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浙江境内宋元青白瓷窑址研究
作者: 牟宝蕾   来源: 东方博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元   青白瓷   浙江   窑炉技术  
描述: 浙江境内发现的30余处宋元时期青白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南及浙西地区。本文通过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江山前坞窑及泰顺玉塔窑与江西、福建青白瓷窑址之间的关系,明确浙江青白瓷产品是在自身生产青瓷的技术基础上,受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的影响烧成的,而泰顺玉塔窑在窑炉技术方面上应归属于龙泉窑系统。
谁来传承手工艺DNA
作者: 暂无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元   青白瓷   浙江   窑炉技术  
描述: 采访·撰文/王翌人   买的就是它的纯手工,要的就是不可复制,虽然贵点,但再过些年,恐怕掏钱都买不到了。   一幅藏族唐卡50万元,一块砖雕20万元,一幅苗族发绣5000元,一个万安罗盘1000元……   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上万名中国手工艺爱好者蜂拥而至。尽管各具技艺的展品价格不菲,但开幕首日,博览会便达成签约项目505个,签约金额高达432亿元。据一位购买苗族发绣作品的济南市民介绍:“买的就是它的纯手工,要的就是不可复制,虽然贵点,但再过些年,随着老艺术家渐渐隐退,到时候恐怕出高价都买不到了。”   稀缺决定价值,但投资者的频频出手并没有让手工艺从业者舒心。相反,“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还剩下290位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掐指算道。   自从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挽救濒危中国手工艺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   2008年12月由王山牵头完成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目前生存困难的有536个,占28.74%;濒危的有253个,占13.57%;停产的有117个,占6.72%。这其中既有大众熟知的手工景泰蓝、天津“风筝魏”,也有只在地方流传的京胡、“聚元号”杨氏弓箭等等,它们都难以逃脱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买的就是它的纯手工,要的就是不可复制,虽然贵点,但再过些年,恐怕掏钱都买不到了。   一幅藏族唐卡50万元,一块砖雕20万元,一幅苗族发绣5000元,一个万安罗盘1000元……   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上万名中国手工艺爱好者蜂拥而至。尽管各具技艺的展品价格不菲,但开幕首日,博览会便达成签约项目505个,签约金额高达432亿元。据一位购买苗族发绣作品的济南市民介绍:“买的就是它的纯手工,要的就是不可复制,虽然贵点,但再过些年,随着老艺术家渐渐隐退,到时候恐怕出高价都买不到了。”   稀缺决定价值,但投资者的频频出手并没有让手工艺从业者舒心。相反,“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还剩下290位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掐指算道。   自从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挽救濒危中国手工艺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   2008年12月由王山牵头完成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目前生存困难的有536个,占28.74%;濒危的有253个,占13.57%;停产的有117个,占6.72%。这其中既有大众熟知的手工景泰蓝、天津“风筝魏”,也有只在地方流传的京胡、“聚元号”杨氏弓箭等等,它们都难以逃脱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资源枯竭无以为继    “如果高岭土没了,那就意味着烧瓷大师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曾经采访一位对瑞士腕表有研究的人,他说瑞士腕表胜在手工工艺,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一行,很多瑞士腕表的工匠会感叹,现在的工匠,真的是死一个少一个,后面没有传承。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同样有这个问题:年事已高,技艺流传不下来,如果没有人意识到这些,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工艺也会走向瑞士腕表同样的困境——人亡艺绝。   2009年,王山秘书长计划拍摄专题片来介绍中国这些手工艺品。他认为如果再没有人做这些工作,就来不及了。事实上,真的有很多事情来不及。中国石雕专业惟一的一位国家级大师——卢进桥过世了,想记录的人们没能抢在时间前面。   中国手工艺面临濒危的原因,除了在世的大师越来越少,传承无人之外,还有就是一些工艺品的原材料已近枯竭。如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储量稀少。   原材料的日渐匮乏致使一些玉器厂开始衰落。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红火的玉器厂,鼎盛时期职工人数达到2000多人,目前厂里平时在岗只有80多人,真正在一线从事生产加工的不超过40人,并且大多在40岁以上。不仅如此,厂里的国家级大师们,在工厂已无太大的用武之地,只好在外面接私活。玉器厂的主要收入也并非来自玉器加工,而是来自工厂大楼的房屋租金。说他们现在是房地产企业,或许更名副其实。   从事牙雕的手工艺人的处境则比玉器手工艺人更为艰难。由于象牙基本枯竭,绝大多数从业者不得不改行。坚守技艺的人们,则只能用牛骨等兽牙、兽骨进行象牙风格的雕刻。只是在王山这样的业内人看来,这种工艺品的质地和光泽,根本无法与象牙相比,味道全变了。   学雕塑的人对那种“味道”有着特殊的偏爱,“原汁原味的品味是不能替代的”。与象牙雕刻这种工艺欣赏品不同,人们在家用陶瓷等工艺日用品上刻意追求的品位,则既浪费了自然资源,也给该工艺品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很多环保人士很忧虑:“一个澡盆就要用很多高岭土,不要认为有用不完的高岭土。”据悉,国家目前尚未出台限制高岭土开采使用的相关政策,前几年生产澡盆、瓷碗瓷盘大多使用最好的A类高岭土。如今,一些传统生产陶瓷的地方如唐山、淄博等地,都开始从外地买进高岭土。即便在以陶瓷闻名的景德镇,A类高岭土也已经很少,在生产日用品时,不得不像“棒子面掺白面”那样掺着使用。   “如果高岭土没了,那就意味着烧瓷大师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王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危在旦夕话传承   “我儿子有时候都觉得我有病,但我觉得不能把这个东西丢了。”   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类的“风雨飘摇”,老艺术家话语中最频繁的两个词是“痛心”和“无能为力”。   在工艺美术品中,烟花爆竹行业因为需求较大,相对比较繁盛,但人才的缺乏随时可能给这个尚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的行业带来危机。   工艺美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前后评授出的30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70%的人毕业或进修于此。但随着全国院校合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专业调整,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教学定位,不再注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传授。即便是接受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就业时也大多转向了平面设计等方向。而从业的技艺人员大多对现代艺术了解不多,对传统技艺继承也不够,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缺乏。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社会”进行传承的这条路,越走越窄。   通过“师徒”进行传承的这条路,也步履艰难。要学习一种工艺,聪明的人要学10年,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这段寂寞时间也没有人能给予补偿。这对师徒来说都是考验。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都很难熬过这个“苦行僧”修行的过程。   不愿当“苦行僧”的还有艺术大师的家族传承者。中国很多工艺绝活是家学渊源,只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走这条路。古吴绣皇的董事长沈德龙曾经聊起苏绣,他说现在的家长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再当绣娘,他们会对孩子说,要长本事,否则的话就要跟妈妈一样“做生活”
< 1
Rss订阅