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贝丘遗址】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闽侯商周时代印纹陶
-
作者:
陈龙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存
陶器
商周时代
印纹陶
贝丘遗址
纹饰
黄土
印纹硬陶
地方特色
新石器时代
-
描述:
闽侯原名侯官,是汉末福建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闽侯位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之上,《读史方舆纪要》称其“西阻重山,东带洽溟,南望交广,北睨淮浙”,为“东南一都会也”。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遂使二千多年来,闽侯一直成为历代封建地方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闽侯地上、地下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史载的汉侯官故城遗址,五代甘裳港旧址、以及唐榴花洞、雪峰寺枯木庵木刻;宋龙瑞寺千佛陶塔等……。建国以来,除了发现大量汉唐以来的文化遗迹(窑址、墓葬)外,还先后发掘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墓葬,特别是发掘了富于浓厚地方色彩的我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的著名文化遗存
-
岭南人文图说之二十三:潮州陶瓷
-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土坑墓
陶器
岭南
陶瓷
先民
人文
贝丘遗址
潮州
新石器时代
-
描述: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境内之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潮州先民已在此地业陶;大约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出颇为精美的印花刻纹硬软质陶器。商代始,陶器产品大量涌现,在距今3000余年的饶平浮滨、联饶21口土坑墓中出土的60多种大口尊、陶罐就是最有力的见证。秦汉、两晋及南朝墓出土的青釉碗、罐和观音壶以及制作精美的青瓷羊,反映出当时潮州的陶瓷与中原文化的密切交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历史研究价值。隋唐时代,潮州烧制的日用陶瓷仍以青釉为主。如在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墓中出土的陶瓷器皿,和韶关唐代张九龄墓出土的同类器形基本相同。当时,潮州人已从制陶发展到制瓷,并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等一些国家频繁进行贸易,青釉瓷器是当时潮州重要的出口商品。到了宋代,潮州已成为广东的瓷都,这一时段是潮州陶瓷古代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也是广东历史上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当时。潮州人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瓷土资源,利用龙窑和阶级窑烧瓷,大量生产精致的陶瓷工艺品销往东南亚。据考古,当时的瓷窑主要分布东郊、南郊、西郊、北郊、其中尤以东郊笔架山窑址最为密集,连亘达2000多米,有“百窑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