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五彩缤纷芳香袭人的事业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五彩缤纷芳香袭人的事业
五彩缤纷的仙人球基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五彩缤纷的仙人球基地
冠豸盛开五彩花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冠豸盛开五彩花
坐看“皇宫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单位。民居的主人蔡浅,又名蔡资深,是南安人,也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被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
福州三绝之——软木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国外带回一张圣诞贺卡,交给当时福州工艺传习所总传习师陈春润,陈春润会同木雕技师吴启棋等人共同研究后发现,贺卡中的用材与早先轮船上救生圈垫衬的用材一致,是一种多产于西班牙、葡萄牙和美洲.地中海沿岸等国家和地区叫做栓皮栎树上的栓皮层(俗称软木)。陈春润、吴启棋受到启发后用此软木研制雕刻成画,即后来所说的“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是“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正是“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 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俗称软木)是软木画的主要原料,其具有质轻松软、天然色泽、纹理细密,宜于用刀等特性,木画艺人以刀代笔,巧妙应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在方寸之中或在数平方米大画框内生动,完整地向人们展现世界各地风光、名胜古迹、园林景观。20世纪30年代后期,村人陈官彬在外旅游带回杭州西湖等地风景照片,吴启棋大受启发,才以风景名胜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木画作品。此后,吴启棋的学生陈康、魏良栋等也以各地名胜园林为题材,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木画产品。 软木画的手工艺流程十分严谨、复杂,一幅成功的软木画佳作往往要集中几个艺人精心合作才能完成。制作时,首先要用专用刀具(大刀、小刀、尖刀等),把软木柴削切成不同厚度的片材,然后用锋利的尖小刀,运用圆雕、透雕,浮雕或刻纸等技法将软木簿片刻镂成各种形态的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翎毛虫鱼、山石坛地等小部件,最后再根据不同题材需要,在特制的造型挂框、屏风中,将这些小部件或平面或立体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在组画时,软木画艺人需应用传统的中国画章法因材施艺。例如采用散点透视、乌瞰布局等手法,甚至通过艺术夸张,在一个软木画作品中表现“四季同一春”的景物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由于软木画手工艺品能十分精确完美地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从而真实地再现特定题材,达到雕、画完美结合,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因此,软木画手工艺品享誉全球,被国际友人赞颂为“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 发源地西园村 三面山麓环抱的西园村,在福州市晋安区辖区内,福州三绝的软木画就发源于此, 吴启棋等人发明软木画后,回乡设坊,在家族亲友中带徒传艺。此后,软木画手工艺在西园村中传承开来。 1931年,吴启棋在福州城内总督后(现为福州省府路)开设前店后坊的“启棋木画店”,吴启棋胞弟吴启煊也相继在城内斗中街开设木画店。此后,村人吴启棋的徒弟陈康、陈树荣、陈树德等也在福州市城内洗马桥、仓山大岭顶开设木画店铺,木画行业兴盛一时,据说当时木画月销售额最高竟千元大洋。 早期木画作品多为闽督军李厚基及其部属买作礼品馈赠之用,后经商家运作而远播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逐渐为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所赏识,并参加世界博览会展出,扩大了软木画民间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据说,软木画工艺在外国参展时,引起了当时留学在外的郭沫若先生的注意,郭还因此致信吴启棋。然而,这份重要信件却在抗日战争中不慎遗失。 新中国成立后,木画业迎来了一个新阶段。1953年,由吴启棋家族男女18人首先在村中组织木画生产小组;1956年扩大为木画生产合作社;进而在1958年又成立了福州市最大的软木画企业——福州工艺木画厂。 20世纪80年代,福州软木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由于时逢改革开放,软木画生意兴隆,各地争先派员学习软木画工艺,地县木画厂纷纷设立,此时的软木画从业人员多达万人以上,每年内销、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有很多西园木画艺人也因此先富起来。随着木画业的迅速发展,从业人员也逐步扩大到与西园村毗邻的新店乡。下井村、盘石村、涧田村及岳峰乡等,以及连江县、闺侯县、古田县,南平市等地。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软木画手工技艺受到很大挑战。1993年,福州工艺木画厂倒闭。随后福州晋安区木画厂,新店木画厂以及各地县木画厂也相继倒闭,木画从业人员下岗择业,老艺人封刀休艺,木画界唯一的工艺美术大师、木画第二代传人的吴学宝,曾一度当了新村小区门卫。木画第三代传人吴传福也一度改行就业。如今健在的几名艺人也大都七八十岁,木画技艺传承人面临断层。 技艺的传承 西园软木画民间手艺的问世及发展,曾得到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郭沫若、邓小平、叶飞等都先后亲临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朱德为软木画题词“巧夺天工”;邓小平则题词为“民间艺术珍品”,这些关怀极大地鼓舞了西园木画艺人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软木画艺术的能工巧匠,成为木画业技术骨干。 早期木画老艺人陈康先生是木画先师吴启模高徒,陈康善于创作立体软木画,刻艺精湛;陈康的学生赵权老艺人制作的亭台楼阁及船塔产品技艺超群;陈康先生的四弟陈庄艺人成为木画界中少有的能用人物题材表现创作作品:木画先师吴启棋的次子吴学宝大师,是软木画第二代传人,也是木画界中唯一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吴学宝大师木画艺技造诣很深,木画界唯他一人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作木画工艺的全过程,他几十年潜心研究软木画技艺,曾数次作为国家民间手工艺代表出访东南亚、日本、英国等国家,现场为国外友人表演软木画雕刻技艺,博得国际友人赞誉;木画第三代传人吴传福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先生的长孙,原是福州工艺木画厂技术科长、创新组长。在他带领下,木画创作组创作了许多木画工艺佳作,曾连续数次获得全国“工艺百花奖”奖项,以及金杯、银杯最高奖。 这些优秀的软木画艺人创作了许多佳作,成为国家馈赠礼品,收藏品和参展珍品,登上大雅之堂。软木画作品曾四次参与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吴学宝大师的《土楼奇观》, 《鹭岛风光》以及《泉州东西塔》等优秀作品就装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并得到福建省政府的嘉奖。其他软木画优秀作品还有现在放置于香港华润贸易有限公司大客厅内的巨型木画大壁挂《园林华润》、安放在福州于山堂二楼客厅中的大型木画《福州西湖春晓》、陈列在福州聚春园大酒家大厅内的大型立体木画作品《郑和下西洋船》等等。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这件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软木画技艺的传承方面,西园软木画出现了木画新秀艺人吴芝生、吴孔诚、陈国弦、吴传灿、吴万元等,这些接班人是软木画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的希望。
台北雨夜 莽葛拾遗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抬起头,迎面被一张熟悉的招贴震住: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1”哗I现在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和平发展,这玩艺儿在大陆根本就看不到了, “莽葛拾遗”居然将它挂得这么显眼,台北文化的多元性在此似可窥斑。有个性
古韵 慈城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到官宦宅第,精镂细刻, 派古风,穿梭于这些明清建筑间,便可以深刻感受历史的回音。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县衙内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对独立的庭式展馆——清风园让人印象深刻
现代化的佛教圣殿——中台禅寺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叶青林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驻台记者 我不太懂佛学,但参观过不少寺庙,也很享受寺庙里能让人心绪很快宁静下来的气氛。 以前就曾听人介绍过台湾有座超级现代化的寺庙——中台禅寺
鹿港“古早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这是歌手罗大佑一唱再唱的《鹿港小镇》,据说让已离开台湾20年的影星林青霞听得泪流满面,因为这首带着浓浓“古早味”的歌惹动了她的乡愁。 位于台湾彰化境内的小小鹿港在福建人看来也容易触景生情,它的味道太像我们古朴的闽南小镇,实际上,这个与泉州隔海相望的港口,就是早期开台先民们泊舟登岸的地方,当年被称作“小泉州”。 “一府二鹿三艋岬”的谚语道出了鹿港在台湾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扼全台经济、文化、军事命脉的清代台湾第二大城,尽管因港口淤积、交通要道改变,繁荣盛景一去不返,却也成为台湾古迹保留得最完整的城镇之一。 如今,灯笼高悬的旧街、曲折蜿蜒的古巷、红砖红瓦的闽式建筑、香烟缭绕的各式宫庙仍不折不扣地传达着原乡情怀,散发出淳朴而古雅的魅力。 流连鹿港,感觉是三步一宫,五步一庙,这座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人口不过8万的小城拥有60多座宫、殿、庙,所供神灵从玄天大帝、关公、城隍到送子观音,应有尽有,几乎全都从大陆分灵。其中最古朴清幽的当属三民路上的龙山寺,这是台湾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四进三院的空间布局完全照搬当年福建温陵龙山寺,连所用的木料、砖石、工匠等也全都源自福建,描着彩绘故事的八角藻井、前埕的青斗石长栏和18罗汉雕塑饱经沧桑,自有岁月累积的厚重感。 香火最旺的当属妈祖庙,创建于300多年前的天后宫妈祖庙坐东朝西,庙里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庙前广场熙熙攘攘,已成为热闹的集市,各式海鲜琳琅满目,面线糊、生炒五味、鸭肉羹、肉圆、芋粿等香气诱人。正是午餐时间,风味小吃店的老板见我要了蚵仔煎、虾仁煎,又要蚵仔粥、炸虾猴,忙劝我减去两三项,怕我肚子撑不下,鹿港人的淳朴厚道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众多寺庙,鹿港还拥有八景十二胜的隽永景致,包括曲巷冬晴、隘门后车、宜楼掬月、瓮墙斜阳、新宫读碑、意楼春深、楼井雕栏、半井思源、日茂观石等,每处皆有典故或颇具特色的建筑形制。 红砖铺就的街巷十分洁净,两旁硬山式街屋爬满绿意葱茏的九重葛,家家户户门口灯笼高悬,漂亮的花猫蜷卧花坛,冲游人慵懒地“喵”一声,更添宁静安闲的情致。行至瑶林街,周遭一下热闹了起来,据说这里早年曾经是鹿港码头,如今回转曲折的红砖道两边各式商铺林立,有米行、布店、工艺店,怀旧茶馆等。 最吸引游客的不是古市街琳琅满目的物品,而是浓浓的人情昧。各家小店的老板伙计都特别和善,总是热情地请你试吃各种美食,同时体贴地跟上一句: “不买也没有关系”;在迷宫般的小巷弄里随便找个当地人问路,他都会将你一直带到十字路口然后周详地指明方向;骑黄包车路过的师傅见我们举起相机,特地回头露出淳朴的笑容…… 是的,在鹿港的大街小巷,我们总是会遇见这样的笑容,那是温良恭俭让的“古早味”笑容。
永远的大三巴,永远的哪吒庙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描述: 苏醒过来,阳光还没有照射到大三巴牌坊上面。坐在冰冷的石阶上,去想象1835年1月26日那天的黄昏,教堂前壁后面的大火,如何照亮了逐渐灰暗下去的天空。那场大火整整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成为了真正的“炼狱”。走上
< 1 2 3 ... 37 38 39 ... 781 782 7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