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102 条
-
谈当代陶瓷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性表现
-
作者:
刘爱霞
刘绪根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鸟画
装饰美
陶瓷绘画
意象
-
描述:
当代陶瓷工笔花鸟画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当代陶瓷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画面的形式语言上,如线描、构图、色彩、造型等诸方面,采用装饰的观念和手法将客观对象加以主观的艺术加工,从而使画面效果更强烈而富有冲击力,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
谈工笔花鸟画创作
-
作者:
徐颖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生动
色彩艳丽
自然界
陶艺家
艺术效果
陶瓷工
画面
创作
工笔花鸟画
线条
-
描述:
的艺术效果必须学好以下几点:一是讲究意在笔先,追求形神兼备。中国的花鸟画在狭义上只指花和鸟,广义上包括除人物和山水之外所有自然界中动、植物,范围极广、内容众多,它容纳了自然界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等物象。要创作工笔花鸟画必须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的一花
-
浅谈工笔花鸟意境与情趣
-
作者:
欧阳宾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审美需要
客观形象
技术支撑
工笔国画
工笔花鸟画
陶瓷粉
缘物寄情
粉彩
艺术载体
-
描述:
工笔粉彩花鸟作为陶瓷装饰品种之一,现有资料显示和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其形成之源是工笔国画,是国画与陶瓷的结合体。所谓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描绘物象,中国工笔
-
清代景德镇陶瓷雕塑
-
作者:
余祖球
梁爱莲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陶瓷雕塑
象生瓷
彩饰工艺
造型工艺
转心瓶工艺
刻瓷艺术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清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蜚声海内外。题材也更为广泛,既有神佛、神话、历史故事、小说、戏剧人物,也有清代文武官吏、西洋人、黑人以及反映民间生活的题材作品,还有飞禽走兽、瓜瓠花果等象生瓷塑。同时,寓意吉祥
-
浅析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捏塑的艺术风格
-
作者:
刘梦佳
赵俊璞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意象美
白釉
陶瓷雕塑
青釉
艺术风格
魂瓶
青白瓷
以文
泥性
-
描述:
助表现形式的器皿,特别是很多魂瓶上涵盖象征意义的捏塑装饰更是契合了传统陶器捏塑意象传神的精神。宋代的青白瓷捏塑作品自然淳朴、"应物象形"的艺术表现和追求释放"泥性"的鲜明造型特征,完美地表达了宋人的世俗人文思想,对后来的陶瓷装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吴荪甫形象再认识
-
作者:
梁东燕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资本家
形象
悲剧
吴荪甫
-
描述:
茅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子夜》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社会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吴荪甫是小说《子夜》中的中心人物,一个典型的失败民族资本家代表,他在几重社会环境的挤压下求生存,但最终难逃厄运,导致精神崩溃,这不仅是他的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
论陶艺作品“意象”的生成
-
作者:
李川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意象
-
描述:
本文首先概述了艺术作品“意象”的概念.其次运用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客观素材、身心体验及艺术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陶艺作品“意象”生成的影响和重要性,旨在为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关于水系超细(含纳米)YSZ粉体颗粒的表面聚合及分散研究
-
作者:
沈国阳
吴也凡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象
表面聚合
YSZ
-
描述:
剂,从而引发单体在颗粒表面的聚合,形成只有链轨构象而没有链环构象的分散方式,不会造成桥连及絮凝,并消除粉体颗粒的个体表面差异,从而有利于制备高固含量的稳定均匀分散的流延浆料。
-
动画形象的Q化趋势
-
作者:
孟庆欣
陈洪波
来源:
商业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Q化
动画
-
描述:
动漫是一门综合艺术,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风格的流行都是其受众审美倾向的反映。最近Q版的动画形象越来越受到欢迎,其衍生产品也日益走俏,本文从Q化形象在动画片、网络和衍生品等领域的传播与应用逐个分析了这一现象。
-
浅谈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几种意象表现
-
作者:
潘恒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象表现
现代陶艺
-
描述:
中国现代陶艺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法和言说方式,意象表现符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效果,是适合现代陶艺的一种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