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什么是装置艺术
作者: 徐淦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置艺术   艺术分类   环境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提起装置艺术,人们总要提到杜尚和他的“小便池”、“自行车轮”和“大玻璃”等作品,但杜尚针对这类艺术及后来的艺术家所发的一段议论更让我难忘。杜尚说:“当我发明‘现成品’艺术时,我原是想揶揄美学的,而新达达派的人却拣起我的‘现成品’艺术,还从中发现了美学价值。我把瓶架和小便池向他们的脸上扔过去表示挑战,而如今他们竟会以为这些东西就是‘美’而赞赏不已。”(见杜尚1962年写给汉斯·里希特的信)的确,装置艺术由最初的作为反传统反美学的“意在象外”的象征物,最后蜕变为一种新的传统和新的美学样式,这是杜尚始料不及的。更重要的是,像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体裁一样,装置艺术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人人乐于运用、什么都能表达的艺术语言。由此,我们看到了在杜尚与他的后继者之间创造与发展的历史合理性和逻辑必然性——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杜尚的调侃之辞多少暴露了这位反传统斗士的历史局限性。正如摄影、电影和电视等新型艺术样式一样,装置艺术自有其不同于传统架上艺术的独特的美学评判标准。如果从杜尚1913年创作《自行车轮》算起,装置艺术已经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艺术存在。面对它、认识它、研究它是我们艺术史论专家应尽的责任,特别是当装置艺术已经像油画一样传入我国,甚至大量年轻艺?
弗莱艺术批评中的中国映像
作者: 秦韵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浮世绘   20世纪   映像   弗莱   中西方文化   印象派画家   中国   艺术批评  
描述: 引言随着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广泛、深入,西方近代美术的新潮流总伴随着"异质"文化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印象派画家从日本浮世绘更新他们对色彩和平衡构图的观念,或是立体派从非洲雕塑获得造型方面的启发,这些欧洲现代美术发展的动向都循着内在发展的需要而去主动吸收"异质"文化作为营养。在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中,新的审美体验、新的思考层出
批评的危机
作者: 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新批评   危机   社会批评   艺术作品   艺术学   当代艺术   文化研究   学术批评   艺术批评  
描述: "侧重建设,却不懈批评",这是《美术观察》从创刊以来一直坚守的学术宗旨之一。有鉴于此,从今年开始,本刊恢复设立[批评]栏目,暂定为每季度刊发一期,全年共四期,主要刊发艺术批评领域同仁的理论思考与写作实践。在选题上,[批评]栏目侧重于绘画、书法、雕塑、美术史论研究等"造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以与[设计批评]栏目相映生辉。首期刊发的文章侧重于学术批评,就"艺术批评"这门显学进行了冷思考,对其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建设等问题提出质疑与反思。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学科高度作为一个开端,带动整个美术批评领域学科反思与学术批评的自觉开展。
从“审美的表象”走向“观念的构造”——'97南山雕塑展作品透视
作者: 饶小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性   当代中国   赫伯特·里德   审美   雕塑家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参展作品   观念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激变中的求索 90年代,中国雕塑界正处在令人鼓舞的激变当中:一方面,在长期封闭和压抑的沉寂之后,雕塑家们已开始走出本体内循环式的职业圈限,他对传统的雕塑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各种新的观念性的尝试充满热情,在与各种观念艺术的对话和感悟过程中,创作出了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实验性艺术作品,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锐意探索的雕塑家;另一方面,艺术批评的介入,又使得雕塑艺术在观念层次上有了某种理论性的导向,形成了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共生发展的最新趋向。 一系列的事件引起我们的关注: 199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三人联合工作室(隋建国、展望、于凡),不仅从事着雕塑本体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同时还在观念艺术的领域进行着前卫性探索,他们在即将作为废墟的中
钱绍武《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
作者: 孙振华   张爱民   鲁虹   饶小军   严善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性   当代中国   赫伯特·里德   审美   雕塑家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参展作品   观念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钱绍武《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