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方现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现代日本画的启示
-
作者:
冯远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日本
西方现代艺术
中国画
日本绘画
日本画
-
描述: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国美术评论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了众多的美术馆,并与日本画家、评论家进行了交流。归国后,夏硕琦先生在《日本画印象》的散纪中给予现代日本画高度评价,同时在结尾时提出了感到困惑的问题,即:“……就是有些画家新创作的日本画和油画放在一起难以区分。任何画种都有自身的界定,界定的消失就可能导致自身的被融化或者消亡。……” 一九九○年八月,日本美术评论家桑原住雄在《文部时报》以《今后的日中美术》为题作答。桑原氏在解释诞生于日本文化风土的国画日本画这一根本事实时,借用世界语所以没有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例子来说明日本画的一部份一日本油画也从大和绘等传统绘画及同时代的日本画中汲取了大量养份,从而摆脱了油画的直译阶段,创造了日本风格的油画……。桑原氏似乎并不看重日本画的材质问题,而更多的关注日本风格的绘画本身。文章结尾处,桑原氏也毫不隐讳地陈述了对中国美术的恐惧感:“其一,我怕他们过于着眼民族主义而难以拓展未来。其二,伴随着六
-
雕塑艺术杂谭
-
作者:
高照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毕业创作课
新潮美术
"新潮"
西方现代派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
描述:
余五十年代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后留校从教至今,倏忽40余年,如今老之将至,而往事历历,难以忘怀。兹应《新美术》之约,将昔日有关创作日记、学习笔记、教学谈话及学艺偶得,择其一二,杂烩成文,就教于各位同 好。
-
回归传统:读张志伟新著《最后的晚餐》
-
作者:
陈浩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艺术
油画艺术
精神本质
艺术传统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形式
回归传统
-
描述:
回归传统─—读张志伟新著《最后的晚餐》文/陈浩传统是一种深刻的积淀,任何传统中都蕴藏着某种亘古不变的精神本质。这种精神使每一种创新都万变不离其宗,铸成了各种变化着的文化的不变的灵魂。中国的油画艺术来自于西方并且接受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既不可能形成自己的...
-
世纪之交城市雕塑的思考
-
作者:
王克庆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环境
中国文艺复兴
形成时代
中国现代艺术
与世界接轨
世纪之交
西方现代艺术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现代雕塑
-
描述: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文艺的复兴必将来到,但是我们如何培养文艺的队伍,如何造就人才,路如何走下去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也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尚未形成时代的成熟期和历史的高峰,时代的民族的文艺当在发展之中。因此,文艺界的主张各一,观念、思维五花八
-
城市雕塑——期待个性化
-
作者:
王中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环境
中国文艺复兴
形成时代
中国现代艺术
与世界接轨
世纪之交
西方现代艺术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现代雕塑
-
描述:
城市雕塑——期待个性化
-
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油画是座空中楼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造型语言
油画艺术
市场制度
技术问题
取得发言权
亚里士多德逻辑
西方现代艺术
前卫意识
中国油画
-
描述:
中国油画的发展,目前还主要是写实技术问题,应该首先在西方油画写实传统中占一个位置,这样才能在油画世界取得发言权。如果我们在技巧方面能够对西方油画传统有所增益,我们就可以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与西方对话。 民族化既不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相结合,也不是创造中国式的造型语言,更不是发掘民俗
-
评新时期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表现
-
作者:
张德丽
来源:
实事求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
小说创作
西方现代派文学
非英雄化
泛性论
当代小说
意识流手法
-
描述:
新时期小说创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归新写实,但不可否认,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创作倾向已经渗透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传统小说的风貌,但也同时制约和影响着当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一新时期一些小说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刺激读者,寻求作品销路。小说《红蝗》描写大便,“象香蕉一样美丽”、“甚至升华到一种宗教仪式”,就是受了现代主义以丑为美的影响,却又不能象罗丹雕塑的《老妓》那样“丑得如此精美!”这样的作品不能担负起文学唤醒人类走向崇高而美好的境界的责任。别林斯基说:“艺术没有思想,就象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一具死尸。”文学如果走到这一步,实在是悲哀的。前两年出现的“王朔现象”中的那种口语式的表现,游戏式的生活和充满幽默的调侃,虽然也在文坛引起轰动,但他的“调侃一切所谓神圣的东西”,“何不游戏人间”的玩世,宣扬了一种世纪末的没落情绪,无助于文学引导人们向美的境界升华。这种表现没落情绪的小说终将失去广大读者。弗洛依德的泛性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小说《奔丧》可看作是用泛性论解释人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篇典型作品。它“把以两性之爱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遍化,绝对化,并希图以此取代几千年来积淀在包括儿童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