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粉色装饰】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山东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承地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登临游览者,留下许多诗文摹刻。在织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山东省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宽1米
-
美丽的花园城市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了。 摩天塔是我们高空鸟瞰美景很好的选择,摩天塔的巨型缆车可一次载送72人上高空,欣赏7分钟的美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从海拔1 31米高处的360度全景眺望台极目远眺,屏息凝视,霓虹灯下的城市、欢快
-
寻古遗踪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江水将北固山这条巨龙原本三面环水半吞的格局,随着岁月的流淌,长江北滚,让出一片陆地。 西津古渡下原本是滚滚的江流,现在是一片陆地,江水谦恭地移至陆地以北。 长江水出峡,如脱缰野马,形成一条巨大的水的巨龙,吞云吐雾、拔地掠天,卷雪拍岸,浪淘千古,向着茫茫大海,一路奔腾呼啸而去。将大地书写成一道深沉响亮的儒雅线条,画开轰鸣、叫醒沉寂,亮起千万条闪电,天地复活了。 镇江一一这座幽幽古城,坐落在巨龙的七寸阴穴上,把这条桀骜不逊的天降巨龙降伏了,江水茫漫温顺多了。山峦也平息了巫山、西凌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崎岖凶险,变成舒缓逶迤的浅山小丘了。 大量的沉积岩在无声地诉说着七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长江的古河谷形成溺谷形海湾,沿江有浅山丘陵分布,人类生活于此,遗留下可贵的史前生活遗迹。 隋唐时的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东边海湾宽阔、风急浪大。唐德宗为聚财敛赋,特设镇海军,任命韩混为润州(镇江)刺史,领镇海军。润州(镇江)成为镇海重地。北宋初年,江南易主,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镇江从此得名而历千年至今。 镇江自古就有帝王气。 丹徒(镇江).西南有一条绵延?起伏的京岘山,很像一条龙。秦始皇东巡至此,发三千赫衣囚徒将山冈从中凿断,在山顶开凿两个小湖,将风水破掉。云阳(曲阿)有王气,“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之,因名曲阿”(《至顺镇江志》)。丹徒(镇江)东有瑞山,亦有王气,下令去掉“王”字旁,加一“口”字,把剩下的字框起来,命挖一条河把这山捆起来。山叫“圃山”,河叫“捆山河”。 尽管如此,那王气依旧缭绕江南,形成气候。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皇帝竞有五朝与镇江有关。东吴孙权父兄、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道成、粱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这种两朝开国皇帝出于一县,三朝皇帝出于一郡,四朝皇帝出于一地的奇特现象只有在镇江这一帝王之乡才会出现。 自然,还有后来的勾吴王周章、吴王余味、宋文帝刘义隆、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季礼、刘贾、刘义庆、萧统等王子王孙。 所谓帝王之气,实乃两气及其交融形成的那种气韵状态。一是气吞山河的霸气,如这大江东去;二是容纳百川的阔气,似这海纳百川;三是二者交融形成的通统之气,似这镇江的吞江溢海之气。 镇江城区西部的润州区有一千年古渡一一西津古渡。紧靠蒜山、断矶峭壁、濒临长江、北望瓜洲、西接金山、东连市区。镇江的东西通道、南北要津,西扼健康咽喉、北掌京师锁钥、东锯出海要津。 西津渡设于三国时期。 唐时渡口繁华,风樯云集、商贾嘈杂、店铺密集、僧侣云涌。 南宋时,渡口尤显重要。成书于南宋的《嘉定镇江志》载: “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游,自六飞驻跸吴会,国赋所供,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粤广江淮之舟,凑江津,入漕渠,而经至行在,所甚便利也。” 明代镇江经济发展,镇江成为沟通运河南北、长江东西交通的关节点、连通器。西津渡成为要津。史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质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 如今的“西津渡街”上砖砌券门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层峦耸翠”“飞歌流丹”的古门楣石刻,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西津古渡口等古迹依然清晰可见。有一处渡口遗留古迹从汉到明清依然存在,可以“…眼观千年”。一段清同治年间的码头建筑墙基被保留了下来,散发着灰蒙蒙的古朴气息。万顺昌的“状元饼”香味从遥远的古渡街市的深巷里,漫溢出来,屡屡扑鼻、阵阵浸脾;小山楼的客栈旅客络绎,默默诉说着“千年古渡口,一栋小山楼”的故事,打理着如这江水般滚滚东流的金银。 西津渡口,财气弥天。 商业的繁兴、交通的顺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到来。李白、骆宾王、孟浩然、王昌龄、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还有那位历尽辛酸的一代才女杜秋娘,他们吟诗作画、弄文飞墨,留下不少珍贵的墨宝诗章。 一代才女杜秋娘洁白的石雕像于渡口屹立,面望江天,双目辛酸,满腹惆怅,似在默默诵读那首《唐诗三百首》的押轴诗选《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唐诗三百首》的漫卷才华锁定。 米芾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碑刻真迹和“带江万里,十郡百邑,临流为隍者,唯吾丹徒……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得山川之多而甲天下之胜”的《净名斋记》令人叹为观止。 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皱。”把西津古渡一下子点活了。 镇江的山水,才华横溢。 南山是一个非常惬意的地方。 山势俨然一盘腿静卧的弥勒佛祖。怀抱里一弯幽静的山林,叮咚低吟的青青溪流圈起几汪大小不等的莲叶半遮半掩的池塘,金鱼戏莲,红鲤动波。塘边花草幽石镶嵌,偶而一片芦苇亭亭于水面上,像儒雅的卫兵。拱桥架于水流的狭窄处,像溪流的连环腰带,将那风景捆扎得风流又倜傥。不时有亭、台、楼、榭出人意料地显现,给人以惊喜。或日“和畅轩”,或日“映山厅”,或曰“选亭”,像弹拨出的清脆的音符,将流畅、鲜丽、儒雅和于一弦,鸣于一响。时有山风吹来,夹杂着屡屡淡淡的野花香。 “东坡井”、 “昭明井”、“春赋”的石刻,将秀色沉静下来,形成漫溢千年不衰、敲击有声的雅致质感。 “芝兰堂”,萧统编撰《文选》的地方。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自幼聪慧好学,萧太子25岁受父命编撰《文选》。他不恋皇权,痴迷文学,召集天下名士,聚书30000余册,在此闭门苦读编撰长达五年之久,30岁匆匆编就,31岁,英年早逝,谥日昭明,书又名《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歌赋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读书台”上,尚有太子汗迹否?“鹿跑”、“虎跑”泉边,可还能见太子匆匆身影?“如斯亭”里,镌刻下了太子沉思的不朽神态; “昭华楼”内,轰鸣着“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余光柄烛补读平生未见书”的洪钟大音和痛天遗憾! 镇江贤达,脱俗俊雅。 金山位于长江中流的一个礁岛上,若江面上的一块“浮玉”。 东晋在金山上建寺,寺名“泽心寺”,香火旺盛。 《高僧传》云: “天监四年,武帝临泽心寺,设水陆法会”。 唐代佛寺坍塌,荒凉冷寂。有僧名日“法海”者,开山得金,结庐修行,建造佛寺, “泽心寺”改名“金山寺”。 北宋天喜年间,宋真宗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自此,山寺名分开:山日“金山”,寺日“龙游”。 清康熙南巡,赐名“江天禅寺”。 然民间仍叫“金山寺”。 金山寺,依山而建,层迭起伏。山顶有“江天一览亭”,依次有“留玉阁”、 “观音阁”、 “佛印山房”、“藏经阁”、 “七峰亭”、 “妙高台”、 “楞伽台”连缀至山腰,绵延到山脚下的大雄宝殿。石级连接、曲廊通幽、回檐穿梭、佛理漫溢,形成了一座漂浮江心、楼上楼、楼外阁、阁中亭、殿内殿的镇山宝寺。王安石一见惊叹数声,口里吐出一朵惊世莲花:“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寺的名声大振,源于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节。金山寺从出生到生长,孕育了自身的灵气、神气、镇气、定气和仙气。这里弥漫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争斗、消长、沉浮的团团烟雾,将浩荡历史的莽莽长卷演绎为一副浓缩的袖珍景观,镶嵌于日夜咆哮、呜咽的大江身边,如同航标,将历史引向远方。 南朝名士戴颐是著名的雕塑家和音乐家。后来弃官摒世,应衡阳王刘义季之邀到京口(今镇江)隐居,先在黄鹊山下建竹林精舍,后移至招隐山鼓琴携酒,听鹂闻莺。父亲戴逵、兄长戴勃都是著名的隐士。 这里,因此引出了一段“隐士文化”来。 这些“隐”者真的是所谓的“隐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