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自然之子:英国雕塑家佩奇的作品和思想
作者: 阿明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之子   自然界   动植物   艺术家   人类与自然   思想   自然形式   雕塑家   英国   作品  
描述: 我们不缺乏打着自然招牌的艺术家,但能创造出自然形式的人却很少,英国雕塑家彼得·兰德尔·佩奇(Peter RandallPage)的作品,仿佛借上帝之手造成,深得自然精髓。尤其在地球环境几乎被破坏殆尽的时代里,他的作品似在引导我们回到鸿蒙初开时代,重新生长出好奇的眼睛和好奇的心。
自然色,生命的颜色
作者: 郑上保   来源: 环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之子   色彩世界   自然色彩   玻璃   现实生活   人工色彩   广告牌   城市   霓虹灯   生命力  
描述: 生活在都市中,目及之处常是繁复的人工色彩,比如多彩的霓虹灯、斑斓的广告牌、缤纷的玻璃,它们铺天盖地地占领着整个色彩世界。因此,每逢要踏青,要看看自然的五彩,我们都要跋涉迢迢路途到郊外,甚至到人迹罕至的山林。蛰居在城市中,便是愈加渴望身边多一点自然色彩。
美从哪里来?
作者: 曹敏   来源: 出版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编辑出版   《鼹鼠的故事》   图画书   编辑手记   自然之美   老鼠   代表作   世界  
描述: 我发现我跟啮齿类动物很有缘分,小时候就喜欢松鼠、花栗鼠,而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更是有《鼹鼠的故事》《鼹鼠姐妹奇遇记》,而这次,我看到的是一群老鼠,而且是14只。这是一套融合自然之美与亲情之爱的世界经典图画书,是日本图画书大师岩村和朗的经典代表作,畅销20余年,总销量近1000万册。该书获得日本图画书奖、小学馆绘画奖等奖项。版权销售至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亚洲的图画书,这套书为什么能够深深俘获全世界众多家长、老师和小读者的心?这套书的魅力究竟来自何处?我通过反复阅读,总结了以下几点: 画风细腻、过目难忘 “14只老鼠”的第一大亮点就是清雅柔和细腻传神的画风让人过目难忘。作者用工笔的细腻融和写意的传神,用占据全书90%面积的大跨页细腻刻画着大森林里的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小到一只瓢虫、一株小花小草,都能透过画面感受到它的动态和勃勃生机。 作者还善于运用视角和光影的变化来营造气氛,如《14只老鼠赏月》中,画面从地面到高空,从平视、俯视到仰视,从日落、晚霞到月亮升起,光线和空间层次的把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作画的时候,就会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主角,用老鼠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翰墨人生 吞吐八荒
作者: 肖菲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著名   名人   吞吐   广西   人生   作品   国画家   自然之美   艺术学院  
描述: 肖菲 罗敏华,男,壮族,原籍广西上林县人,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家,承师周千秋大师。他生活在艺术之家,其兄罗鼎华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画家,是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受其影响爱好艺术绘画。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几十年来对绘画艺术的孜孜追求。他在感悟大干世界自然之美、在继承祖国传统艺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以工笔写意的技法和西画相结合,以精确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彩墨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永恒灵魂,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其笔下的花鸟虫鱼,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他尤其擅长画鱼、龙、虎。他的作品充分表现回归自然,生机勃勃,有极强的奋进向上的气魄,使人心灵感受到生活和谐之美。 罗敏华的作品《海阔任鱼跃》、《神龙腾飞》、《百鲤迎晖》、《和谐奋进》、《黄河颂》等,先后参加名人书画展和国内外大展,获得金奖和优秀奖;许多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及国内外报刊,并为国内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和港澳台、日本、美国等收藏家所收藏。 罗敏华的近期作品《鱼水情深》被联台国国际生态组织评为原生态书画艺术A级珍藏品收藏。200´8年,他与鸣苑先生共同创作了二千零八条锦鲤巨幅长卷,志贺北京奥运,参加了“奥运情”大型书画全国巡展,获得业内人士和参展观众极大的赞誉。 罗敏华的传略和作品被载入《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大典:先后被授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2005年书画百杰”、“中圈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李爱国:难心复制的是创作情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著名   名人   吞吐   广西   人生   作品   国画家   自然之美   艺术学院  
描述: “我是典型的双重性格。”李爱国给自己下评语。 和许多画家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李爱国是温和而细腻的。他身材瘦削,戴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和风细雨。用他朋友的话来形容,“这就是一只羊”。 可他又是激昂而豪放的,他喜欢冬泳,“如果不是约好与你们见面,此刻我已经在玉渊潭公园的冰窟窿里了。”他大笑着说。 把战友画遍 李爱国14岁才开始学画,“算是比较晚的了”。成绩也说不上优秀,第一次参加学校举办的画展.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临摹了20多张作品,才勉强入选。 那时的他,更感兴趣的是历史和军事。几十万字的历史小说,他看一遍就能整段地复述,甚至连其中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记得很清楚。他还向往军营,崇拜拿破仑,希望有一天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1976年,18岁的他终于得偿所愿,进了军营.驻地就在黑龙江的绥芬河——一当时中苏军事对抗的最前线。 那些日子.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他根本没有时间画画。“军事压力大啊,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1969年‘珍宝岛之战’(参战的)是边防三团,我们是边防一团。”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除了大年三十能稍微改善—下生活,其他时间天天都是白菜豆腐汤,几个月都吃不上一个炒菜。” 后来,他被调到团里电影放映组专职放电影。这是个闲差,“每天放完电影就没什么事儿了”。空闲时间多了,他便重新拾起了画笔。 没钱买颜料,他就从津贴费里抠,“每月7块钱的津贴费,我全部攒下来,没有下过一次饭馆,也没舍得买过一次饼干。” 没有模特,他就画身边的战友。“绿军装、解放鞋,那时候当兵的都一个样啊!”不多久,他就把自己连队里的战友都画遍了。 一年后,他又调到了辽宁抚顺,在“雷锋团”附近的一个哨所执勤。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光是扫雪就要三天,扫到山下18华里,要不然给养车都开不过来” 。 “天高皇帝远”,却正好给李爱国提供了安心画画的好机会。他说,哨所期间是他创作上特别高产的一个时期。 每天晚上执勤结束,所里的其他战士都跑去休息室看电视。但李爱国却从来不去,他就利用这个机会抓紧作画。 “我的毅力不比别人好多少,我总不能一辈子在这儿扫雪吧?” 休息室里人多,他就跑到食堂趴在餐桌上画。没人过来当模特,他就找来报纸照着上面的新闻照片画。这段时间,他”出了不少的作品,也把创作时黑、白,灰的搭配关系,锻炼得很扎实。” “文言写了部长篇小说” 1977年恢复高考,李爱国中学时代的 位同学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这对他震动很大。第二年的高考,他也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并被高分录取。在高考恢复后最初的三年中,他是他所在沈阳军区部队惟一一位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的。 那时的鲁迅美术学院,名师高手云集。最初考进来的一批学生有一部分入画得相当出色.而李爱国被认为是其中最具培养潜力的学生之一。 按照李爱国自己的说法,他当时的绘画基础并不是同学中最扎实的,但创造力惊人。“照着原图原封不动地临摹可能并不是我的强项,但天马行空的创造性绘画却是我的擅长。” 大二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幅蒙古题材的工笔画《小骑手》,在全国的美术院校中引起轰动。但当时的他却是连上色.勾线这些中国画中最基础的课程都没有上过的。 “这就相当于一个从来就没有上过写作课的文盲,突然在一夜之间写出了一部有相当水平的长篇小说,你可以想想会引起怎样的轰动?” 《小骑手》已经完成近30年,但至今仍在内蒙古地区的被一些人大量复制,作为送给外宾的礼物。 接下来,他又陆续创作了《套马手》、《归》、《蒙古骑士》等一系列蒙古题材作品,其雄浑、厚重的绘画风格也日渐形成,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坛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大多以宏大的叙事背景和精确的人物细节见长。在创作表现蒙古人西征的画作《蒙古骑士》时,为了避免出现现代的人物形象和城市脸谱,他特意找来了一本20世纪初外国人在蒙古地区拍摄的相册,从中仔细揣摩、体会,进而刻画出蒙古骑士坚强、自信同时又疲惫和痛苦的表情。 而在创作同一题材的另一幅画作《铁流》时,他不仅成功地将数十匹形态各异的马匹融汇在同一幅画中,还开创性地在画中表现出了当年蒙古骑兵“一人骑三马,昼夜不歇”的历史传说。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李爱国不仅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体验生活,还在创作前亲自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一年后,这幅巨作完成,就连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部的专家都忍不住惊叹:“这么大的一幅画中,人物的服装、道具,完全符合历史记载,居然没有一样是虚构的!” 一边流着泪,一边勾着线 1980年代末期,随着西风东渐,当时的中国画坛曾掀起了一股疯狂的人体绘画热潮。但随后,这股热潮又在夜之间迅速退却。 其时的李爱国刚刚获得了硕士学位,正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他亲眼见证了这一个戏剧性的现象。“1989年的第一届人体艺术大展,疯狂的观众排了几百米的长龙。但接下来的几个月,类似的场面—下子就消失了,连公开的展览也没了。” 那时的他.已经在蒙古和历史题材绘画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正探索着转向其他题材绘画的可能。人体绘画的这种急速消长,让他发现了自己进行创作的另一块“新大陆”,他开始将探索方向转向人体绘画。 西方传统的人体绘画,往往以透视学和解剖学为基础,突出人体的线条美,但李爱国却尝试着以东方传统的平光方式和浪漫主义手法去展现人体的诗意美。由此,山水、植物甚至动物这些传统西方人体画家绝少用到的背景材料开始进入他的人体画中,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他的人体画中,常常暗含了许多艺术密码,而这些密码在画作完成后甚至连他本人也无法原样复制。 在他较早的人体画作《藕花》中,他用淡淡的肉色对人体进行罩染,又用赭石.墨.花青等调出的复合色对背景中的树木、花鸟进行罩染,使得整幅作品既生动又概括.既自然又厚重。作品完成后.他对朋友说,像这样的画,他自己都很难再复制出第二幅。 难以复制的还有创作时的情感。 与许多喜欢安静的画家不同,李爱国喜欢在画画的时候听各种各样的光盘:音乐、评书、有声小说包括各种世界名著……这既是他长期养成的创作习惯,也是他酝酿创作情感的独特方式。 他常说,画画除了技巧,还需要情感。一幅作品如果画面完整但缺少情感,还不如有情感却存在着缺陷。技巧完美而缺乏感情的画就像没有沾露水的花,很难打动人心。 李爱国说,勾线对他来说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创作工笔人物画《丽水》的时候,他一边听着《乱世佳人》的光盘一边画。听到最后,“一边流着泪,一边勾着线”。 那个时候,他根本就忘记了自己是在画画,但等到停下来以后却发现自己勾得还不错。这就像古人所说的,一个好的射手,只有忘记自己是在射箭的时候,射的才是最好的。 “愿为拿破仑门下走狗”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说您是古典画家,您自己怎么看? 李爱国(以下简称”李”):这就看怎么理解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作出的评价也就不同。我个人对这些评价没有什么意见,只要尊重事实,他们怎么说都没有关系。 记:您在早期为什么会对蒙古题材那么感兴趣? 李:这可能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我对蒙古人的历史啊.作战方式啊,我都很感兴趣。但我所看的不是那些作家的小说,都是一些史料,像《马可波罗游记》啊等等。 记:您最喜欢的东西反而是画画之外的东西。 李:是,这些其他的东西正是我画画的支撑。
乔为民 自然高华,大情哺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著名   名人   吞吐   广西   人生   作品   国画家   自然之美   艺术学院  
描述: 组稿选题/唐校笙 黄伶伶 文/张元纯   每个人的情趣格调,不可避免的会与他的成长环境难脱离干系。即使在生活中还会有不断的学习、充实、改变和提高的机会,但每个人生存过的大地在不知不觉中给植进了各自分属的自然基因,会让你的血液里流淌你恨也好、爱也好却难以割离的母体文化。   一条黄河涛鼓浪歌,浓情厚意,把中国千百年的风云与诗情刻成了大河两岸人们的性格,不停地在东方大地上催生出璀璨的文明之花。乔卫明最早看到的世界就是叠翠的青山,飞舞的大河,镶嵌在翠邙青岭下的乔庄小村。村里青青的瓦舍,村头尉然的大树,村外庄田里豆蔓上鸣叫不止的蝈蝈,阡陌上恣情开放的马兰花,院树上啁啾的小鸟,以及不远处从黄河上传来的涛声,深沉而顽强的一阵阵河工号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乔卫明一天天长大。   在午后的瓜棚下,夏风把爷爷胡子上的故事吹落在他的心头,他为遥远的大禹或是伏羲而着迷;在夜晚空旷的谷场上,奶奶指着老枣树梢头的星星,告诉他哪个是牛郎,哪个是织女……他用稚嫩的小手第一次抓起父亲的笔,天性使然的他画了屋顶上的麻雀,哪怕麻雀在他的笔下脑袋成了方块且大过了躯干,但仍换来家人的一片赞扬声。自此,画笔在他的手里一画就不可收拾。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本课本的边沿没有字的地方,都成了乔卫明的画纸。他看着外婆把黄河的风情用剪刀一刀刀剪下,热闹了邻里节日的窗棂,他幼小的心每每激动不已。那红红的图案上不管是跳在浪朵上的鲤鱼,还是飞离枝头的小鸟,亦或是开的梅、静的荷……乔卫明都能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朋友,用心灵与画笔与它们交流。农村的条件有限,引他入画的老师是他爱美的心灵,一切都任天性恣肆,自然放达,少有拘束,这为乔卫明以后的画风形成奠定了难得的基础。   父亲是乡村的教师,几十里外的洛阳城是父亲常带他去的地方,那里九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在他的心头建构起了另一个世界。他就在这有着乡村的恬静自然滋养,与都市的文明鼓起希望之帆的憧憬中,在质朴与新潮的交织中度过了自己美好的少年时代。由此也生成了他如同黄河一样执著的性格,不知停歇地在自己的艺术人生道路上跋涉,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慨然情怀。更由此使他拥有了朴真大趣的天性,使他能不浮不躁,不为人动,不为物移,坚持走自己的路,展现了一个黄河之子的才情与魅力。   绘画艺术要用生命来感动   今天如果有人问乔卫明,你感到你画的最好的是哪一张画时,他除了会恢谐地说可能会是下一张外,他在心里认可的,往往是那些深深地打下了他生命烙印的,积淀在心灵深处无法丢弃的那些清纯的乡情题材的作品。他始终认为,艺术是需要生命感动的,绘画艺术更不能是传摹形似的工匠之为。   在乔卫明看来,绘画艺术是心灵情感的抒发,是灵魂意趣的展现,是境界与思考世界的建构。手中的笔墨只是表现的工具,画纸上落下的线条与色块也只是表现的过程,而它们能给人感动的,是它们带领观者引发的思考,是审美过程中能打动人们情怀的力量。所以,他认为没有情感的生发,没有生活的融溶,没有生命的激动,想画好一件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乔卫明虽早已远远离开了那个黄河边上的小小村落,但无法离开自己灵魂的家园,那里如诗的春柳,飘舞的秋叶每每呼唤着他创作的冲动;田垅上的小花,麦场里的麦垛,老檐下挂起的歇锄,角落里静置的箩筐……他无不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它们就像他的父辈一样让他时时去为它们动情,难忘难舍。而那些本就具有生命的精灵,更是他挚爱的朋友。不管是红薯的曲秧伏地,还是豆架上的黄花感露,箩沿上偷谷的小鸟,槽头上悠然的马牛……是它们在不停地澎湃着乔卫明艺术的激情。乔卫明不止一次的重新返回那留下儿时美好时光的家园,静静地去感悟时光的流动节律,去捕捉沉淀在生命深处的灵感闪现。他用心灵与它们对话,再用画笔在纸上点燃起它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描摹出它们的性情与雅趣,给它们以灵性与生机。于是作品《丹柿》《童年的回忆》《巢》《归》《家园》《丰收》等一发而不可收,为乔卫明前进的道路上铺满了阳光。   因有着大河的哺育,他的骨子里无法融进轻浮与势利。当社会的多元现象存在,多少人去为物质的富有而把手中的画笔戏耍,逐金跟风,趋俗哗世,背离了艺术的真谛时,他不为诱惑所动,而是更加清醒地梳理着艺术的光束,挚著地向着艺术的殿堂朝觐,祈希能拜谒艺术之神的真容,不辞辛苦地走上了一条苦行僧般的殷殷长路。他知道艺术离不开天赋,但仅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似乎没有哪一个大家是先天而就,不需要后天学习提高而能自高的。当乔卫明带着黄河边小花上的露珠,嘴里学着枝头小鸟的啁啾离开了生养他的小村时,他为了求学北上南下,求师苦研。在新疆师大他领略了大漠的旷远与深邃,站在落日下望着无垠的戈壁感受生命的意义;广州美院使他领悟南国的风情与雨声,手牵巴蕉细读南音的韵彩……   为了探寻艺术的真谛,乔卫明在画内求艺,在画外求本。多少年来,一卷卷古书成了他每天必须安排出时间品读的挚友;一首首优美而迷人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成了他难以离舍的情人;一帧帧汉画的拓影,一块块先民陶片上的彩绘,一方方魏风晋韵的墓石雕刻,一件件唐彩宋燕的文物真趣……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他追求绘画艺术真谛的台阶。乔卫明的生活基因决定他选择了花鸟画为他的最爱;他的大河之情铸就了他自我而执著的个性表现;他不躁不哗淡然出世的态度,让他表现出了从容隽永的画风;他雏子般透澈的情怀,使他的作品色彩明快,勾勒清新;他博学重修的素养积淀,让他的画不无淡然诗意,境探幽邃。   艺无止境的跋涉与追求   乔卫明每向前迈出的一步,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极度的困惑与艰难的挣扎,以及苦苦挣扎而解脱后的释然。然而新的释然又带着他走向了新的困惑……这是艺无止境的魅力所在,更是一个真正在艺术道路上跋涉的人无不面临的路程。乔卫明非常清楚,那大化无为的自由境界离自己还尚远,他只能选择执著与认真。他从早期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一步步从表象的成熟走向心灵的展示。   他知道艺术需要个性的张扬,但把握一个“度”字并不容易,他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每每要约束自己恣肆的抒发,让自己的作品在任由随心所欲的铺陈中,潜心观照心灵的渲染与意境的建构,而非空狂无物。   或许因洛阳特殊的文化气场对他的影响,乔卫明的画不见矫情的格式文本痕迹,即使功笔,细微的笔触与精心的铺色所展示的,也是他对诗情与心路的探寻,承现出来的是虚幻的意境之妙,而非物实之态。他常用自己的画笔去点燃起抽象的韵致,体现出玄妙而空灵的效果来,把诗情与哲理推到自己的画境之中。乔卫明深谙纯净之妙意,在作品中表现出难得的外净内幽的审美趣意。   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之累,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乔为明尽管从小就无师自通,以画为娱,但他常说自己不是天才,每前进的一步,都是自己不懈追求与努力的结果。多年的丹青生涯,他发现自己一旦处在无画可画的焦虑中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惠顾;当他面对熟悉的笔墨而抖腕难运时,他就知道自己又到了一个新台阶的临界。他学习和探研的执著,使他从不敢轻运笔墨,不敢形表炼洒,意露不羁。但在他的作品中,时不时的仍能感受到乔卫明放达不羁的情怀与一往直前的冲击力量。他把原性的自然藏在心中,用他的思考与素修给天性架起彩虹。在乔卫明日趋成熟的作品中,能让人明显感受到他收放随意的功力,张弛有度的表现,该增该减的分寸把握。能看到他空中蕴物的高妙真趣,能看到他笔实意远的情思表现。他的工笔每每重在张意,他的写意笔笔直追细微。对艺术乔卫明有自己的解读与认知,当别人说他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时,他往往处在茫然之中,不知什么才是自己的风格。他深知别人看到的只是他性情的使然,而别人看不到的才是他对艺术默默的思考与追求。   在艺术的道路上乔卫明没有自己的旗帜,他心中的旗帜就是艺术。他感谢黄河,是黄河给了他旷达执著的天性;他感谢家乡,是家乡的小村给了他诗意与纯真;他感谢自己在艺术道路上跋涉的每一步中,给他指路的老师及友人;他感谢生活的多彩与艺术的缤纷,使他甘愿为之献身。也正是这一切,在不停地推动着他在艺术之路上的成长与成熟。   乔卫明个人简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