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半亩江南寻清雅
作者: 乐儿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   准确   谚语   笔记   讨论   诸葛亮   团结   读书   机智   力量  
描述: 一船头一壶酒,船尾“卷书”的乌篷船、杏花春雨时节的油纸伞、淡淡的茶烟氤氲、轻轻的弦索弹唱……如果说这是江南的印象,那浆声灯影的秦淮河、山青水秀的的西湖和色绿味美的龙井就更不用说了。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因为茶,这是一个理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取名自此的半亩江南茶楼,偏安于三坊七巷衣锦坊的尽头,在喧闹中演绎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情。在半亩江南,感知的是一种印象,享受的是一种闲适,品味的是一种文化。 印象江南 如果说上茶馆喝茶品的是各地特色、泡的是民俗民风,那么半亩茶楼可谓采北京的贵气、杭州的精致、成都的平民、潮汕的茶点四大“茶门”特色之长,又除却传统茶楼的庄重和新派茶室的平俗。 走进半亩江南柔和的灯光里,清新雅致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径直走入,咫尺之地中竟然是移步换景,尘世的喧嚣被远远抛诸身后,仿佛让人感觉有一种巷末深处别有洞天的意境。明清时代江南庭院的装修风格,精致的仿古家具,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垂帘雅致的普座和中式宫廷的包厢,各自成景,动静怡然。馆内四周随处可见精美的油画,风格各异,古典而又不乏时尚元素,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夏之蓝裙,完美邂逅
作者: 梨子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   准确   谚语   笔记   讨论   诸葛亮   团结   读书   机智   力量  
描述: 这是一套很精致的茶器,任谁见了都会喜欢。一般是本色的陶土,一般是蓝白色的彩釉,虽然没有那种纯粹统一的视觉感染力,但是这一半一半的调调却是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事实俱全,太讲究整齐划一的完美,也不尽是完美了。 收藏这套茶器的主人是一位很优雅有品位的女士,她把茶具摆放在靠着窗户的橱柜里,每天让它们沐浴在阳光里,特别是到了黄昏时刻,一圈圈光晕折射在杯碗上,像极了一幅挂在橱窗上的油画,却是立体而自然的。她说,隔一段时间会根据自己的心情给茶器弄个小造型。现在看到的倒放着的公道杯是表示她近期安稳平淡的心情。 茶杯共有3只,是束口杯,显得肚大口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人喜邀3人饮酒吟诗,设计者也别有用心只为其配了3盏茶杯,可想3人品茶确是很巧妙的组合。3人品茗,多一人显聒噪,少一人觉单调,3是中庸的数字却也让很多人喜欢。 细看茶杯的设计,蓝白彩釉设计在杯身的上半部,这样一来。本来憨态可掬的圆肚杯显得秀气许多。那彩釉也绘得雅致。浓重的线条与轻巧的圈,像女孩儿的裙摆,而且是蓝花白底的麻布长裙,风吹起裙角,泛起涟漪,一个长裙飘飘的年代。 那个躺着的公道杯却把欣赏人的目光聚集在上半身陶土的部分,而那蓝白彩釉只是为了衬托那陶土的古朴雅韵。
陈安妮:我是三“教”合一
作者: 杨巍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   准确   谚语   笔记   讨论   诸葛亮   团结   读书   机智   力量  
描述: “真是不好意思呀,让你久等了!”身着一袭黑色小礼服的陈安妮行色匆匆地推开位于福州五四路元泰红茶屋的玻璃门,满脸歉意地对我说道。她刚才正和孩子们到“三坊七巷”游玩,似乎还未尽兴,就急急地赶回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就在2天前,她携儿女从香港飞来福州,并且还带着两大“任务”:一个是去登门拜访茶界泰斗张天福,这位百岁老人是她的忘年交;另一个就是举家从福州坐动车前往上海看世博。同时,由她掌门的元泰茶业也将于9月在福建馆向世人展示中国红茶以及中国荼文化。 在与安妮交谈的过程中,她说话的声音语调始终是舒缓娴和,神情举止也始终是恬静优雅,和红茶屋中随处可见的形象代言人背景板上的她如出一辙。若是细看,她和油画中正在悠闲地喝下午茶的英国贵妇人竟有几分神似。殊不知,她还有董事长、母亲和教师三重身份:在员工眼里,她没有一丁点上司的架子,员工都亲昵地叫她“陈小姐”;在孩子眼里,她是位慈祥的Mam(妈妈);而在学生眼里,她是个富有责任心的国语老师。“和这三种身份对应的是教导、教育、教学三大‘功能’。可以说,我是三‘教’合一。”她笑呵呵地调侃道。 “红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海峡茶道》:陈董,你好!走进您的红茶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环境很有亲和力且富有时尚生活气息。
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作者: 张小新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   准确   谚语   笔记   讨论   诸葛亮   团结   读书   机智   力量  
描述: 一池荷,一席茶,熏香迟暮,琉璃青灯,精雅生活是梁明毓的日常。 初见梁明毓,难免让人对他产生许多猜想。身材颀长,面容俊朗,明明很时尚,却又古典的如此沉静。 自幼习画,大学时主修国画工笔,是最初的启蒙。工作后专注设计,后又专心皈依佛法,插花、习茶,是慢慢养成这种淡然文雅气质的关键。 “我从小就开始读《红楼梦》,《红楼梦》算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曹公笔下除了庞杂的家族关系、个性鲜明的人物,熠熠生辉的对备色艺术门类也做了很多详尽的描写:绘画、昆曲、园林、建筑、服饰、茶道、花道等等,用什么杯盘碗盏,泡什么样的茶,放什么样的水果,插什么样的花,也许从那时起,这种隐约的设计灵感就在萌发了。
瓷杯的花花世界
作者: 梨子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   准确   谚语   笔记   讨论   诸葛亮   团结   读书   机智   力量  
描述: 原本一直喜欢简单明了的事物,比如几笔毫墨便能勾画出的写意山水画,或者是海报上一幅画几行字然后大大的留白,平时最常接触的喝茶用具也是要极尽简约,一个玲珑剔透的白釉瓷杯就好,无需那些书法、花鸟、山水的装饰,只要专注于喝茶就好。 即便如此,当看到里里外外都绘满花纹精致到丝毫的杯子,还是会被自己的第一眼审美说服。那些杯子是美的、张扬的、个性的、色彩斑斓的。朴素的美细水长流,而华丽的美则可以撼动人心。 杯子的花花世界不是写意青花,也不是工笔花鸟,而像姑娘身上的花裙子一样,布满均匀细碎的小花,重重叠叠,错落有致,鲜活灵动。 花团、斗笠杯 这一组瓷杯器型一致,都是斗笠杯,从杯底到杯口逐渐放大,如同倒放着的斗笠,杯的内壁画满整朵的花,每款花色虽各不相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是直接以瓷杯的天然釉色为画底,湛蓝色水墨用写意笔触点出花瓣,颜色深浅明暗变化表现出花团锦簇的层次感。最妙的是这些花瓣没有刻意勾边,让笔墨随意舒展,就像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一样,有一种涤荡视觉的美感。杯底留白,又给审美留足延展的空间。倒上茶汤,在光影的折射下,这些花团有些沉在水底,有些又似浮于水面,随着茶水的晃动而有了随风摇曳之感。
南方书(四章)
作者: 汗漫   来源: 海燕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跳跃   上海   建筑工地   麻雀   诸葛亮   达利   铁路   自行车   超现实主义   城市  
描述: 爱,宁静夏日,上海,迎来西班牙顽童达利(1904- 1989)的油画、水彩素描和装置艺术作品。在上海美术馆那座别致而著名的老房子里,我重逢了多年前在画册上初识的达利和他的梦境——《永恒的记忆》(钟表瘫痪在树枝上、木桌边,时针分针无力地固定在六点五十分左右的位置
梨园弟子白发新
作者: 聂鑫森   来源: 清明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爵士鼓   观众   诸葛亮   京剧艺术   声音   梨园   白发   霓虹灯   西皮   短篇小说  
描述: 马长卿伫立在车水马龙的街市边,看着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缱绻地勾勒出一幢幢大楼美丽的轮廓时,一种深重的陌生感如潮水般扑面而来:湘潭已不复旧时模样!在这一刻,他感受到了时光飞逝的声音。突然,他的耳朵支楞起来,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如琴弦一样被什么重重地撞击了一下,铮铮铿铿地颤动不止。满世界是汽车的喇叭声、车轮声、脚步声、笑语声,以及歌场舞厅激扬的爵士鼓声、电子琴声和声嘶力竭的唱歌声,这些声音彼此碰撞着、辗压着、重叠着,如熔化的胶油粘腻得让你摆脱不开。但马长卿却蓦地从此中腾跳开去,心静如水,所有嚣闹的声响,齐刷刷地在他的耳膜上褪去斑驳的杂色,只剩下一种很纯很抒情的韵律萦绕回旋。八十岁出头的人了,听力居然还这么好,真是一个奇迹。他听出来了,是京胡高亢的声音,是锣鼓的声音,继而他听到了飘飘袅袅的西皮二黄的行腔,还有蟒袍掀动和髯口飘拂时发出的又细微又清晰的声音。这些声音
< 1 2 3 ...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