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精】搜索到相关结果 400 条
-
狂风与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鉴赏专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价值
还原
狄仁杰
-
描述:
狂风与雕塑
-
工笔画的精致美与世俗化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王安忆
世俗化
精致美
-
描述:
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及美学精神对王安忆的影响颇大。王安忆的小说尤其是上海市民小说既借鉴了工笔画的精雕细刻、工笔细描的技法,也在内在的精神实质上与工笔画相一致,二者都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美学倾向
-
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之初探
-
作者:
郭奕华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格
油画家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当代
上海美术馆
写实
精神
-
描述:
2006年12月29日上午,“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由中国油画学会和上海市文广局主办,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从2800件作品中精选出227件展出。这些展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中国油画家近几年的作品,展现当代写实油画的发展状态。
-
栩栩如生——记南京路上“中法雕塑家精品展”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雕塑家
时代精神
精品
南京路步行街
城市雕塑
人民政府
文化思想
-
描述:
由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与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上海第七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暨中法雕塑家精品展于2007年9月20日在南京路步行街五卅广场隆重揭幕,展览为期2个月。本届雕塑展邀请了中国老一辈雕塑家,寓言雕塑的开创者刘政德教授及法国的著名雕塑家皮埃尔玛丽·勒热纳先生携其独
-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对油画美学的影响
-
作者:
何军
来源:
新一代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传统油画
美学特征
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
表现主义
西方美学
中国油画
文化意蕴
-
描述:
精神和西方艺术理念就像两个强烈基因,共同作用着中国油画的发育和成长。因而,思考当下中国油画发展何去何从之时,必定
-
姿势
-
作者:
陈鲁民
来源:
新一代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侧弯
米开朗基罗
精神面貌
素质教
美人鱼
掷铁饼
姿势
沉思默想
身体语言
雕塑
-
描述:
姿势,是一种身体语言,人的精神面貌,脾气秉性,素质教养,都可以从经意或不经意的姿势上看出端倪。不同的姿势,往往表示着不同的内容。就拿那些著名的以人为模特的雕塑来说,罗丹的《思想者》是坐着的,低眉垂眼
-
一方水土五方画风——湘西的张家界画风
-
作者:
徐恩存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资源
张家界市
仓库
向日葵
湘西
创作
作品
画风
油画
现代艺术学
-
描述:
在湘西的千山万水之间座落着旅游各城——张家界,张家界不独以山水优美、文化源远流长著称,近年来渐成气象的张家界画风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张家界另外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一、领军人物喻振海张家界画风的领军人物喻振海,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受到严格的学院派油画训练,基本功与创作能力都很强;近年来,他以一系
-
现代意识与先锋激情
-
作者:
徐恩存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时代命题
中国艺术
试金石
激情
浪漫主义
当代语境
作品
油画
精神
-
描述:
现代意识,是当代中国艺术不能回避的时代命题,也是检验当代画家及作品的试金石,实际上面对现代意识这一(幽灵),每个画家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
-
没有彼岸的过渡……——韦红燕作品解读
-
作者:
徐恩存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经验
语言
精神理想
艺术表现
逻辑关系
创作
空间关系
过渡
意象
作品解读
-
描述:
韦红燕女,汉族,1958年生于北京,祖籍陕西。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代表作有《红林子》、《落叶有声》、《湖》、《哈伲女人》、《三月风景》、《风景中的人》、《夏日玫瑰》、《诱惑》等。作品多次获奖、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多家单位及个人收藏。
-
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精神与品格简论
-
作者:
李公明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品格
现实主义
艺术家
异质性
题材
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
油画
精神
-
描述:
说实在,某某领域中的“精神与品格”问题很容易成为宏大而空泛的命题,不容易符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要求。我想有两种途径可以使它免于空疏之讥:一是把问题缩小到某
<
1
2
3
...
6
7
8
...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