计时器的原动力变迁实用起来。虽然作为动力源的弹簧非常紧凑,但张力大小仍随着弹簧拉紧程度而变化。均力圆锥轮是一种圆锥形的槽轮,它用来补偿计时器主发条弹簧变化的张力。旋转弹簧的圆桶通过一根弦或链条与均力圆锥轮相连。当主发条完全上紧时,弦拉的是均力圆锥轮较窄的一头,这时力臂较小,产生相对较小的力矩。随着时钟运行,弦逐渐被拉回圆桶。为了补偿主发条弹簧减小的张力,绕在均力圆锥轮上的弦的直径就随之变大了。这样,无论主发条弹簧的张力怎样变化,传递到计时器齿轮上的力保持恒定。
-
龙翔凤池 文彰华彩——沈石友藏吴昌硕、萧退庵铭 龙砚欣赏
-
作者:
胡西林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佛罗伦萨
1959年
古董
意大利
贝里
艺术博览会
-
描述:
文:胡西林 与2010年西泠春拍上那方“石破天惊砚”一样,这方夔龙砚也是沈石友的生前爱砚之一,拓片收入其子辑印的《鸣坚白斋研目》(见《鸣坚白斋研目》第二卷第24砚)和上海书店刊印的《沈氏砚林)(1993年印行,第162页第65砚)二书。砚因端首阳刻夔龙纹得名,端溪水岩石质,长13.9厘米,宽8.5厘米,厚3.4厘米。砚有二铭,一左侧,一砚底,左侧沈石友自撰铭文,吴昌硕书铭,砚底则铭文与书法均出自萧退庵之笔,质地细腻,形制古朴,耐人把玩。 夔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独角孤足,其形类龙,故先民们将其称为夔龙,夔龙令人欢喜的形态经过先民们的提炼,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被高度图案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图腾和最为人喜爱的传统纹饰之一。巧合的是,尧舜时有一名夔姓乐官,名字与夔最重要的特征又相同,叫夔足,以致让后人引起混淆,以为这位乐官与夔一样只有一只脚,是“孤足之人”,此事《吕氏春秋·察传》中有记载:某日,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舜帝举贤得夔,用人有道,意思是像夔这样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不必多求。所以“一足”既不是指乐官只有一只脚,也不是乐官的名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对舜帝原话误读所致。然而这个误读让夔龙受益,客观上加强了人们对夔的认识,促进了夔龙纹饰的传播,夔龙愈发让人喜爱了。 夔龙纹饰最早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后来历代因循,广为延用。大凡刻有夔龙纹饰的器物多为与礼有关的场合所用,比如礼器、赏器、陈设家具以及文房用品等等。此砚以浅浮雕法刻夔龙纹,通体围绕墨堂布局,墨堂上方为夔首,夔龙口微启,目平视,呈祥瑞之象。因为年代久远,(此砚沈石友之后归藏日本著名收藏家桥本关雪,桥本关雪断此砚为宋代遗物。是否宋代可探讨,但这是一件有相当年纪的古代遗物则无疑),纹饰稍有消磨,仿佛沧桑让夔龙渐行渐远,在霭霭紫色中如入紫云深处……沈石友情怀高古,博雅多思,这样的砚台经其摩挲,便有文脉牵住他的手,于是情不自禁提笔作铭日:“夔龙集,凤皇池,吁嗟!此砚不遇时。”廖廖数语却是星空万里。所谓凤皇池,旧指帝王园圃(禁苑)中的池沼,事出魏晋时中书省(始设于魏晋,乃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官署)设于禁苑之中,因为接近皇帝,故中书省又称凤皇池,后人以此代指,凡中书省的机要职位都被称为凤皇池。所以这方砚上的纹饰有龙翔凤池、文彰华彩的寓意,在沈石友的心目中是可以媲美宫廷官砚的上好佳品。这么好,沈石友为什么还要为这方砚台叹息(吁嗟)呢?这是时代使然,原因不外有二.一、沈石友此砚得于“甲寅冬”,“甲寅”即1914年,清帝溥仪逊位的第三年。试想,大清王朝已经一去不复返,“凤皇池”更有何为?这让生于咸丰八年( 1858),时年57岁的沈石友面对此砚台难免流露遗老情绪,当然只能叹息这方砚台“不遇时”了。二、沈石友诗书满怀,但是未取功名,一生布衣,此“中书省”用物却为一布衣所有,舔墨吟诗岂不让夔龙砚蒙受委曲?文人善于想象,言辞虽耸人,但不违情理。砚底萧退庵的铭文也是围绕夔龙纹饰展开,然而后二句“文质彬彬,如古君子”却是借物喻人。萧退庵是沈石友的同乡好友,对沈石友极为了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质相半,沈石友性情温和,举止儒雅,质文互为表里,萧退庵以此八字评说其人,很是恰当。曾经有人问我,此砚如果没有吴昌硕、萧退庵的铭文,它的价值如何?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跟进一句反问:沈石友购置此砚时有吴昌硕、萧退庵的铭文吗?没有,那么沈石友为什么购藏此砚?这涉及沈石友的收藏观乃至对一件古物的价值判断,其实答案是现成的。砚上有文化,但是得感受,感受到了就美。文人作铭文无非是锦上添花,往砚上呵气,但是呵气呵出了学问,呵出了文化,砚台就会呈紫气,浓包浆,续文脉,如此方可称妙,这方砚台让人爱不释手,这是重要的原因…… 无庸讳言,对砚的鉴赏吴昌硕不如沈石友,吴昌硕自己也知道,所以他非常欣赏沈石友的眼光和渊雅学识;而于书画道则沈石友不及吴昌硕,因此沈石友敬佩吴昌硕的艺术才华,尤其喜欢他充满金石味的篆书或者行书书法,这种互相间的欣赏以砚台为媒介让两个人唱和互补,传为艺坛佳话。然而吴昌硕每为沈石友题砚几乎都不曾见到砚之实物,当年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常熟,沈石友不可能捧着砚台从常熟赶到上海来请吴昌硕书铭,吴昌硕也不会特地从上海赶到常熟去为沈石友题铭,一来一去加上耽搁,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得三天时间,况且沈石友的砚台是逐方积累的,两个人谁也赔不起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当年吴昌硕应酬的事多,而每有题诗作跋之类的事情,他就写信向沈石友求助,沈石友就会为吴昌硕代作诗文。于是机会来了,在复信或者寄奉代拟诗文的时候沈石友就对新置砚台量出尺寸,裁好纸样,然后附在信里寄往上海,吴昌硕再为之书铭。如此两个人书信往来了十几年,在《沈氏砚林》所刊167方藏砚中,有125方经吴昌硕书(题)铭,这些铭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书信传递的。这中间他们也遇到过麻烦,当年邮检严格,寄包裹不能附信,挂号信里也不能夹寄其他东西,否则会被罚款,但是偶尔可以讨价还价。有一次吴昌硕给沈石友寄挂号信,就是从八百文还价至五百文后才付寄的。还有一次吴昌硕收到沈石友寄来的两本书,因为中间夹信被邮局查获,罚了吴昌硕一元六角,为此吴昌硕耿耿于怀,写信告诉沈石友,并提醒他:“寄诗时不并写信,因邮局为难耳!”非常有趣。吴昌硕题砚题多了,也滋润了那颗爱砚之心,他想看一看沈石友收藏的砚台,就写信给沈石友:“公得砚如此之多,惜未能一游琴川,以广眼福……”很明显,有言外之意,其时吴昌硕69岁。大约沈石友不甚领会其意,之后吴昌硕在为沈石友书写一条砚铭时更是砚瘾大作,于是展笺驰笔直书:“……砚兴独辟,如有中等者(取其磨墨爽利)能见惠一方不?”两人的关系太好了,如此索砚是不见外的。但不知沈石友这一次是否有赠?想来吴昌硕一定如愿,因为从现有数据看,吴沈二人交往三十余年似乎没有爽约的记载。夔龙砚上的铭文就是此时前后所作,这一年吴昌硕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