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血】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并发子宫穿孔1例
-
作者:
童淑琴
余勇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子宫内膜
骨髓穿刺
患者年龄
子宫穿孔
淋巴网状组织
恶性增生
白血病
-
描述: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以淋巴网状组织恶性增生为特点的疾病。原发于子宫内膜者甚为罕见,Ch-oreton曾报告3例,国内也仅报道2例,且患者年龄均在34~45岁,我们最近收治1例,经全身检查及骨髓穿刺,可排除白血病及子宫外恶性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AB分型探讨(附28例报告)
-
作者:
徐清生
吴钟山
周义
钱火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骨髓涂片
骨髓活检
出血倾向
住院期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功能紊乱
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
分型标准
难治性贫血
-
描述:
引起的一组血液学异常综合征,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病人中约有1/4~1/5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多数病人将因急性白血病、骨髓衰竭、感染及出血致死。FAB协作组于1982年将其分为5型,即:(1)难治性的贫血
-
胰多肽概述
-
作者:
邵发保
吴锡琛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胰腺内分泌肿瘤
胃泌素
血浆
氨基酸
消化道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
糖尿病
胰多肽
生物学作用
胆囊收缩素
-
描述:
吸收不良胃肠道手术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中,pp血浆含量均有变化。本支就近年来有关pp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一、结构与命名 1968年Kimmel等先在鸟类中发现了这种激素(pp),且证实
-
皮肤粘膜淋巴结合征4例
-
作者:
陈金凤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委员会
临床特征
血管炎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持续性
急性发热
颈淋巴结肿大
综合报道
炎症反应
小儿疾病
-
描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病理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未明,以持续性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反应及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我院自1989年1月~1990年12月共收治4例,现综合报道如下。4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岁,最大7岁,均符合日本 MCLS 研究委员会对该病诊断标准,在下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梗塞2例
-
作者:
乔桂花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首发症状
内耳性眩晕
高血压
急诊科
临床表现
心电图检查
急性心肌梗塞
病理性
-
描述: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各异,而以眩晕为首发症状颇为少见,现报告2例。例1,女性,68岁,因突发眩晕、耳鸣、伴恶心、呕吐1小时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16/9.3kPa,有水平性眼震
-
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术(附12例报告)
-
作者:
桂小平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留置时间
经皮
桡动脉
血气分析
血栓形成
动脉导管
动脉穿刺置管
手术病人
穿刺针
平均动脉压
-
描述:
我院自1984年以来,对危重休克和复杂手术病人进行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直接监测平均动脉压,并为临床血气分析提供标本。资料与方法资料:本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7~61岁。导管留置时间为10小时33分~72小时15分。8例行右侧桡动脉穿
-
异搏定引起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
-
作者:
欧阳伟
谢嘉德
吴钟山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肢体偏瘫
运动性失语
肢体肌力
心室率
高血压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室上速
异搏定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描述:
患者,72岁,因右侧肢体偏瘫、运动性失语1小时,于1989年10月21日入院。既往有反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阵发室上速)发作5年。否认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入院时体检:T36.7℃,P58次/分
-
结膜下注射诱发脑溢血致死1例
-
作者:
朱白蕾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庆大霉素
结膜下注射
高血压
意识障碍
普鲁卡因
视乳头
眼底检查
对光反射
脑溢血
剧烈头痛
-
描述: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伴左侧肢体偏瘫而急转我院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BP:24/12kPa神志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视乳头境界不清,稍隆起,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增强,部分动静脉交叉压迹。左鼻唇沟变浅,颈稍抵抗,心率68次/
-
先天性婴儿型成骨不全1例
-
作者:
杨金喜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贫血
不良反应
呋喃唑酮
溶血性
-
描述:
先天性婴儿型成骨不全1例
-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
作者:
吴慧瑛
孙鹤年
邓建华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作期
强的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口腔粘膜出血
周期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小板计数
维生素
巨核细胞
口腔粘膜血泡
-
描述:
患者,39岁,因反复皮肤瘀点瘀斑1a加重3d于1997年12月4日入院。1a前开始2个月曾先后两次出现四肢皮肤瘀点瘀斑,在某医院门诊查BPC40×109/L,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强的松,达那唑等治疗,出血停止,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但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