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立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52 条
-
冠豸盛开五彩花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冠豸盛开五彩花
-
坐看“皇宫起”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单位。民居的主人蔡浅,又名蔡资深,是南安人,也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被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
-
福州三绝之——软木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国外带回一张圣诞贺卡,交给当时福州工艺传习所总传习师陈春润,陈春润会同木雕技师吴启棋等人共同研究后发现,贺卡中的用材与早先轮船上救生圈垫衬的用材一致,是一种多产于西班牙、葡萄牙和美洲.地中海沿岸等国家和地区叫做栓皮栎树上的栓皮层(俗称软木)。陈春润、吴启棋受到启发后用此软木研制雕刻成画,即后来所说的“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是“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正是“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 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俗称软木)是软木画的主要原料,其具有质轻松软、天然色泽、纹理细密,宜于用刀等特性,木画艺人以刀代笔,巧妙应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在方寸之中或在数平方米大画框内生动,完整地向人们展现世界各地风光、名胜古迹、园林景观。20世纪30年代后期,村人陈官彬在外旅游带回杭州西湖等地风景照片,吴启棋大受启发,才以风景名胜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木画作品。此后,吴启棋的学生陈康、魏良栋等也以各地名胜园林为题材,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木画产品。 软木画的手工艺流程十分严谨、复杂,一幅成功的软木画佳作往往要集中几个艺人精心合作才能完成。制作时,首先要用专用刀具(大刀、小刀、尖刀等),把软木柴削切成不同厚度的片材,然后用锋利的尖小刀,运用圆雕、透雕,浮雕或刻纸等技法将软木簿片刻镂成各种形态的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翎毛虫鱼、山石坛地等小部件,最后再根据不同题材需要,在特制的造型挂框、屏风中,将这些小部件或平面或立体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在组画时,软木画艺人需应用传统的中国画章法因材施艺。例如采用散点透视、乌瞰布局等手法,甚至通过艺术夸张,在一个软木画作品中表现“四季同一春”的景物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由于软木画手工艺品能十分精确完美地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从而真实地再现特定题材,达到雕、画完美结合,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因此,软木画手工艺品享誉全球,被国际友人赞颂为“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 发源地西园村 三面山麓环抱的西园村,在福州市晋安区辖区内,福州三绝的软木画就发源于此, 吴启棋等人发明软木画后,回乡设坊,在家族亲友中带徒传艺。此后,软木画手工艺在西园村中传承开来。 1931年,吴启棋在福州城内总督后(现为福州省府路)开设前店后坊的“启棋木画店”,吴启棋胞弟吴启煊也相继在城内斗中街开设木画店。此后,村人吴启棋的徒弟陈康、陈树荣、陈树德等也在福州市城内洗马桥、仓山大岭顶开设木画店铺,木画行业兴盛一时,据说当时木画月销售额最高竟千元大洋。 早期木画作品多为闽督军李厚基及其部属买作礼品馈赠之用,后经商家运作而远播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逐渐为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所赏识,并参加世界博览会展出,扩大了软木画民间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据说,软木画工艺在外国参展时,引起了当时留学在外的郭沫若先生的注意,郭还因此致信吴启棋。然而,这份重要信件却在抗日战争中不慎遗失。 新中国成立后,木画业迎来了一个新阶段。1953年,由吴启棋家族男女18人首先在村中组织木画生产小组;1956年扩大为木画生产合作社;进而在1958年又成立了福州市最大的软木画企业——福州工艺木画厂。 20世纪80年代,福州软木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由于时逢改革开放,软木画生意兴隆,各地争先派员学习软木画工艺,地县木画厂纷纷设立,此时的软木画从业人员多达万人以上,每年内销、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有很多西园木画艺人也因此先富起来。随着木画业的迅速发展,从业人员也逐步扩大到与西园村毗邻的新店乡。下井村、盘石村、涧田村及岳峰乡等,以及连江县、闺侯县、古田县,南平市等地。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软木画手工技艺受到很大挑战。1993年,福州工艺木画厂倒闭。随后福州晋安区木画厂,新店木画厂以及各地县木画厂也相继倒闭,木画从业人员下岗择业,老艺人封刀休艺,木画界唯一的工艺美术大师、木画第二代传人的吴学宝,曾一度当了新村小区门卫。木画第三代传人吴传福也一度改行就业。如今健在的几名艺人也大都七八十岁,木画技艺传承人面临断层。 技艺的传承 西园软木画民间手艺的问世及发展,曾得到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郭沫若、邓小平、叶飞等都先后亲临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朱德为软木画题词“巧夺天工”;邓小平则题词为“民间艺术珍品”,这些关怀极大地鼓舞了西园木画艺人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软木画艺术的能工巧匠,成为木画业技术骨干。 早期木画老艺人陈康先生是木画先师吴启模高徒,陈康善于创作立体软木画,刻艺精湛;陈康的学生赵权老艺人制作的亭台楼阁及船塔产品技艺超群;陈康先生的四弟陈庄艺人成为木画界中少有的能用人物题材表现创作作品:木画先师吴启棋的次子吴学宝大师,是软木画第二代传人,也是木画界中唯一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吴学宝大师木画艺技造诣很深,木画界唯他一人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作木画工艺的全过程,他几十年潜心研究软木画技艺,曾数次作为国家民间手工艺代表出访东南亚、日本、英国等国家,现场为国外友人表演软木画雕刻技艺,博得国际友人赞誉;木画第三代传人吴传福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先生的长孙,原是福州工艺木画厂技术科长、创新组长。在他带领下,木画创作组创作了许多木画工艺佳作,曾连续数次获得全国“工艺百花奖”奖项,以及金杯、银杯最高奖。 这些优秀的软木画艺人创作了许多佳作,成为国家馈赠礼品,收藏品和参展珍品,登上大雅之堂。软木画作品曾四次参与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吴学宝大师的《土楼奇观》, 《鹭岛风光》以及《泉州东西塔》等优秀作品就装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并得到福建省政府的嘉奖。其他软木画优秀作品还有现在放置于香港华润贸易有限公司大客厅内的巨型木画大壁挂《园林华润》、安放在福州于山堂二楼客厅中的大型木画《福州西湖春晓》、陈列在福州聚春园大酒家大厅内的大型立体木画作品《郑和下西洋船》等等。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这件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软木画技艺的传承方面,西园软木画出现了木画新秀艺人吴芝生、吴孔诚、陈国弦、吴传灿、吴万元等,这些接班人是软木画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的希望。
-
台北雨夜 莽葛拾遗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抬起头,迎面被一张熟悉的招贴震住: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1”哗I现在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和平发展,这玩艺儿在大陆根本就看不到了, “莽葛拾遗”居然将它挂得这么显眼,台北文化的多元性在此似可窥斑。有个性
-
古韵 慈城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一座江南小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水相依,潮起潮落,阅尽人间繁华沧桑。今天,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未来,但是,被人们提到最多的,却是遥远的过去。终于有一日,后人的惊鸿一瞥,发现了这座江南小城的无价之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就这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慈城是一座古城。现在所保留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的风格,至今完好地保持着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形貌特征,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城;慈城是一座儒城。这里崇师尚学,以文兴城,历代名人名士、富商巨贾层出不穷,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慈城是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漫步慈城,从孔庙、县衙,到官宦宅第,精镂细刻, 派古风,穿梭于这些明清建筑间,便可以深刻感受历史的回音。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县衙内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对独立的庭式展馆——清风园让人印象深刻。 刚走进院落,就看见一面半径约一米见方的铜镜洁净光亮, 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段名言镌刻在铜镜的下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国古代社会,贪污和腐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伴随着王朝的盛衰历程,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华屋遂轰然倒塌。因此这面铜镜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时刻警示着为官者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再往前走,伫立在面前的是约三米高的怪兽-——贪,传说中狯是天界的神兽,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由于它生性贪婪,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又食尽了人间的金银珍宝,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却掉进东海里淹死了。这个传说寓意深刻,它告诫世人不可有贪心,贪得无厌必将自取灭亡。 经过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有一扇造型奇特、寓意深刻的铜钱门,推开铜钱造型的门就能看到“钻进钱眼”的下场——这是一处巨石砌造的监狱,黑暗、阴森,一缕混浊的灯光照在牢笼里或站立或坐卧的古代五位最臭名昭著的巨贪身上,他们之中,有受贿误国的吴国(春秋末年)宰相伯豁,有“一手援立三帝,无法无天“的汉代跋扈将军梁冀,有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花石岗”祸首朱勐,有广开贪贿之门的明朝大奸臣严嵩,还有“天下第一贪”之称的清朝大贪官和坤。 这几位贪官,由于他们位高权重,对国家事务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甚至严重危及国家的利益,成为国家政权覆没的重要原因。虽然他们生前风光显赫,死后却被万人唾骂,成为贪婪蛀虫的典型代表,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看完了贪官的下场,就要去看看名垂青史的清官们。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大厅灯光明亮,清官雕塑惟妙惟肖:循吏典范黄霸、强项令董宣、严于护国良相狄仁杰、忧国忧民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铁骨刚峰的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两袖清风张伯行民族英雄林则徐……清官身上所体现出的清、正、廉、明等品质风范,不仅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廉洁从政提供了楷模,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便到今天,也不乏现实意义。从“此”腾飞 离县衙不远的地方就是平民通向仕途的第台阶——校士馆。校士馆,民间称其为“考棚”,即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她坐北朝南,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校士馆的每个考场中都有硅胶制成的真人大小的考生模型,形态各异。他们或愁眉苦脸、或冥思苦想、或胸有成竹、或奋笔疾书……这里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慈城的才俊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仕途前程的第一步。仔细算来历史上由这里出发的状元有五人、驸马有三人、进士519人、举人1000余人,而宰相级人物达五人、尚书级人物达十人,学者高官更是不计其数多人,所以慈城又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传唱了千年,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中国母亲,用她们的智慧和双手支撑起了半边天。 中国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百姓衣食的生活基础;妇女的技艺撑起“半边天”,默默推动着华夏文明。母亲的艺术如纺织、浆染、缝纫、刺绣、编结、剪纸等,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慈城的“母亲的艺术展”从刺绣、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五个方面向世人全面地展示我们中国母亲的艺术,感受慈母的点滴柔情。 这其中,刺绣是中国女红之中最高贵、最美丽的形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岁两岁吃娘奶,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门前串,七岁八岁续机缣,九岁十岁学纺线,十绣花学拐缠……”这首陕西合阳的民谣生动地描述农业社会里,女孩从小就学习纺纱织布和刺绣的情景。展厅里的绣品再次重现了古代女子高超的绣艺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楚楚动人,尽态尽妍;飞禽走兽,毛丝颂顺,栩栩如生,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用打点绣的绣品,清新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古色古香、淳朴浑厚……古代女子将花乌动物、神兽和人物等图案合着自己的浓情蜜意,一针一线地绣进各式绣品中,编织起梦一般的人生。 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各展馆也各有特色,这些看似古老的工艺,在现代人眼中却焕发出别样的风采。窗花、布料的花式,不同扎法的中国结,多赋予美好祝福意义与浓情爱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针、线、布料……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随处可得,但是从针的发明到布料、丝线的完备,却让我们的祖先至少花费了15000年。展会凸显的是母亲情怀,将过去几千年中国母亲的形象融于一体,如电影回放般将人们的视角又转回到那段即将被人遗忘的时光,无疑,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型”,也是今日全球化潮流下,华夏儿女最珍贵、最丰富的资产。
-
现代化的佛教圣殿——中台禅寺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艺术。1 6楼有一座高7层的双重木塔,则是用上好的泰国柚木用中国最传统的隼接技术不用一个钉子完成,据说修建这座佛塔的工匠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介绍的法师一方面感慨中国人的超群智慧,同时也在遗憾这样的大木
-
鹿港“古早味”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这是歌手罗大佑一唱再唱的《鹿港小镇》,据说让已离开台湾20年的影星林青霞听得泪流满面,因为这首带着浓浓“古早味”的歌惹动了她的乡愁。 位于台湾彰化境内的小小鹿港在福建人看来也容易触景生情,它的味道太像我们古朴的闽南小镇,实际上,这个与泉州隔海相望的港口,就是早期开台先民们泊舟登岸的地方,当年被称作“小泉州”。 “一府二鹿三艋岬”的谚语道出了鹿港在台湾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扼全台经济、文化、军事命脉的清代台湾第二大城,尽管因港口淤积、交通要道改变,繁荣盛景一去不返,却也成为台湾古迹保留得最完整的城镇之一。 如今,灯笼高悬的旧街、曲折蜿蜒的古巷、红砖红瓦的闽式建筑、香烟缭绕的各式宫庙仍不折不扣地传达着原乡情怀,散发出淳朴而古雅的魅力。 流连鹿港,感觉是三步一宫,五步一庙,这座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人口不过8万的小城拥有60多座宫、殿、庙,所供神灵从玄天大帝、关公、城隍到送子观音,应有尽有,几乎全都从大陆分灵。其中最古朴清幽的当属三民路上的龙山寺,这是台湾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四进三院的空间布局完全照搬当年福建温陵龙山寺,连所用的木料、砖石、工匠等也全都源自福建,描着彩绘故事的八角藻井、前埕的青斗石长栏和18罗汉雕塑饱经沧桑,自有岁月累积的厚重感。 香火最旺的当属妈祖庙,创建于300多年前的天后宫妈祖庙坐东朝西,庙里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庙前广场熙熙攘攘,已成为热闹的集市,各式海鲜琳琅满目,面线糊、生炒五味、鸭肉羹、肉圆、芋粿等香气诱人。正是午餐时间,风味小吃店的老板见我要了蚵仔煎、虾仁煎,又要蚵仔粥、炸虾猴,忙劝我减去两三项,怕我肚子撑不下,鹿港人的淳朴厚道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众多寺庙,鹿港还拥有八景十二胜的隽永景致,包括曲巷冬晴、隘门后车、宜楼掬月、瓮墙斜阳、新宫读碑、意楼春深、楼井雕栏、半井思源、日茂观石等,每处皆有典故或颇具特色的建筑形制。 红砖铺就的街巷十分洁净,两旁硬山式街屋爬满绿意葱茏的九重葛,家家户户门口灯笼高悬,漂亮的花猫蜷卧花坛,冲游人慵懒地“喵”一声,更添宁静安闲的情致。行至瑶林街,周遭一下热闹了起来,据说这里早年曾经是鹿港码头,如今回转曲折的红砖道两边各式商铺林立,有米行、布店、工艺店,怀旧茶馆等。 最吸引游客的不是古市街琳琅满目的物品,而是浓浓的人情昧。各家小店的老板伙计都特别和善,总是热情地请你试吃各种美食,同时体贴地跟上一句: “不买也没有关系”;在迷宫般的小巷弄里随便找个当地人问路,他都会将你一直带到十字路口然后周详地指明方向;骑黄包车路过的师傅见我们举起相机,特地回头露出淳朴的笑容…… 是的,在鹿港的大街小巷,我们总是会遇见这样的笑容,那是温良恭俭让的“古早味”笑容。
-
永远的大三巴,永远的哪吒庙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苏醒过来,阳光还没有照射到大三巴牌坊上面。坐在冰冷的石阶上,去想象1835年1月26日那天的黄昏,教堂前壁后面的大火,如何照亮了逐渐灰暗下去的天空。那场大火整整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成为了真正的“炼狱”。走上
-
野柳:大海的习作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到野柳,只见出售、烹饪海鲜的小摊小店林立,众多渔船停泊在渔港。有的船上亮着很多灯,那是晚上开灯吸引鱼儿的捕鱼船。野柳风景区位于基隆市西北方约1 5公里处的基金公路,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长约1700公尺
-
郑春松雕塑作品选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郑春松雕塑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