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诗在经营惨淡中
作者: 王茜   韩晓光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语言节奏   辛弃疾   表现手法   豪放词风   语言运用   经营   语言艺术风格   稼轩词   词作  
描述: 王茜韩晓光 一 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在词的题材、章法与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开拓与创新。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是创造性地融汇古今、剪裁众体,形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以下从几个方面试作探析。 二 一、浓淡相宜 辛弃疾是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其词作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深切的人生感喟。感情色彩极为浓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袖里乾坤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等,都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情感浓烈激越。但另一方面,稼轩还往往善于以淡笔写浓愁,寓悲愤于闲适,以似乎漫不经心的笔触来抒发自己“肝肠似火”的情怀。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作品写于辛弃疾遭到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之时。词人大半生饱经忧患,可谓。识尽愁滋味’,却又无处倾诉,“欲说还休”,只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看来似乎有些漫不经心的话语中不知包含着词人多少难言的悲愤心绪。像这类以淡显浓的表达方式在稼轩词中很常见。如“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鹅湖道中》),“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等等,这些淡淡的话语中都饱含着作者心中浓浓的忧愤。 二、雅俗相济 稼轩学养深厚、才气纵横,又善于融铸前人诗句与典故入词.从而形成其语言风格中典雅蕴藉的一面。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真可谓是字字雅健,句句雄奇,充满着翰墨芬芳与书卷气息,显得典雅工致。但这仅仅是稼轩词语言风格的一个侧面,而在一些篇什中,其词作的语言又极尽浅俗活泼之致。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清平乐,黄沙道中》),“新柳树,旧沙州,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鹤鸪天·戏题村舍》),。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等等。有时在同一首作品中雅俗并存,相互映衬,如《鹊桥仙·送粉卿行》的上阕:“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捱得一千余里”,语言近乎白话,朴实生动;而下阕:“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则显得空灵蕴藉、文采斐然。语言的典雅与浅俗,在这首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骈散相形 词,又名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是其主要的语式特征。然而在稼轩词中除常规的长短散句之外还大量地运用骈句、即对偶句。据有关资料统计,《稼轩词》所收629首词中,运用对偶句的有300多处,这也是稼轩词语言运用的一个明显特征。如:三字句:催月上,唤风来。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四字句:高车驷马,金章紫绶。 《鹊桥仙·席上和赵晋臣敷文》五字句:十里深窈窕,万瓦碧参差。 《水调歌头·题赵晋臣敷文真得归,方是闲二堂》六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此多姿多样的骈句在词作中与散句交织在一起,寓凝重于活泼,寓整饰于流动,让词的语言旋律变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景观。 四、疏密相间 稼轩词语言运用之妙不仅体现于雅俗、浓淡、骈散等方面的种种变化.同时还体现于其语言节奏的灵活运用。细品稼轩词,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其词句组合时而疏朗、时而密致、时而流畅、时而拗折,张弛顿宕,充满弹性与张力。如: ①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盟鸥》 ②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缅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仙》 以上两词中“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等句,语气纡徐从容;及至下文“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等句,运用了一连串的动态描写与时空变换,节奏紧密,语气促迫,与上面的语句互为衬托,一疏一密,相映而成趣。 细细品味稼轩词的语言节奏,可谓从容中有顿挫,流畅中有逆折。犹如一溪春水,时而静静流淌,时而泛起涟漪;时而顺流而下,时而激起洄涡,张弛起伏,摇曳多姿,充分显示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五、信疑相映 一般说来,与散文、戏剧、小说相比较,诗词中疑问句用得较少,这与文体的篇幅限制有关。但在稼轩词中疑问句用得却很频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稼轩集》中总共有228句之多,而且形式多样。其中有特指问,有选择问,有是非问。有些是一问一答,如:。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送信守郑疑举被召》),“而今何事最相宜7宜醉宜游宜睡”(《鹊桥仙·示儿曹,以家事付之》)等等,词人难言的心绪借助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也有些是问而不答,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等等,皆寄意言外,启人遐思。甚至还有通篇用问句构成的。如《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妲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此词仿屈原《天问》体,一连用六个问句一气呵成。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词人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营构了一个神奇而又缥缈的意境.让人读后引发无尽的联想。 孙绍振先生曾指出:“用疑问句能把处于宁静的客观世界中主观心灵的轻微的震颤表现得细致。这样就使本来不是直接抒发的诗句带上更浓郁的抒情的超越性色彩”。正因为疑问句有这种特殊的表达功能,所以才得到稼轩的青睐:在其词作中大量地灵活运用,从而构成稼轩词语言的审美特征之一。 三 辛弃疾在他的《鹧鸪天·三山道中》中说过:“诗在经营惨淡中。”这句话正是他创作态度的夫子自道。稼轩词之所以能在当时和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词作中蕴含着极为强烈的爱国激情与广博的学识修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极为高超的语言技巧。正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序言中所说的:‘辛稼轩的学识尽管博洽,才气尽管磅礴,而他的作品却大都是经过千锤百烁的功夫才得完成,并不是灵感一到即率尔操笔,一挥而就的”。这也正是一切文学家与艺术家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