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细理】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宋元遗珍 明清精粹——记首都博物馆海外华人及海峡两岸重要收藏家珍藏展
-
作者:
子蕈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青
涿州
董其昌
遗物
礼部
胭脂
鱼脑
积垢
青花
细理
-
描述:
为增进海内外华人文物界、收藏界的文化交流,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 《盛世气象一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于2009年11月10日至29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展示已故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己千(季迁)旧藏,以及家族成员部分藏品近30件。作品包括了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和璀璨成果,书画珍品题材丰富、内容经典,有不少是艺术史上的代表作。 王己千(季迁) (1907-2003年)是中国书画鉴藏界的重量级人物,师承已故鉴定家、画家吴湖帆,与当代负有盛誉的徐邦达同出一门。1947年王己千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事考察工作。亲眼目睹半个多世纪以来,失散的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源源不断的由亚洲和欧洲流入美国。旅居纽约曼哈顿五十多年间,他奔走四域,累积家资尽赀书画,孜孜不懈地寻藏散失的名作巨迹,传播中国文化。被称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捍卫者”, “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1973年和1999年王己千先后拿出宋元书画计37幅,捐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中包括那张引起全球艺术史学者高度关注的五代董源《(溪岸图》,引发了一场以《溪岸图》为主题的针对中国古书画鉴定、绘画史、画家研究的讨论。鉴于王氏家族在提高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设立了“王己千家族艺术馆”,专门陈列王氏收藏的中国书法与绘画。此馆落成,进一步奠定中国传统书画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古书画在艺术市场的重新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次展览的重要作品有: 郭熙《秋山行旅图》,绢本设色,纵140、横96.5厘米。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为御画院艺学,后升至“翰林待诏直长”,是画院的最高地位。郭熙主要创作活动在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年)。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画面正中峰峦迭起,主峰高耸,近景处溪流清浅,岸边岩石裸露,有杂树一丛,远处云深雾浓,依稀有群…莽莽。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则: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此图白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境界阔大,使人观之精神振奋。又以卷云皴法表现“西北之山多浑厚”的状态,气势雄壮,盘礴而连延,拔萃于四野。此图曾经晚清著名收藏家庞莱臣鉴藏。著录于汪由敦撰《松泉集》、庞元济撰《虚斋名画续录》、陆心源撰《穰梨馆过眼录》。郭熙《秋山行旅图》是王己千凭借几卜年积累的深厚鉴赏功力,于1999年在海外拍卖行斥巨资竞得的一件珍品,当时曾突破中国古画近10年在海外拍卖的最高纪录。之后,该画一直深藏美国,很少有人一睹其真正风采。这一次,郭熙名作归还敝里展出,使国内观众有幸近距离欣赏她的艺术魅力。 陈容《墨龙图》,绢本手卷,纵31.5、横118.5厘米。陈容(生卒年不详),字公储,自号所翁,福建长乐人。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官郡文学,人为国子监主簿,出守篙田,曾人贾似道幕中。时与名士论文讲艺,敷绎大义,土习以兴。陈容以善画墨龙得名,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巽水成雾,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图中画二龙戏珠,两条蛟龙跃出水面,在雾气中翻转腾挪,引起浪花急湍。墨气沉郁,很好的突出了龙这种神物神秘而强悍的力量。此图为近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张珩旧物,这是他在三十岁时得到的一件寿礼。张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收藏过眼古书画的经验,将这幅无款之作鉴定为陈容笔墨。 吴镇《竹石图》,水墨纸本,纵100、横33.5厘米,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卜卦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吴镇还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但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此图取景简洁,意境清幽。图中绘方石侧立,竹枝斜出。石块用重墨勾画轮廓,复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加以皴染,笔墨浑厚苍润。竹枝斜斜伸出,细劲的枝条挺拔而富有弹性,昂扬的姿态得“意在画外”之趣,且使画面趋于平衡。整体画面欹中寓平,稳中求变,表现出作者控制全局的高超技巧。画面上方的草书长题,挥洒自如,气韵连贯,使“诗、书、画”融合为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提升了此画的审美价值。此图有清内府藏印“乾隆御览之宝”、 “心赏”。此图曾经张珩收藏,画面右下角钤有“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 该展展出的宋元名人墨迹册亦十分珍贵,名家如林,佳作纷呈,堪称是一部用墨迹垒起的断代书法史。 王己千生前曾希望举办个人收藏展览,有意将他的重要收藏捐献给祖国。2003年夏天,壬己千计划在国内出版一部书画作品集及回国举办首次个人展览。不幸的是,展览画册付梓之际,老人突然辞世。这次首都博物馆举办“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将王氏家族重要收藏展示给家乡同胞,是对这位鉴藏界名宿的真挚告慰。 王氏家族后人秉承王己千老人的这份公益心,首次将家族收藏的重要书画在首都博物馆公开,让国内收藏界艺术界人士饱览宋元遗珍真容。更重要的是,这一隆重的“省亲”,对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与《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同时出展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同样精彩。展览由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鸿禧美术馆协办,是海峡两岸收藏界联袂举办的公益性文物收藏展,展览汇萃两岸重要藏家倾心珍藏的自宋代至清代的书画、瓷器、玉雕、文房清供等文物展品,共计70余件。 内地参展文物有宋代马远《山水》册、元代林子奂《豳风图》卷、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罐”、清代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等。 台湾方面遴选出50余件资深藏家的重要藏品来京参展,其中有沈周《和香亭图》卷,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天球瓶”、明永乐“甜白暗花八吉祥莲纹僧帽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等珍品。 展品整体突出经典性、传承性和文化价值,高端地展示当代收藏的杰出成果和审美取向,为国内民间收藏提供重要价值参考,也为两岸文物界交流和研讨提供良好机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同根同族,海峡两岸的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共同遗产。如今,由海峡两岸收藏家共同参与,由首都博物馆、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联手,促成了这些文物在北京相聚。 这次展览既是一次两岸藏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交流活动,也是一个呈现海峡两岸民间收藏成就、专业水准的文化盛事。真正成为一次“展现中国文物、促进两岸交流,引导收藏理念、推动收藏风尚”的盛会。 北京市政府一直着力推动文博业的展品资源与展示的社会化,公益性,首博推出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及“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为北京博物馆的“窗口”增添了一项亮丽的展览内容,同时也有赖于首博这个平台,让两岸三地见证中华文明历程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聚,为缤纷绚丽的当代收藏史写下值得珍视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