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喻继高先生的工笔花鸟画
作者: 纪太年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梨花春雨》   绘画风格   绘画技法   艺术精神   工笔花鸟画   喻继高  
描述: 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形成于六朝,到唐代已经相当发达,薛稷、边鸾、刁光胤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五代时的黄筌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皇帝的倡导,两宋的工笔花鸟画达到了高峰,元明清时代,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工笔花鸟画开始陷入低谷。进入20世纪,陈之佛先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让工笔花鸟画再度崛起,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大师。作为他晚年唯一的入室弟子,喻继高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工笔花鸟画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当代工笔画坛的佼佼者。
传神达意生动自然——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作者: 叶华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绘画技法   艺术精神   意境   中国画   气韵  
描述: 当今的工笔人物画由于对素描等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也应看到有一种倾向,即侧重直观的模拟自然物象,刻意求形似、求全、求细,以致缺乏神韵意趣。同时也存在生搬硬套西方绘画的造型与风格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民族艺术传神写意(意境)的精髓
一枝一叶总关情:马紫薇的工笔花鸟
作者: 冀少峰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艺术精神   意境   技法   工笔花鸟画   马紫薇  
描述: ,传达出了中国画特有的观察世界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借自然物象与人的精神同构来表现人的终极理想,是借形而下之器寄形而上之道。马紫薇的近期作品,则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审美关系,画里画外均透露着女性特有的心理感应和对形式的悟性,而这正是推动她的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她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
当代工笔画陷阱之一:概念化形式
作者: 刘英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艺术风格   艺术精神   当代   中国画   写意   概念化形式   文人画  
描述: 毫无疑问,就中国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看,最富生机,发展也最为迅猛的画种,当属工笔画。且就绘画的可能性而言,工笔画的空间亦无疑是最为广阔的。自元明文人画兴起,数百年间,该画种因其取向上的细腻工整与疏朗松驰的文人性相背离,故而一直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在一种鄙视中游离了绘画的主流。然而在当下,相对于已程式化了的写意,工笔则显现出了极
飞扬在五月的声音——写在聂耳音乐基金会成立之际
作者: 劳佳   来源: 云岭歌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聂耳   爱国主义   音乐人才   创新精神   声音   云南民族音乐   文化资源   音乐创作   云南高原   基金会  
描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在五彩缤纷的云南高原,飞扬着五月里最亮的声音,那是音乐人最闪亮的梦。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成立了,"它将弘扬聂耳的爱国主义和艺术创新精神,着力开发云南丰富独特的民族音乐资源,加快
继续坚持饱蘸笔墨写新人
作者: 王荣彦   来源: 记者摇篮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广播宣传   精神世界   沈阳   老百姓   先进人物   宣传阵地   时代精神   积极进取   人物报道  
描述: 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咱们老百姓》,阅读着一篇篇感人的故事,发现其中许多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典型,在他们成功和成就的背后,闪烁的精神世界的光辉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雕塑美丽人生。我们在感谢沈阳
非常之融合——读赵洁的《鱼》系列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下文化   传统工笔   中国工笔画   新时期   主流地位   现实生活   个性化   时代精神   获奖作品   关怀意识  
描述: 20世纪后20年工笔画又"逐步进入主流地位",多元化、个性化共生共存.繁荣竞秀。优秀工笔画家也不断涌现,新时期的作品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当下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和感应。"内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唐诗中的少女形象
作者: 周玲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少女形象   艺术风格   叙述手法   时代精神   唐诗  
描述: 女性的黄金时代自然是她们的少女阶段了。她们天真活泼,如蓓蕾初绽,沐浴着丽日和风,没有生活的痛苦,没有人生的惆怅,在她们的心目中,一切都是金色的。处在闺房之中的贵族少女,整天价无所事事,故而多消遣娱兴之举。白居易的《邻女》云:“娉娉十五胜天仙,白日篰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少女的天仙容貌以及窗下床前与鹦鹉相戏的娇憨情态平和地托出,历历如在目前。白居易还有一首《简简吟》写得更是有味:“苏家少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玲珑宝髻生菜样,飘摇风袖蔷薇香。”这大概是士人官僚阶层一般少女的普遍生活,十一岁学点妆,十二岁学女红,十三岁学烹调,以后便算成年准备待嫁了。然而,商人家的女儿和青楼娼家的养女,虽然物质享受十分富裕,但礼教观念比较淡漠,因而其教育着重点也略有不同。如李商隐的《无题》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她们学点妆的年龄比较早,十岁参加踏青,十二岁学音乐,教育不注重女红烹调,而在意社交与音乐。由于门第不高,出嫁较难,十五岁还无人问津,...
真正的精神产品:话剧《九三年》观后
作者: 吕效平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思想   《九三年》   话剧   实践性思维   精神产品  
描述: “国话”来沪演出,每次都能引起剧坛内外的热烈关注,如去年国庆期间来演的四台戏,又今次“五一”在沪奉献的两部话剧。本栏这期集中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对该院今年来演话剧《九三年》的不同评论,它们或从精神
感受上海油画
作者: 邱瑞敏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品位   上海   艺术水平   画家   艺术风格   艺术精神   审美理念   油画  
描述: 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一些事作比较。我在纽约生活过几年,之后就想到把上海的油画家与纽约的油画家做一番比较,又把上海画家与全国各地画家作比较,感到上海、纽约的画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家都很个体,画家的独立性较强,很少有群体观念。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画室,在这方画家的自由天地里呈现出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风景线。两座城市的画家都很活跃,各类的画展很多,有许多Party。 上海画家心态很平和、很轻松、很自在。似乎这种心态成就
< 1 2 3 ... 22 23 24 ... 27 28 2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