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装】搜索到相关结果 75 条
-
高炉透气性测量装置
-
作者:
暂无
来源:
冶金自动化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测高
高炉
铁厂
阻力指数
透气性测量
仪表装置
炉腹煤气量
高炉炉况
吹扫法
青花
-
描述:
为提高高炉自动化水平,增加高炉检测手段,由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四川青花铁厂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制成功高炉透气性测量装置,并在青花铁厂100m~3小高炉上进行了工业试验。已于1986年12月通
-
水平连铸拉坯电液控制技术的应用
-
作者:
李林海
陈宝根
来源:
冶金自动化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液压马达
电液控制技术
测速机
驱动装置
伺服阀
电液伺服
水平连铸
-
描述:
本文从水平连铸工艺角度分析了拉坯电液伺服驱动装置的特点,并探讨了主要元件的选择方法。
-
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记篆刻制钮艺术后起之秀刘建华
-
作者:
惠风
来源:
瞭望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画艺术
灵芝
天然
运动员
艺术价值
性格内向
装饰
吐水
雕塑
刀法
-
描述:
身材魁梧,一米八个儿的刘建华,看上去象是体育运动员,可是他性格内向,木讷寡言。也许就是他那种好静不好动的“内秀”品质,使他成为篆刻和制钮艺术的后起之秀。 刘建华刻制的印钮,装饰趣味极浓,把它们放大
-
新闻锦集
-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春夏季
相结合
中和色
颜色
服装市场
复合织物
印花
流行色
劳动布
-
描述:
1987年春男子服装的两大流行色流派春夏季男子服装的流行色,将分成两类截然不同的流派:(1)是五彩缤纷浓艳的色彩及混合色;(2)为不鲜明的中和色。黑、白、奶黄、本白、沙灰、石头灰、棕黄、可可色
-
美哉!苏绣
-
作者:
禾逸
来源:
丝绸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装饰画
天坛
创作设计
艺术品
美术展览会
艺术形式
色线
苏州
全过程
-
描述:
……,置身于苏绣艺术品中似徜徉于美的世界,不由人由衷地赞叹:“美哉!苏绣!”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怎样绣成的呢?当我进入了座落在环秀山庄的苏州刺绣研究所,才窥见到了创造美的全过程。窗外绿树成荫。室内四壁挂满书画的是创作设计室,工艺师们发挥各自所长,以国画、油画、装饰画、图案等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结
-
22米电气隧道窑正式投产
-
作者:
暂无
来源:
机电工程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年生产能力
隧道窑
卫生瓷
单色胶印机
生产装置
密闭鼓风炉
真空制盐
印刷速度
产品目录
工艺及设备
-
描述:
22米电气隧道窑正式投产
-
现代服饰造型设计的时空观念——由人体雕塑造型所想到的
-
作者:
吴少华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设计
时空观念
人体美
现代服装设计
雕塑造型
衣服
体物
现代服饰
时空间
服饰设计
-
描述:
从人体雕塑造型的角度去谈服饰设计中的时空间观念,对我来说,是个陌生而新奇的课题。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我尝试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去理解和思考。在四年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越来越感觉到人体雕塑造型课不仅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而且可以称之为基础之基础。
-
日本的民艺陶和陶艺家
-
作者:
潘春芳
来源:
艺苑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磁州窑
江户时代
陶艺家
陶瓷艺术
制作
无形文化财
陶艺创作
装饰手法
日本陶瓷
-
描述: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日本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日本最早的施釉器正仓院三彩即是在我国唐三彩的影响下产生的。后来宋代的各名窑产品,如磁州窑的铁绣花,建窑的黑釉制品及南北方的青瓷,直到元明清时代的青花及加彩瓷器,都对日本陶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
电子束固化技术在人造板装饰工艺中的应用
-
作者:
张达明
来源:
核技术杂志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材
人造板表面装饰
电子束涂层固化
-
描述:
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扩大人造板的应用范围,世界各国又十分重视人造板的表面装饰处理技术。目前,人造板表面装饰处理的主要方式有:油漆装饰、浸演纸贴面、木纹直接印刷装饰、薄木贴面、塑料薄膜贴面、浮雕装饰等。上述这些薄层涂装工艺都存在着一个如何高质量、高效地使涂料或粘结剂固化的问题。
-
枣阳资山区发现窖藏瓷器
-
作者:
田海峰
来源:
江汉考古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釉
白釉
磁州窑
装饰工艺
发现地
胎体
山西地区
青花
文物
瓷器
-
描述:
一九七三年春,枣阳县资山区大堰大队的农民在挖水渠时,发现地下有三口大瓮,当即报于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即派同志前往现场进行了清理。经现场清理,三口大瓮完好无损,其中两口空无一物,一口装有九十三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