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说】搜索到相关结果 48 条
-
云之诗
-
作者:
黑瑛
来源:
散文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传
诗歌
白云
历史上
禅让
空中
陶弘景
传说
心灵
无心
-
描述: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据说,在上古虞舜的年代,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祥云,君臣们欢庆天示祥瑞,便一起唱起了这卿云歌,在歌声中,舜决定把帝位禅让给禹,这首《卿云歌》也因之
-
本色一些好
-
作者:
梁良良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单眼皮
“完美”
掩盖缺陷
塑料花
雅俗之分
说“不”
美容整形
《水浒》
形象设计
自我塑造
-
描述:
本色一些好梁良良赤裸着来到这世界上。但是立刻,我们就被严实地包裹起来。五彩的服饰包裹着本色的肌肤,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安全,又赢得他人的赞誉。于是,大家都学会并且习惯了“本色包裹术”:用笑脸包裹痛苦,因为“英雄有泪不轻弹”;用沉默包裹无知,因为“言多必失...
-
初恋情人
-
作者:
晓石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中
初恋
感到痛苦
敢说话
语调
正因如此
石女
觉得好
雕塑
人发
-
描述:
初恋情人□晓石女人,是浪漫的。浪漫让人充满温馨,浪漫让人体会痛苦。于是便有了心醉神驰的初恋,有了那拼命追求却终究没能得到的苦涩之果。正因如此,初恋变得愈发刻骨铭心。每当感到痛苦与委屈的时候,整个人显得木呆呆的。可是,缕缕思绪却不断地凝结成浪漫的翅膀,...
-
青花大瓶和我的手
-
作者:
朱辉
来源:
滇池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精品意识
律师
游戏规则
创作
祖传秘方
老庄
青花
语言空间
短篇小说
-
描述:
在有限的语言空间之中,完成一篇小说的创作,这是短篇小说操作的游戏规则,所以,短篇小说的创作之路便尤其险峻。而完成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更加艰难。我们对于作家的精品意识及作家面对艺术的
-
崆峒山文化
-
作者:
赵汝清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凉市
上天梯
道教文化
绝顶
唐代
马鬃山
崆峒山
传说
建筑群
北宋
-
描述:
崆峒山位于甘肃陇东重镇平凉市西郊12公里处,西距兰州412公里,东距西安309公里,是古丝路鸡头道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如北宋郑文宝《萧关议》所言: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
-
晚清小说叙述形式的演变及其原因
-
作者:
高岭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规律性
演变过程
晚清
发展史
原因
创作
小说
古典
-
描述:
晚清小说叙述形式的演变及其原因
-
难得一见:斯洛伐克特伦先斯克-特普利策艺术电影节的回忆
-
作者:
蔡师勇
来源:
大众电影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映
艺术电影
影人
探索片
节目表
重说
故事片
中国动画
斯洛伐克
特普
-
描述:
,还有空气和流水。按照我们的标准,这是一个小小山村。然而主人郑重说明,特普利策是——市。 玲珑小巧的市,竟然有四、五处可供放映电影和录像投影的场所,均坐落在绿树青草丛中。简朴之极,幽静之极。来自各国
-
五彩斑斓的契丹女性形象长卷:评王占君的《契丹萧太后》与《辽宫秘史》
-
作者:
李春林
来源:
新蕾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辽宫秘史
契丹萧太后
中国
文学研究
小说
-
描述:
五彩斑斓的契丹女性形象长卷:评王占君的《契丹萧太后》与《辽宫秘史》
-
鸟侣
-
作者:
伍振戈
来源:
散文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句子
玲珑
人类化
欲望
分则
梁实秋
现代
快乐
敢说
世界
-
描述: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好喜欢《橄榄树》中这样的句子。每次轻轻唱起,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头上美丽的蓝天,盼望能看到那美丽的飞翔的小鸟。鸟的美丽我敢说是无与伦比的。梁实秋先生曹形容鸟
-
创造民族形式 增加精神内涵——油画家赵友萍访谈
-
作者:
张鹏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形式语言
精神性
精神内涵
油画写生
艺术家
后现代文化
“意境”说
审美价值
女性主义
-
描述:
张鹏:赵先生,您是中国著名的女油画家,又是一位学生们十分爱戴的师长,大家很想了解您近年的创作与生活情况。 赵友萍: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目前我仍按原计划进行研究。一个是对色彩问题的研究,我和李天祥合著了《色彩美》一书,去年已出版发行。另一个是对“虚象画”的研究,作为中国画家我学的却是西方油画,与其它的东方画家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民族化的问题。我体会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学习西方油画的精华。一是与中国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相融合。五十年代这个问题已在我国美术界提出了。不少画家在这方面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董希文先生创作的《开国大典》得到一致的好评。当时我与李天祥也做了不少尝试。我们希望创造一种既为中国群众乐于接受又不失油画特色的方法,考虑到中国百姓对大明大暗对比的表现手法不易接受就参考了中国年画中的某些优点,创造了“平光不平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