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方学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陶瓷与书籍——观鹭园藏康熙青花“昌江聚咏”观音尊研究
作者:
白谦慎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学者
观音
陶瓷
风格特点
印刷文化
康熙
青花
书籍
描述:
在明末清初景德镇所制瓷器中,有一种被学者们称为转变期的瓷器,常以书画为装饰,许多学者都已指出了的这种装饰风格特点和当时的印刷文化的关联。对于转变期的瓷器,西方学者的研究起步最早。在讨论这一类型的陶瓷时,Stephen Little注意到当时出版的戏曲小说插图和其它版画作品对瓷器装饰的影响。Julia Curtis在她的著作中,开始注意到了景德镇瓷器上的文学作品。她认为十七
媒介、图像和当代陶艺
作者:
刘颖睿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学者
21世纪
媒介
麦克卢汉
陶艺
当代
图像
社会生活
描述:
一、媒介与当代陶艺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在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等西方学者眼中,媒介即是信息。媒介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传达工具,例如口语、报纸、互联网,它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延伸。然而这些言论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能让人感到完全的满意。
晚清至民国期间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皇陵的调查与研究刍议
作者:
曹铁娃
曹铁铮
王一建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学者
中国古代皇陵
调查与研究
描述:
晚清至民国期间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皇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考察高峰期和停滞期四个阶段。西方学者从最初的猎奇到趋于客观,积累了一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保存了大量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之前的皇陵图像资料。较具有代表性的弗莱契尔、卫三畏、卜士礼、闵斯特伯格、喜龙仁等学者分别从建筑学、建筑史学、美术学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皇陵进行了著述,对我国皇陵研究史学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成都“野兽”派雕塑艺术家朱成
作者:
陈沉
来源:
中国西部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单词命名
西方学者
东方文化
视觉性
抽象
汉语
现代因素
作品
城市雕塑
传统雕塑
描述:
德国学者马克斯·皮卡德,曾注意到汉语的这个特点。他形容汉语(指具体句法,也指抽象的思维)象开花一样,当它展现在人面前时,便打开,而当人离开时,则又封闭起来,再返回时,又重新打开。所以,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东方文化主要是视觉性的,虽然它有着纳入西方听觉文化的现代因素。朱成的木雕使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尤其是他的近作,如《风》、《宵》、《穹》、《云》、《旦》、《逝》等作品。这些作品都以非常抽象的单词命名,但就作品的素材形式看却是非常具象,且有着明显的绘画牲——也就是避免传统雕塑的力学张力,而力求处处洋溢静穆而幽寂的风姿,既求立体的面的效果,又求古朴凝重而不失活泼的穿凿。比如《影》表现的是两只连体凤
夫画者,从于心也
作者:
黄少华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学者
写意手法
自然景物
绘画精神
艺术史家
绢画
心境
中国画
古典主义
世界
描述:
西方一位艺术史家在谈到他对中国画的观感时说:“中国的绢画与自然景物毫不相干,这是面对世界的心境,而物不过是一种信号。”这位颇有见地的西方学者十分敏锐地嗅出了中国绘画精神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精神的迥异,而较之中国的绢画(工笔),中国水墨的写意手法在表现“面对世界的心境”即“以写心而壮物”的绘画精神上,走得更为遥远。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言道:“夫画者,从于心也。”大师以极简之语阐明:绘画所要传达的是画者的心象,绘画的终极目的,既非画者对自然万物的描摹,亦非画者笔墨技法的表现;绘画是画者之心即画者精神境界的外现,真实
一位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西方学者中国艺术史教授韦陀侧写
作者:
杨佳玲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学者
研究方法
博物馆
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
中国古代
治学方法
中国艺术史
清明上河图
中国书画
描述:
2002年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荣退,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的韦陀先生,可谓当今西方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他的著作等身,涉猎广泛而又影响深远。他最为人所知的研究包括在大英博物馆任职的期间,整理当年史坦因从敦煌和中亚带回的手卷和器物,汇编发表出三大巨册《中亚艺术》(Art of Central Asia)和其后敦煌和丝路的诸多著述,精彩地展现早期佛教器物和丝路文化交流史,也让这些尘封箱中已久的卷轴,重现在世人面前。其后又持续研究佛教艺术,拼贴出古代文化交流版图。除了佛教图像等研究之外,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还包括青铜、雕塑、与书画鉴赏,并为第一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发表博士论文的西方学者。这些不凡的成就,当然归功于长期孜孜不倦的研究态度,以及早年在普林斯顿所熏受的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