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翁文灏】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时代知识精英的心灵之旅:读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
作者:
周宇清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蒋廷黻
翁文灏
曾国藩
知识精英
传统知识分子
知识人
内心世界
心灵
大时代
朱自清
-
描述:
近代的中国给人的感觉是灰暗的、凄凉的、沉重的,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中国竟然出现了那么多玲珑般剔透聪颖的人物,尽管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千
-
母土滋养的大师
-
作者:
陈占敏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蒋廷黻
翁文灏
曾国藩
知识精英
传统知识分子
知识人
内心世界
心灵
大时代
朱自清
-
描述:
果戈理小说创作追溯 陈占敏 由于《死魂灵》的盛名,果戈理的三部中短篇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堡故事》常常被忽略了。这不是创作者的不幸,而是读书界的损失。要真正了解俄罗斯那片丰厚的土地,要疗救日益枯燥贫乏单调的精神生活,读一读果戈理的那三本书,实在是大有裨益。要进入果戈理的文学世界,看看他如何开启俄罗斯文学的散文(与韵文相对的散文)时代,也需要从《狄康卡近乡夜话》开始,只单单读他的《死魂灵》则不行。 1827年,18岁的中学生果戈理,在涅仁中学给他的母亲写信,告诉他的母亲,他将试一试他的力量,进行一项重要而高尚的工作,“即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公民的幸福和他们的生活福利而努力”。这项“重要而高尚”的工作,就是他将要从事的文学创作。像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他芳年韶华,生机勃发,而诗歌恰是最便当的抒写其青春热烈的形式,果戈理最先也是以长诗《汉斯·古谢加顿》试笔。长诗艺术上不成功,果戈理也没有长久淹滞诗苑——“苑”往往会成“囿”——而是很快转向,投入了散文写作。 俄罗斯文学的散文时代由果戈理开始,与果戈理结识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有关,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他的文学自觉。普希金在诗歌领域放射的灿烂光芒,令后来者只能沐浴其光辉,而不能日月同光。果戈理只有开辟另一片领域,才能为俄罗斯文学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大师的意义正在于一片新领域的探索、开拓,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初的革命性创举,为后代开辟的是一片新的天地,不管后继者还将走多远,都不该忘了先驱的艰难。嘲讽大师和乱封大师、自许大师,都是后辈浅薄无知的表现。 果戈理直接从母亲那里汲取最宝贵的营养。他写信给他的母亲,殷殷恳请:“您具有精细而善于观察的睿智,您对我们小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知道得很多,因此我知道您不会拒绝在我们的通信中将它们告诉我的,我万分地需要这些。我期待着您在下一封信中描绘农村执事的全套装束,从外衣到靴子,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所有这一切在最根深蒂固、最古老、变化最小的小俄罗斯那里是怎么叫的;同样,我们的农村姑娘穿的连衣裙,甚至一条绦带的叫法;还有如今已出嫁的妇女的连衣裙和农夫外衣的叫法。”“倘若您在某个地方,在我们村或别的那个村的农夫地主之间听到有趣的奇闻逸事的话,同样也请为我把那些风俗习惯、迷信、传说记下来。”一位优秀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他需要从本土资源中发掘文学矿藏,做那片土地忠实的儿子,他从母亲那里汲取营养,算是找到了最丰富的源泉,血脉相连。深植沃土的作家,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都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丰厚的文学滋养。母亲就是一片丰厚的土地。 果戈理从母亲那里吸吮汲取,他再度孕生,结出的第一个果实就是《狄康卡近乡夜话》。 说果戈理是幽默讽刺的文学大师,这是绝对不会错的。他的幽默讽刺特色在《死魂灵》《钦差大臣》里得到了集中展示,但却是从《狄康卡近乡夜话》开始的。《圣诞节前夜》中,叶卡捷琳娜女皇问查波罗什人想要什么,铁匠扑通跪倒在地上,请陛下开恩,他想知道,陛下脚上的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想,没有任何一个瑞典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出这样的鞋子。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的天哪,要是我的媳妇能穿上这样一双鞋就好了!”笑声过后,鞋子拿来了,铁匠把鞋子拿在手里,快乐地喊叫:“陛下!您那双脚穿上了这样一双鞋,再在冰上滑起来,您那双脚会有多美啊!我想,至少会像是用纯白糖做成的。”紧接着作者写道: 女皇真的有这样一双玲珑剔透的迷人的脚, 她听了从直爽朴实的铁匠嘴里说出的这番恭维话, 不禁嫣然一笑。这个铁匠显然脸色黝黑,可是穿 上查波罗什人的服装,真算得上一个美男子了。 这是在讽刺铁匠呢,还是在讽刺女皇呢?就在铁匠向女皇讨要鞋子之前,查波罗什人质问女皇:“为什么要摧残您忠诚的子民”,卡特捷琳娜的宠臣、情夫波将金沉默不语,用小刷子漫不经心地刷着手上戴满的钻石戒指。女皇的这位情夫权柄在握,比女皇小10岁。在法国人亨利·特罗亚写的女皇传记中,俄罗斯女皇陛下为她的情人发明创造了一些最荒唐离奇最肉麻的称呼:“我娇美的心上人儿……我亲爱的大姐……我可爱的玩偶……我心爱的宝贝……我的老虎……我的小鹦鹉……我的异教徒……我的小格里沙……我的锦鸡……我的金公鸡……我的丛林之狮……我的灰狼和鸟……”女皇毫不吝啬地用世界上最美的言辞称颂她的情夫:“我的大理石美男人……我的心肝,没有哪一个国王像你那样可爱……世上无人堪与你媲美……”可是,果戈理却把得到女皇鞋子的铁匠称为美男子了。与那个用小刷子刷着满手戒指的波将金相比,抡起大锤打铁的铁匠臂膀上腱子肉鼓起,直冒油汗,是不是更美呢?女皇还要发明出什么样的荒诞离奇的称呼,才能配得上铁匠呢? 宫廷遥不可及,侯门如海,果戈理还不知道白发阉宦在怎样倚门望幸,他只是写民间的老处女性格独特,令所有的男人可望而不可即,不敢鼓起勇气向她求爱。有人冒险大胆一试,结果磨坊老板,那个酒鬼,地地道道的窝囊废,被她矫健的手每天揪住额发揍一顿,再没有受到别的任何方式的整治,不久就变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了。(《伊凡·费多罗维奇·希邦卡和他的姨妈》) 女人整治男人,会让男人变得十全十美,男人和男人吵架,却会达到不可开交的地步。餐桌上,多年对敌的男人面对面坐到了一起,汗珠从两个对手的额上冒出来,一桌的客人惊愕得如同木鸡,这时候女士们本来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用什么方法阉割公鸡,也惊得停下来。阉割公鸡的方法必定十分复杂,由女士们津津有味地谈论,就更加匪夷所思。她们谈论得再深入,恐怕也不能由此找到恰当的方法,像阉割公鸡一样,阉割好斗的男人吧。另一场阉鸡讨论,在一百多年以后的马康多进行。沼泽中的马康多失眠症爆发,居民们为了熬过失眠的夜晚,把一个阉鸡的故事讲到了无比复杂无比漫长的程度,历时一整夜,仍然没有结果。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阉鸡,是果戈理《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中阉鸡的继续吗?一百多年前,女士们津津有味谈论的阉割公鸡之法,没能实行,所以,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只因为对方说他是“蠢鸡”,就打官司引起诉讼。判决总未下来,过去了好多年,有多少名士已经不在人世了,两个原本是好朋友的对手已经老了,还在盼望法庭的判决传下来,果戈理不得不仰天长叹: 这世界多么无聊啊! 《密尔格拉得》接踵而来,果戈理的讽刺锋芒比《狄康卡近乡夜话》锐利多了。他跟中国古代文人和近世一些作家不一样。中国的文人传统中,多的是年轻时少年气盛,锋芒毕露,冲来撞去,碰壁多了,磨去了锋芒,便退而求之,掩起棱角,独善其身,名日“达观”了,其实是“圆滑”了。果戈理走的恰恰是相反的道路。到了《死魂灵》第二部,《与友人书简选》,他才会发生一个大的变化,那已经临近他生命的终点了,还要具体评说。在那之前,果戈理一直是锐意进取的。 果戈理的锋芒长期不减,他作品中也就不止是幽默讽刺,还有凶狠的拼杀。《可怕的复仇》写哥萨克朋友相残,结拜兄弟把他的兄长连同孩子和马一起推下悬崖。兄长背着孩子,攀爬到崖顶,抬头看见结义的兄弟正举起长矛向他刺来。死到临头,他仰天长啸,央求兄弟,把他刺死,把他的儿子留下。写到这里,果戈理毫不手软,继续写下去: 彼得罗笑了笑,用长矛向他掷去,于是哥萨克连同孩子—起飞落到绝壁下去了。 果戈理是这样写残酷的,惊心动魄。那是哥萨克固有的性格,他要逼真地刻画出来吗?这里可没有幽默了,只有残酷,痛彻骨髓的残酷。同样是写战争,果戈理也不像后辈作家托尔斯泰那样,故意避开血淋淋的杀戮。他直接描写战场搏杀,甚至透露着几分快意。还是哥萨克: 在山头上,他们就这样玩开了。欢宴就这样开始了,刀枪铿锵,子弹横飞,战马嘶鸣,马蹄哒哒…… 他像鸟儿一般飞来飞去,高呼着,挥动着大马士革马刀,不住地左右砍杀。砍杀吧,哥萨克!痛痛快快地玩吧,哥萨克!宽慰你那颗勇敢的心吧,不过,你不要去看那些黄金的马具和短袄!把金子和宝石都踩在脚下吧!砍吧,哥萨克!玩吧,哥萨克!不过你该回头看一看:背神叛教的波兰人正在焚烧房舍,正在赶走受惊吓的牲口。原来,哥萨克像欢宴一般像玩儿一般冲杀,是为了宽慰那颗勇敢的心,他们痛痛快快地玩,是因为敌人掳掠,他们要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托尔斯泰为了他那“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故意避开战争格杀;果戈理没有他的“不抵抗主义”,他要以暴易暴,他才如实地描写战场对搏。仍然是哥萨克,为了家园,为了部族,《塔拉斯·布尔巴》中的父亲打死叛变的儿子,决不顾惜。也正是打死了亲生儿子的这位父亲,焦灼地思念着被敌人抓去的另一个儿子,声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