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102 条
-
人生如棋局——许江的抽象油画
-
作者:
小彦
来源:
花城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色层
色调
对弈
抽象
画面
外延
人生
含蓄
轮廓
茨威格
棋局
技术层面
印象
象棋的故事
短篇小说
-
描述:
抽象的方式,厚涂的色层和含蓄的色调来述说关于类似棋局那样的主题。从技术层面上说,他显然想廓清油画语言的内在轮廓,同时又试图扩大其外延的力量。复杂的
-
盆景〈诗歌〉
-
作者:
冯军全
来源:
花木盆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点片
泼墨
碎浪
工笔
净土
寓言
盆景
定格
人与自然
阳台
-
描述:
盆景〈诗歌〉
-
天人合一
-
作者:
陶海心
来源:
中国青年科技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青年
信息化产业
天人合一
视觉语言
科学的春天
网络文化
科普刊物
设计思想
办刊思想
国际互联网络
-
描述:
有的读者朋友对这两期《中国青年科技》杂志的封面很欣赏,询问设计思想,在这里我就此谈谈想法。 一本刊物的封面,应该准确地反映办刊思想,把编辑人员的追求和情感用视觉语言传达给读者,如果这种传达是成功
-
关于《文化苦旅》的散思浮想
-
作者:
刘俊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围城》
文化历史
语言风格
文化散文
语言运用
自然景观
《文化苦旅》
周作人散文
传统文化
-
描述:
在现今社会,传统的理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金钱的五彩与精神热土的撞击之中,人们,尤其是文化人,究竟该走向何方? 忧患而又敏感的文化人的目光敏锐地注视到了这一点,他们于是纷纷用笔给社会人心以导引——《文化苦旅》该是这些作品中的一部上乘佳作,它注视
-
论工笔花鸟画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
-
作者:
宋晓霞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古典形态
中国传统绘画
工笔画
造形
绘画语言
现代形态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中国绘画
-
描述:
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美风貌。中国的传统绘画是独立的东方艺术体系,这个流布极广、在数千年里代代相承不断演变的体系就肇始于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最初的语言形式,工笔画以线勾勒、敷色渲染的笔墨表现样式,不仅成为中国画各种画体的基本描绘方法,而且规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工笔画以线造形的方式,不仅奠定了中
-
梦中的伊甸园——彩墨人物画创作琐记
-
作者:
徐惠泉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形象
传统水墨
现代中国画
颜色
伊甸园
人物画
色彩语言
画面
创作
传统中国画
-
描述:
所谓“彩墨人物画”,只是一种假定的叫法,是指那些相对于传统水墨画而言,更多地使用了色彩语言来构成画面塑造形象的现代中国画作品。我是从1990年前后开始彩墨人物画创作的。当时只是感到长久地画黑白的水墨很觉单调,经不住五彩的世界以及花花绿绿的颜色的诱惑,便在纸上开始勾勒我色彩的梦。但我在
-
五彩白玉
-
作者:
非非
来源:
为了孩子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退化
语言功能
爱情
故事
旅游业
寡妇
天梯
条石
四十年
下山
-
描述:
五彩白玉
-
女童五彩提花开衫
-
作者:
珍妮
来源:
为了孩子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退化
语言功能
爱情
故事
旅游业
寡妇
天梯
条石
四十年
下山
-
描述:
女童五彩提花开衫
-
女性心灵的诗意图景——朴春子的工笔画
-
作者:
余欣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内在韵律
工笔画
个性化表现
女性世界
朝鲜族妇女
画面构成
女性形象
艺术语言的创造
艺术魅力
-
描述:
春子是位诗人气质女性工笔画家。她的作品总以一种飘逸、典雅、清丽、而又深情的诗意轻叩着欣赏者的心扉,令人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她那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她以女性艺术家的视角心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清纯、温馨的女性世界,这个世界被她表现得更加诗意化和理想化,并弥漫着令人神往的内在韵律。 由于春子工笔作品的题旨统归于对人的表现,特别是对女性的表现,因而她的艺术显示出着重对阴柔美的发掘与表现。并成为她独特的艺术风貌,她以特定的感受营造出那充满人情意味和人性情韵的柔美世界;为此,她略去了那些朴素而美丽女性的个性化表现与描绘,淡化了画面构成中的文学性——诸如情节的构置、
-
“联展”之外——写在中国画八人联展之际
-
作者:
梅墨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冲动
形式语言
水墨人物画
工笔画
文化因素
工笔人物
少数民族
米纸
中国画
地理背景
-
描述:
具江左流风余韵,秀雅娟洁,细密严谨。可以看出他对宋画与历代院画的特殊爱好,又吸取了一些当代名家的技法与形式语言,试图开拓出个人面目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